实施结对帮扶 提高帮扶成效
日期:2017/3/1  来源:本站  点击数:
为了不让一个老区村掉队,如期实现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近两年来,泉州市泉港区创新帮扶机制,对薄弱贫困老区村实施精准帮扶,采取以先进富裕村与薄弱贫困老区村结对帮扶。选择确定1个班子坚强有力、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且各项工作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村与战斗力较弱、经济发展缓慢且亟需帮助的村结对帮扶,着力带动薄弱贫困村转化升级。目前,全区有7个先进富裕村与相邻的7个老区薄弱村结对帮扶。通过先进带后进、以强带弱、以富带贫,带动薄弱贫困村发展,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理清思路,促进发展
结对帮扶通过“名村、名书记”的引领带动,帮助薄弱贫困村理清思路,谋划发展方向,达到强村富民。前黄镇凤阳村和古县老区村同属泉港区“母亲河”坝头溪流域,地域相邻,习俗相似,亲缘相通,但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凤阳村是省级文明村,经济基础、班子能力较强,是泉港区有名的富裕村。而古县老区村相对滞后,是2013年泉州市重点帮扶村,结合市里帮扶,泉港区让凤阳村结对帮扶古县村。凤阳村党支部书记连伙法根据古县村丰富的耕地资源,帮助古县村谋划发展方向,确定发展项目,引进设施农业,集中流转1800多亩的农田给福建省大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特色产业,年产值超过1500多万元。土地租金每亩每年1800元。带动全村200多名村民在基地上班就业,每人每月可获得最少1500元的工资。村民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有一笔可观的劳务收入。与此同时还帮助古县村成立了“黑山羊养殖业”、“跃文蜂业”、“宝英温馨再就业”、“国富猪业”等4个专业合作社,年增加农户收入15万元。还引进农业、针织、养殖等项目企业,解决300多名“4050”大龄村民就业,带动村民年增收近600万元。2014年农民纯收入13635元,比结对帮扶前的2012年增长59.6%。村财收入也从两年前的零收入发展到目前年收入20多万元,加快了古县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二、产业帮扶,增强“造血”功能
既“授鱼”也“授渔”,让自己的骨头长肉。后龙镇上西村和割山村都是老区村,同在一片海域。上西村是海产品养殖的明星村,而割山村却是薄弱后进村,被泉州市定为2015年至2017年重点帮扶村。于是泉港区让上西村结对帮扶割山村。上西村充分发挥在海带、鲍鱼、紫菜养殖等方面的优势,捐资20万元帮助割山村成立海带加工专业合作社,带动割山村发展海水养殖,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养殖户+合作社”等模式,提供技术和市场,为100多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成为泉港区推进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的典型。上西村党支部书记张如庆还为割山村引入泉港区纳川管材发展有限公司,捐资240多万元为割山村建起一幢3层230多平方米得新村部和老年活动中心,解决了割山村有址办公和老年活动场所的问题,丰富了老年人文化生活。结对帮扶的初步成效,大大地增强了割山村干部群众的信心。下一步该村拟在沿海大通道割山路段建设一条商品街,为繁荣周边经济打造新的平台。
三、整合资源,互利共赢
同是蒙古族聚集的涂岭镇前欧村结对帮扶小坝村。小坝村是全省最大的蒙古族聚居村,是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前欧村党支部书记出文彬整合两村的蒙古族文化资源,发展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特色产业。引导小坝村利用优美的自然风光,结合全省独有的蒙古族文化元素,建成具有浓郁蒙古族特色的蒙古包等旅游设施,将小坝村建成集民族民俗文化体验、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为一体的蒙古族村寨,形成美丽乡村休闲特色游产业。而前欧村则利用省小城镇建设起步区的地理区位优势,鼓励村民以红星生态园和小坝蒙古族村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等服务项目,推动了乡村经济从种植业向现代观光休闲农业转变,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加农民收入。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248元,加快老区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