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
商界楷模 慈善丰碑
日期:2011/3/4  来源:本站  点击数:
按:著名爱国侨胞、慈善家黄仲咸先生,改革开放以来,将一生漂泊海外艰难积累的财产悉数带回祖国,捐助家乡的文化教育卫生公益事业,创办黄仲咸教育基金会,资助老区贫困生升学。
黄仲咸先生为了慈善事业,艰苦朴素,节衣缩食,对祖国和同胞十分挚爱,他认为,“没有强大繁荣的祖国,个有再有钱,也没有人看得起你。”这种赤诚的爱,强烈的责任感,正是促进祖国进步、激励后辈奋起的精神力量,也是推进海西建设的精神力量。
为了纪念黄仲咸先生,现将本会会长许集美纪念黄仲咸先生的文章印发大家供学习参考。
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综合部
商界楷模 慈善丰碑
——纪念黄仲咸先生
许集美
厦门市有一位姓孙的女士,虽然和黄仲咸先生非亲非故,但被他的事迹深深感动,特地来到黄先生灵前,恭敬地三鞠躬。转回身来,想到这样可敬的人,就要永远见不到了,于是又一次走近安卧在鲜花丛中的黄先生,长长地作了三个辑。孙女士的孩子今年读高二,天天吵着要买一部2000多元的手机,这让身为工薪阶层的她很为难。“想想黄老才15岁就开始创业,成了亿万富翁了,也没乱花一分钱,连穿的鞋袜都有洞,现在的孩子不懂得节俭。”孙女士说,“黄老是世人的榜样,那些注重享受的人更应该向他学习。”我看到这则报道,情不自禁流了泪。一个曾经的亿万富翁不是用他的巨额财产,而是用他的简朴奉献赢得老百姓由衷的尊敬,用老百姓的话说,黄仲咸先生这一生做人很值得!
我与黄仲咸先生算得上泉州老乡,但籍贯不是一个县,他在南安码头,我在晋江安海,他青少年时期就到印尼谋生,因此过去并不相识。1995年我应邀参加泉州市召开的优秀教师表彰会,经主人介绍与黄先生认识。那时,黄先生除已经在南安以及厦门、泉州、安溪、长汀、连城等地捐巨资为2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医院建造了几十座教学楼、师生楼和医院门诊大楼,还于1990年创建“南安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奖教助学。考虑到基金会的经费来源,他于1993年、1994年分别捐资2000万元和1.5亿元,在南安市区兴建了高14层、面积1.
我感到这位爱国侨胞的精神十分可贵,就主动与他交朋友。说起来是缘分,我和他虽是同时代的人,但生活环境不同,彼此间却一见如故。
黄仲咸先生出生贫寒之家,七八岁即开始帮助家里干活,15岁高小未读完远赴南洋谋生,干过农活、养过猪、做过店伙计、当过水手,后来到印尼的一个小岛万嘉县打理一家小杂货店,是这个岛上的第一个中国人。他扩大经营范围,增加销售品种,延长营业时间,让本地居民不出岛就可以买到日常生活用品,生意就此兴旺起来。
此后,黄先生开始尝试水上运输行业、种植业,逐渐建立起一定规模的船队。南洋花布印染比较薄弱,他又涉足印染业。到了20世纪中期,印尼经济逐步繁荣,金融和房地产成为两大支柱产业,黄先生抓住时机斥资组建商业银行和房地产公司并取得成功。从小杂货店伙计到大银行老板,黄仲咸的名字在南洋传开,成为印尼商界不败的传奇。
富裕以后,黄仲咸先生不忘根本,早在1959年,他回国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活动,目睹解放后祖国的巨变,他看到家乡依然落后的面貌,就慨然捐款资助家乡人民开荒种树修水利,还兴建了仙都小学。20世纪六七十年代,黄先生曾携带妻子儿女游历欧美发达国家,游历中,黄先生发觉外国人尊重他们,是因为把他们当作日本人,这让他心中激愤不已:“没有强大繁荣的祖国,个人再有钱,也没有人看得起你。”
改革开放让中华民族走上一条振兴之路,当时黄仲咸先生在印尼的事业正如日中天。怀着一腔爱国爱乡的热忱,他作出割让亲手创办的必利达银行,出售印尼的所有房地产,裹囊归国兴办文化卫生公益事业的决定,把几十年艰苦创业积累的亿万财产全部带回来贡献给祖国,帮助贫困的同胞。
在与黄仲咸先生交谈时,我曾问过他,为什么不像其他海外富商,一边赚一边为家乡做公益事业?他说,钱是赠不完的,而人的时间精力却有限,想把手中的公益事业办好,非全身心投入不可。
我也曾问过黄仲咸先生,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应该给子孙后代置办家产,让他们享受上辈的福荫。你把全部财产都用来办公益,孩子们同意吗?他说,“40年来我从东印尼到雅加达,换过30多个地方,所到之处,发现做大事业赚大钱的,都不能过代。给孩子太多钱,不是爱,恰是害。”
黄先生不看重名利,只求为民办实事。多年来,他一共捐建了50多个工程,总面积12万多平方米,总投资达两亿多元。为确保工程质量,每一个项目从设计到施工他都亲自过问,七八十岁的老人,亲力亲为,不歇不休。而对很多人都很热衷的奠基、剪彩等庆祝活动,他却从来不搞。几十座楼,除个别用了父亲的名字和以“念慈”为名纪念母亲外,都是以家乡“仙都”或“印华”、“继志”命名,没有一座用的是自己的名字。
