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6年

关于发展壮大老区村级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

日期:2017/3/1        来源:本站        点击数:

关于发展壮大老区村级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

漳州市老促会、市老区办

发展壮大老区村集体经济,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基础的重要保证,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富美乡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落实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必然要求。市老促会、老区办根据我市老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情况,联合开展了专题调研,在有关县、市老促会、老区办的积极配合下,先后到平和、龙海、漳浦、诏安、华安等县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老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此次调研,采用对全市老区村问卷调查,并深入由各县选择集体经济发展较好和较差的各一个村,实地察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通过摸“家底”、谈经验、提问题、听意见、议对策,力求通过调研,总结经验,摸索努力方向、尽可能提出能贴近实际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老区村级集体经济基本情况

我市有8个原中央苏区县,1521个行政村,其中老区村729个,老区村占总村数的47%。调查统计表明:村财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21个,占老区村3%;收入50万元以上的38个,占5%;收入20万元以上的86个,占11%;收入5——10万元的37个,占5%;收入5万元以下的253个,占34%;“薄弱村” 294个,占40%

从调查情况看,老区村集体经济发展呈现三种状态:一是涌现了一批“富裕村”,但只占少数,且较难“仿照复制”。二是培育了一批“温饱村”,数量较多,是亟待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三是仍存在一大批“薄弱村”,而且所占比例较大,是新一轮扶贫攻坚的重点难点。

从调研分析情况看,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主要有三类:一是运用盘活存量资源,如原村集体企业、林果场、渔塘、滩涂、农地、空余房屋、厂房等的发包收入。二是开发利用集体资源,如利用矿产、水利、旅游等资源投资收益。三是利用村集体积累资本或政府帮扶项目资金投资兴业,如自办或联办各类企业或融资参股办企业分利收入等等。

(二)老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效与经验

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漳委发【20135号文件精神,坚持一手抓脱贫攻坚,一手抓村集体增收,收到较好的成效,有许多值得充分肯定的做法和经验。

1、政策引导促发展。制定并抓好促进村集体经济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就能推动加快发展。近年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政策,201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中共漳州市委、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意见》(漳委发[2013]5号)等文件,并从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步奖,表彰奖励先进村。在此次脱贫攻坚中,又把村财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以上作为脱贫验收硬性标准之一。这些都有效地促进老区村在脱贫中抓好村集体经济发展。从调研的情况看,通过政策的引导激励,村财增收的比例逐步提高,“薄弱村”比例大幅下降,据调查统计,全市729个老区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有182个,其中百万元的以上21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2、发挥优势谋商机。村级班子心中装着集体,想干、敢干、能干就能创业绩。龙海市九湖镇长福村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村干部没有为己谋利,而是为公抢商机,适时整合村里集体土地使用权,利用我市建设花卉市场的机会,建成总投资达1亿元共2.2万平方米16层的花卉交易大楼和一个村级农贸市场,单此项可收入约350万元以上。

3、秉公经营增效益。村干部不贪私利为集体,善于把原村集体资源运用经营好,就能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漳浦县佛坛镇东坂村,近三年来利用集体虾池招投标发展河豚生态养殖和土地出租所得,村财每年收入230万元。华安县新圩镇新圩村通过认真经营村级集体林场,每年也有3050万元收入。

4、招商引资办企业。善于发挥村特色的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办企业,就能激活村集体经济活力。平和县大溪镇大松村通过积极招商,外引内联,引进家禽养殖企业,采用“公司+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建立“大松商品鸭生态养殖基地”,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年可增加村财收入10万元以上,并激发推动该镇8个老区村投资建设,形成了养鸭产业集群。

5、运用项目乘势上。善于充分运用政府各项帮扶资金,合理合规投入合适的发展项目,就能增加村集体收入。平和县国强乡三五村运用市政府扶持特色产业资金,建设蜜柚初加工设施,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可创收6万元。该县长乐乡联胜村等5个村把各级各部门给予的帮扶资金等捆绑20万元投入良坝水电厂,每年可分红3 万多元。

6、帮扶“造血”给动力。扶贫挂钩单位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重在“造血”,支持老区村发展集体经济,就能收到很好效果。诏安县太平镇雄鸡村本来是村财“薄弱村”,近年来,省、市、县挂钩帮扶单位多渠道筹措资金,投资29万元为该村建设一个35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年增加村财收入4万多元。

