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王坑村:林秀芳带领村民致富
日期:2017/2/28  来源:本站  点击数:
2016年9月,福清市老区办、老促会领导一行6人,就中办发【2015】64号文件《关于加强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贯彻情况及老区村脱贫致富情况开展调研。在一都镇王村老区村,召开村干部、老区群众代表座谈,听工作汇报及实地查看,深深感到:王坑老区村通过中央64号及省、市有关扶持老区建设发展的一系列文件的贯彻,老区干部积极作为,群众团结协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很快,面貌焕然一新。尤其可喜的是:王坑村选出了一位优秀村干部、林秀芳女同志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她全心全意为村民脱贫致富打拼,2016年10月光荣当选福建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福清市仅市委书记王进足和她两人,王进足书记当选为十届省委候补委员),现把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福清市一都镇王坑村地处西北部山区系革命老区村,与东张镇相邻。全村总面积10279亩,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有1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63户,总人口1623人。村两委干部7人,村级后备干部2人,党员40人,其中女党员10人,预备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3人,2012—2015年村党支部被福清市委组织部评为市五星级党组织。王坑村是一都镇山地面积最少,土地最贫瘠的村,且水资源奇缺,全村2/3以上青壮年村民都外出经商、务工。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党支部立足山区实际,积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党建带动村建,紧紧围绕镇党委提出的“凸显地域特色,绽放山区风采”发展主题,认真梳理全村各项资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发动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盘活思路、艰苦创业,促进了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党支部书记林秀芳介绍说:“如何解决我村经济发展的问题是我一直以来努力探讨的方向。”由于王坑村土地贫瘠、地理条件差,因此红薯种植一直以来是王坑村的传统产业,也是支柱产业。但传统的红薯种植加工受到天气的严重制约,使得该产业一直难以发展,经过多方讨论研究,林秀芳决定结合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成立农业合作社,打造品牌农业。2012年,由林秀芳任法人代表的融祥红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种植红薯500多亩,其中引进红薯新品种200亩,分布王坑村15个自然村,辐射带动一都镇、东张镇两个镇。
在地瓜干加工过程中,原来群众是靠自然晾晒,但林秀芳发现村民在地瓜干加工过程中,如果突遇天气变化、无法晾晒,加工成半成品的地瓜干就发霉烂掉,给村民造成严重损失。林秀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多方考察、取经,合作社购买了烘干设备、修建了烘干房,使红薯加工摆脱了天气的制约,地瓜干的产量和质量得到大幅提高。林秀芳还经常组织专人“走出去、引进来”,学习红薯种植加工的新技术,生产、加工后的红薯干由合作社统一包装、销售,并于2013年注册了“一都王坑地瓜干”品牌,入选为“福清好货”。目前,王坑村地瓜干年产值可达200多万元。
“现在,我带动村民逐步扩大 生产规模,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有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市场上地瓜干每斤零售价才卖7—10元,而我们生产的‘一都王坑地瓜干’在原产地每斤就能卖15元以上,确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除了积极帮助村民增加收入外,林秀芳还下大力解决村民的所需所急。王坑村地处偏远山区,基础设施落后,难以满足群众生活生产需求,因此在村财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林秀芳多方筹集资金150多万元兴建村老人活动中心、群众文体活动中心,并还筹资为村里装路灯、修缮小学、绿化村庄、村道硬化等,同时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修建了各自然村垃圾集中池,使得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
“村庄面貌好了,农民腰包鼓了,但文明乡风不能丢。”林秀芳说,近年来,王坑村以文明的乡土文化净化乡风民风,以建设美丽乡村熏陶乡风民风,以创建幸福家园提升乡风民风,着力推进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农民文明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提升,和谐新农村建设面貌进一步改观。
二、存在问题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村集体资源匮乏,村集体财政收入微薄,虽然村民收入有增加,但因没有大型企业,村民中没有财力雄厚的华侨和企业家,村里要建设文化活动中心,旧设施维修更新,提升村民生活环境等公益事业仍然资金不足。
(撰文 翁其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