黄先生深知振兴中华,教育为本,因此把大部分的钱都用来办教育,前期,以改善教学设施为主,1990年后,以资助贫困的优秀学生上学为主。结合现有义务教育制度和农村群众的实际,他的基金会把工作重点放在扶助贫困高中生上学,他说,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读完高中或职业中学,就有可能在社会上寻得一个职业,通过自己的拼搏逐步改变家庭现状。
经过几年交往,我感到黄仲咸先生很能体会并同情老区人民的困难。2002年,我们向他提出,福建有很多老区群众和革命烈士的后代读书有困难,希望他的基金会能与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合作,共同帮扶这些学生。黄先生二话没说,马上拿出20万元扶持400名老区“五老”和烈士的后代上学,2003年又增加经费至82.5万,扩大资助1650名学生。此后,经费逐年增加,现在,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每年都扶助10000名老区贫困学生,到2008年,已经累积扶助46900名,金额达2345万元。这里头还不包括他历年来在南安老家捐资860万元、累积扶持22916名农村贫困学生。
在几年的交往中,各级老促会认真公正的工作态度取得黄仲咸先生的充分信任,推动了老区工作的发展,也拓展了基金会的工作领域。而受到黄仲咸基金会资助的老区学生个个勤奋学习,他们还给黄先生写信汇报自己的情况,有的信写得十分感人。看信成为黄先生晚年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学生们一声声黄爷爷的称呼,让老人心中得到极大的满足。
2004年国务院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公布,当年9月,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由省侨办、省民政厅核准登记注册,11月,首届理事会、监事会成立,我和朱亚衍、洪永世、王建双以及担任过中国银行副理事长的黄涤岩等同志,应黄先生邀请参加理事会和监事会的工作,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已经不再把基金会当作个人的事业了。
早在多年前,黄仲咸先生就被人称誉为“南安的陈嘉庚”,而他一再说,他的贡献不如陈嘉庚先生。我认为,也许黄先生办公益的资金相对不如陈嘉庚先生多,事业成就不如陈嘉庚先生大,但他为报效祖国罄尽家产,为办好公益事业呕心沥血、坚持不懈,家产亿万却自奉简朴,在福建的华侨华人和企业家中,可以说是陈嘉庚先生之后的第一人。
黄仲咸先生不想当官,也不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只是希望能被家乡父老接受,成为家乡的荣誉公民、荣誉市民。基于黄仲咸先生的杰出贡献,他的家乡南安市早就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2003年11月,厦门市市长张昌平代表市政府为黄仲咸先生颁发了“厦门市荣誉市民”证书。2004年3月,经时任省委代书记、省长的卢展工同志亲自批准,福建省政府向黄仲咸先生颁发了“福建省荣誉公民证书”。
黄仲咸先生说过,“慈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真正做好事,谁都会知道。”然而,其实许多人并不知道,为了做好事,黄先生一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
2006年,我们和黄先生去香港办理黄金和存款过户手续,他安排住的是香港城市花园酒店的普通标间。这个酒店每个标间一天600元,价格低廉,是普通闽南人去香港时住的地方。黄先生是亿万富翁,同去的还有两个省级干部,但大家都和普通的闽南人一样,两人住一间房。
黄仲咸先生的家安在厦门市必利达大厦第三十二层的半个楼层,另外半层是基金会办公室兼员工宿舍,黄家餐厅就是基金会的公共餐厅。据了解,这个餐厅每个月的伙食费是4000元,基金会一共有工作人员14人,加上共同用餐的黄先生和他的子女共计17人,平摊下来每人每餐的伙食标准不到3元。为了节省电费,这层楼一个空调都没有装,天热时吃饭难免一身大汗。这样的“会餐”我经历了数十次,时常让我想起50年代初在晋江地区工作时,曾经应陈嘉庚先生的邀请到他家做客,也是几道普通的饭菜,没有酒,饭后每人一根香蕉。
黄仲咸先生的卧室不过
闽南人很重视80大寿,但是黄仲咸先生80大寿没有任何要操办的意思,还是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凑了80块钱买一个生日蛋糕为他祝寿。
黄仲咸先生去世后,我心中一直记着他生前的话:“这是永久性的事业,要将这事业永远做下去。”我想,这是他对基金会同仁的重托。黄先生走了,但他的精神不死,他的人品和风范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我们将按照黄先生生前的嘱托和基金会的相关章程办事,继承他未竟的事业,让这一泽润千秋的事业一代一代永续下去,以此告慰黄先生。
黄仲咸先生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