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实行林地流转 推动统筹城乡发展
日期:2017/3/1  来源:本站  点击数:
探索实行林地流转 推动统筹城乡发展
德化县老促会
德化是福建省革命老区县和重点林业县。全县林地面积2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8.4%。怎样利用好林地资源,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丰富的优势,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成为推进德化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新课题。德化县尝试实行林地流转,使林地资源向林业大户集中,以利加强林地管护,提高资源效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深化林权改革的新举措
2013年以来,德化县试行林地流转。林地流转是指在不改变集体林地所有权及林地用途和公益林性质的前提下,林权权利人将其依法取得的林木所有权、使用权和林地承包经营权或者林地经营权,依法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公民、法人及其组织的行为。流转主体以县竹木投资公司、南埕林果场、石龙溪采育场、大张溪林场、县林业实业有限公司五家县办公司和林场及经营大户、经营能手为主的个私业主。至今已流转林地面积11.1万亩,其中林地林木有偿转让6.487万亩,林地林木合作经营2.728万亩,林地林木委托经营0.649万亩,林地租赁经营1.234万亩。
为鼓励和促进林地流转,德化县委、县政府制订《关于转变林业经营模式,做大做强林业产业,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如:林木采伐指标倾斜,资金扶持——财政奖励、信贷支持、贴息、税收优惠、金费支持,林业管理体制更加灵活,给予林地流转的村民购置限价房等。
南埕镇连山村向南埕林果场流转林地8571亩,期限30年,村委会可得到每亩15元的县财政奖励,村民可得到置换限价房指标71套。南埕林果场可获得县财政3万元奖励及享受税收、信贷及项目扶持,使各方利益得到较好兼顾。按目前已流转林地面积计算,全县可置换限价房212套,能解决一大批进城农民的住房困难。
做大林业产业的新途径
林地向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大户流转,推动了林地从分散经营到规模化经营,从粗放经营到专业化经营,从传统林业产业到新型林业产业,从单一林业效益到综合效益的四个转变,为做大林业产业创造了条件。
林地流转前由各村经营,由于急功近利,人力不足,资金缺乏,忽视管护和投入,大片竹林、油茶林处于荒废、半荒废状态,严重制约和削弱林业经济发展。林地流转后,经营大户资金较足,管理水平较高,林业生产新技术和科研新成果能够得到较好运用。五家县办公司、林场和流转大户龙门滩的张奎添,现已拥有林地面积40.7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15%。南埕林果场原有林地面积1.5万亩,从连山村流转林地8571亩后,现有林地面积达23500多亩,松、杉、竹用材林和生态公益林面积、森林蓄积量也大幅增加。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制定长期规划与短期安排,长短结合提高投入与产出比率,提高经济效益。
传统林业以种植用材林和经济林为主,以砍伐出售木材为效益。新型林业产业除适度采伐外,充分发挥林地广、面积大、立地条件好的优势,做好林地发展大文章,比如:林下种植食用菌和中草药、养殖鸡鸭,竹下种植竹荪;开辟森林休闲旅游。
林地除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外,还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森林可以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避免河流干涸。德化县森林覆盖率高,到处是青山绿水,长年空气清新,冬暖夏凉,环境宜居,每年可向闽江、晋江下游提供24.92亿立方优质水,其中通过龙门滩引水工程年向泉州地区提供4.16亿立方,为泉州、福州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保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遇
上世纪八十年代,德化县提出发挥“林、瓷、电、矿”四大优势的发展战略,林业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占首位;九十年代,实行大城关发展战略,鼓励发展民营企业,目前有各类企业5000多家,仅陶瓷企业就有1000多家,从业人员9.8万人,产值达190亿元,享有世界瓷都之誉。2013年,省政府把德化列为做大城关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赋予德化先行先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迎来发展新机遇的德化县,正朝着“十三五”期间建设实力瓷都、文化瓷都、美丽瓷都、幸福瓷都、清纯瓷都“五个瓷都”的奋斗目标迈进。
以电代柴烧瓷有效保护森林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德化县工业得到较快发展,1978生产瓷器3969万件,而木柴是烧瓷的主要材料。上世纪八十年代,德化研发出电窑,以电代柴烧瓷技术,推动了陶瓷业和水电业大发展,也极大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全县1989年水电装机35669千瓦,年发电量7634.65万千瓦时,现有水电装机超3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0亿千瓦时;陶瓷制品达163800万件,产值40.8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41倍、324倍,而德化的山更青,水更绿,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烟囱的陶瓷大县。
致富观念转变为生态保护提供保障。“农民要致富,上山去砍树”,曾导致盗伐、滥伐成风,森林受到严重破坏。上世纪九十代后,德化城关地区陶瓷产业蓬勃兴起,大批农民进城打工经商办企业,盗砍盗卖木材的少了,林区秩序大为好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德化县发挥山多水足生态好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戴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九仙山、石牛山已成为4A景区。浐溪流域的旅游得到较好开发,从上游云龙谷生态游,经城关到龙门滩水库景区,至南埕镇的石龙溪皮划艇漂流,桃花岛休闲景区,水口的竹排漂流,岱仙瀑布景区已成热门线路。涌溪流域的涌溪村、久住村大面积原始森林,罕见的野生猴群,珍贵的野生食用菌如红菇、梨菇、肥菇等,风景奇特的虎跳港生态保护区,全县面积最大的野生樟树群等景观有待开发。“三山两溪”旅游可以带动半个县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林下经济。雷峰镇蕉溪的铁皮石斛,浔中镇龙翰、石牛山等地的金钱莲已初具规模;竹林下种植珍贵的食用菌竹荪、灵芝大有作为;林下养殖鸡、鸭、兔、黑羊,一举多得;林下种植中草药,经济效益可观。
林地流转需进一步完善
林地流转是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新尝试,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探索,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
1.林地流转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林地流转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对于是否流转,怎样流转,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征求村民意见,由村民会议作决定。
2.林地流转收益要兼顾村集体和村民。林地流转试点村获得县财政补贴及取得限价房指标投标的收入,一次性可达几十万至上百万元。这笔资金要合理使用,加强监管,壮大集体经济。同时,要兼顾村民利益,村民获得实惠才能更加理解和支持林地流转。
3.开发限价房是为解决进城农民的住房需求。试点村应及时与县国土、建设部门衔接,抓紧办理已签订合同的试点村限价房交接手续,协助做好限价房购买指标的分配及善后工作,避免购房指标加价转让。
4.在林木采伐指标的分配上,对木森林流转部分给予适当倾斜,短轮伐速生丰产用材林采伐指标根据实际需要切块使用。同时加强伐区调查设计中介服务管理,规范执业行为。
5.十分注重生态保护和建设。防止大面积种植针叶林,在新植林中要按一定距离规划营造水平宽带状阔叶林;防止单一种植浅根树种,避免和防止强降水冲刷造成山体滑坡;在主要河流两侧原生阔叶林包括杂灌、藤、竹、草都要保留,特别是岩石裸露地块,要严格限制清山砍伐,以提高蓄水保水能力,让水源头的山更绿,水更足更清。
6.提升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平。德化县现有自然保护区和各级生态公益林总面积达1391445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52%,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辖区山权林权单位却得不到任何补偿,应积极争取建立对水资源保护使用的补偿机制;对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适当提高保护区和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给予天然商品林林权所有者适当补偿。
7.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在不砍伐林木的前提下,开辟建设野生食用菌观赏园、食用菌种植园、中草药种植园、珍禽养殖园、动植物标本园、彩虹蝶观赏园等,为科普教育学习、生物考察研究提供基地;还可开辟森林人家农家乐,开展森林旅游、乡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