二、老区村级集体经济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近年来,促进发展老区村集体经济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通过调研,也发现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思路不开阔,发展动力不足。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尤其是乡、镇领导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信心不足、办法不多。一些地方的村干部缺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责任感,没有压力和动力。有能耐的村干部,遇到能办的、有效益的好项目,自己抢着干,对发展村集体经济不用心;农民对村组织发展集体经济不热心,缺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社会氛围。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严重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基础较薄弱,发展后劲乏力。一是集体“三资”(资源、资产、资金)稀缺。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在农村改革初期就已分配殆尽,发展集体经济面临着“从零开始”的尴尬。二是生产性“三资”比重小。多数“三资”用于公益和日常办公开支,用于生产较少。三是产业较单薄,欠缺持续稳定。从现有老区村集体经济情况看,大都是一些短期且不稳定的收入项目。由于资金缺乏,资产有限,债务沉重,融资困难,信息不灵,门路不多,找不到相对稳定持续的发展项目。

()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从全市老区村集体经济现状来看,城镇周边地区比山区地区发展快、实力强;交通方便、资源丰富村比地理位置偏僻、资源匮乏的村收入高;村级班子强的地方比班子弱的地方发展快;实行农业承包责任制前集体企业延续运营好的比分配殆尽的村发展好;村集体经济发展区域之间也不平衡,同时村集体经济组织间收入差距大。

(四)发展靠能人,缺乏制度保障。村级经济发展较好的村,以及村级经济经营得好的村,往往都与“能人治村”紧密相连,村级经济发展对村主干的综合素质依存度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

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通过实地察看、调研座谈、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和思考,我们认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具有以下四个重要意义。

1、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市确定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为重点的农村全局改革任务,这既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功能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要落实好、完成好这些改革任务,必须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2、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推进富美乡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凡是村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建设推进的速度就快,农村面貌发生的变化就大,农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就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就高。而且,发展村集体经济也是弥补公共财政不足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新农村建设主体能力的需要。只有村集体经济发展好了,才能更好地推动富美乡村建设。

3、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农村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如何,有没有威望,很大程度取决于为群众解决多少问题,办多少实事。村集体经济薄弱,既影响干部群众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也直接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威望,更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使村级党组织在群众中树立起威望,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

4、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落实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让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在全面推进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攻坚战役中,除了全面完成贫困户、贫困人口的整体脱贫任务外,还必须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只有村集体经济发展了,才能进一步建设好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让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更大的改善和提高,精准扶贫也才能得到持续的巩固。

四、发展壮大老区村集体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役的逐步推进,老区村集体经济现状已明显成为制约脱贫奔小康的一个短板。为加快老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步伐,通过此次调研和思考,特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盘活老区村集体“三资”。建议由市财政、民政局(老区办)、市农业局会同有关部门牵头,督促各乡镇党委政府认真开展一次农村集体经济资源、资产、资金的普查,通过摸清家底,理清旧账,完善台账,切实加强对村集体“三资”的日常动态监管,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坚决纠正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留存的以及之后新发展的集体企业、果林场,农地、山地、滩涂、渔塘等“三资”的 “低产包”、“权力包”、 “垄断包”等损害集体经济的行为,使原集体经济留存的宝贵且有限的村集体“三资”成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现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之发挥更大的成效。

2、加大对老区“薄弱村”的帮扶力度。建议市政府设置发展壮大老区村集体经济的专项扶持资金,每年600万元,重点帮扶无资源、无资产、无资金、历史欠账多的“薄弱”村发展一至二项有效益的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由市财政、市老区办具体实施,由市、县老促会参与对项目的监测评估。通过重点帮扶,使“薄弱村”更快更好的摆脱困境,保证有相对稳定长期的经营性收入。

3、支持老区村发展现代产业。建议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支持老区村紧扣本村实际,充分利用本村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具有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红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光伏发电、电子商务等现代产业。对老区村发展现代产业要优先给予立项核准,按照西部地区政策在财政转移支付,安排扶贫开发基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对符合条件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融资信贷,金融部门要给予优先保证并给予利率优惠,为老区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加油助力。

4、建立完善促进发展老区村集体经济的机制。要充分运用中央、省、市支持老区开发建设各项优惠政策,拓宽思路,改革创新,选准发展项目,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抓紧建立健全一套激励促进发展老区村集体经济的考核机制,坚持把促进发展老区村集体经济与脱贫攻坚同部署、同考核,以此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村级组织像抓脱贫一样重视抓好老区村集体经济的工作。

5、切实抓好村级班子建设。实践充分证明,推进老区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离不开团结务实,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离不开年富力强、素质过硬、廉洁奉公的老区干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与政权建设,进一步拓宽选人渠道,培养和选拔既懂经济,又有事业心、责任感的农村能人充实村级班子。重点选好配强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达到选对一人、引领一片、致富一方、强村富民的效果。此外要加强对村两委干部的教育与培训,努力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行政管理经营经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