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达:耕海养鲍进小康
日期:2017/2/28  来源:本站  点击数:
连江县安凯乡奇达老区村,以养殖鲍鱼扬名省内外。2012年,村前22公顷(330亩)养鲍区域,被评定为“国家级鲍鱼健康养殖标准示范区”,获得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福建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鲍鱼”认证。2015年,全村养殖鲍鱼1560亩,养鲍2.05亿粒,产值3.7亿元,村财收入5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1700元,和2000年比,分别增长7.9倍、7.9倍、3.9倍,彻底摘掉了贫困村帽子,跃居安凯乡鲍鱼养殖第一大村,成为全县著名鲍鱼养殖村。
开拓创新转产养鲍
奇达村位于黄岐半岛白云山下,北面傍山,东、西、南三面环海,村前海域面积5000公顷(7500亩),海岸曲线10.2公里,海水资源丰富。全村1503户,5057人,为安凯乡第一大渔业村。改革开放前,奇达村沿袭传统的近内海捕捞兼贝类、藻类养殖,经济发展缓慢,1979年,全村渔业总产值仅100万元,村财收入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70元,列县贫困村行列。改革开放后,党支部、村委会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看好鲍鱼养殖的前景,改“近内海捕捞、贝类、藻类”老三样,向“养殖鲍鱼、龙须菜、海带”新三样转变升级,以鲍鱼养殖为支柱产业。这一决定在村民代表会上得到一致通过。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村两委积极引导村民发展产量高、收入稳、效益好的鲍鱼养殖业,出现了人人耕海,户户养鲍的新局面。
勇于探索科技取胜
鲍鱼养殖必须尊重科学,精选种苗是稳产高产的关键。1990年代中期,鲍鱼养殖普遍选用源于东北大连的皱纹盘鲍。经过几年养殖,这个品种耐高温力渐差,生长期长,易患百点病,说明种苗已经老化。正是在这个时期,福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聂宗庆研究员等人,对鲍鱼品种进行改良,培育出杂交后代种苗“黑鲍”。这个杂交新品种,具有耐高温性强、生长期快、产量高、效益好的特点,而且适应连江海水养殖。奇达村全面推广养殖“黑鲍”优质品种,获得成功。
经过多年鲍鱼养殖的实践探索,奇达村民突破种苗、养殖技术中的关键问题,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养鲍方法与技术。在引进海上筏式吊养技术成功后,又向网箱立体生态养殖升级,网箱上层养殖可作鲍鱼优质饵料的藻类,而藻类则吸收鲍鱼排泄的营养盐。全面推广这种绿色立体的生态养殖模式,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净化了水域,形成生态环境平衡的良性循环,有效提高了鲍鱼产量质量,实现了鲍鱼养殖转型升级。
进入21世纪,随着鲍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密度逐渐攀高,养殖区域的水质变差,负营养化,出现了白点病等病害,影响鲍鱼正常生长。为实现鲍鱼养殖可持续发展,村两委领导和县水产局专家深入鲍鱼养殖区,实地辩证论方施治,分析出养殖区密度过高,营养化指数降低,从而出现白点病等病害,因此,必须调整养殖区密度,拓宽海域空间,增强营养化指数。广大养殖户按照专家的意见,进行海域养殖区调控,逐步消除了病害。
2012年春夏之交,十年一遇的海水赤潮,来势汹汹,从5月下旬爆发,延续至6月中旬,近20天的赤潮期,鲍鱼养殖遭遇重大考验。村两委领导和党员干部全力以赴,日夜坚守抗赤防赤第一线,并及时邀请县水产与渔业局专家到现场指导。依照专家提出的赤潮期不投或少投饵料,尽可能将鲍鱼笼下沉6~8米以下深海的建议,村两委动员养殖户加快抢收出售较大规格的成品鲍鱼,组织养殖户把箱、笼下调到深水区,避开赤潮浸袭。经过干群同心协力,科学抗赤防赤,终于渡过难关,战胜了赤潮威胁,把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使鲍鱼养殖恢复了生机。
办好实事改善民生
奇达村养鲍业的发展,拉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村两委用好各级政府对老区的倾斜政策,强化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民生。1990年代中期,集资90万元,修通奇达至安凯乡驻地的5公里村道,结束了奇达无车道的历史。1999年,又投资100万元,拓宽村道,硬化水泥路面,绿化、美化路肩,大小车辆进出奇达畅通无阻。2008年,县下拨扶持老区建设资金200万元,专项建设自来水惠民工程,在白云山水库下游建设“三合一”过滤池,全村铺设管道,让自来水通向家家户户,还铺设排污管道,解决村民及企业排污难题。为改变村容村貌,对村街、商铺、居民住房,有规划地进行升级改造。拆除沿街杂乱搭盖,拓宽村街,整顿弄巷,全面实施路面水泥硬化,路灯亮化,沿街两旁盖商住楼,80%村民搬进按规划建设的套房新居,街居面貌焕然一新。2000年,投资50万元改扩建村小学,新盖一幢三层高钢混结构建筑面积550平方米楼的教学楼,修建800平方米的操场及简易跑道、篮球场,同时办起幼儿园,做到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为解决村民看病难,2013年村自筹资金60万元,加上县拨款35万元,动工兴建钢混结构建筑面积480平方米二层楼房的村卫生所,内设中西药房,配置基本医疗设施,村医也由过去1人增至6人,较好地改善了“新农合”医疗条件,使村民诊治一般疾病不出村。同时,村里办起文化室、歌舞厅、农民书屋和沿街宣传栏,建设农民休闲公园,开辟白云山旅游景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如今,奇达渔村充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