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哪里红 武夷山下旗帜扬
日期:2016/12/20  来源:南平武夷山市民政局  点击数:
革命老区哪里红 武夷山下旗帜扬
——武夷山市“三红”建设成绩斐然
武夷山市不但是重点革命老区,又是原中央苏区县,在中国革命史上享有一定的地位。在22年的革命斗争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红色资源、红色基因、红色传统,构成绚丽多彩的红色文化。在建设美丽乡村的今天,已深深地植入我们的血液,铭记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在波涛壮阔、风云激荡的革命战争年代,武夷山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斗争,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不但是闽北革命的中心,一度还是福建省革命的指挥中心。红色革命策源地—上梅暴动打打响闽北革命第一枪、红色政权苏维埃—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是闽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红色武装诞生地—黄龙岩是闽北第一支工农武装红军五十五团的诞生地,这些闪光的革命历史是书写武夷山革命史最自豪、最光辉、最灿烂的一页。创造出璀璨多姿的红色文化浸透在武夷山人的灵魂里,调和出红色基因在武夷山人的血液流动着,使红色传统代代相传,焕发出满怀信心的工作热情,建设武夷山市的美丽老区。我们看到飘扬武夷山上空的红色旗帜是最红的。
一、中央老区访问团访问武夷山
1951年8月,带着毛主席、党中央对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中央人民政府南方革命老根据地访问团闽浙赣分团第五分队在龙跃团长的带领下,越过分水关,来到武夷山。访问团重点深入大安和坑口长涧源等171个老区基点村,每到一处都受到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走访烈军属、残疾军人及老区群众2500户,赠送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慰问信、毛主席照片和亲笔书写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题字15000 张,发放奖章246枚,并召开崇安、浦城联合代表会,到会代表563人,其中崇安代表278人,会上发放老区慰问金5070万元(旧币),会上收集到苏区纸币公债卷、文件等革命文物188件,群众来访信件74封。老区群众纷纷提出建议,特别是提出的建立“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建议,在1959年得以实现,至今矗立在列宁公园。
2011年8月,为纪念中央老区访问团访问武夷山六十周年,武夷山市档案局编辑出版《建国初期中央访问团武夷山之行》和《建国初期中央访问团武夷山之行老照片》两本老区书籍,书中完整记述了从访问活动的筹备工作、到县、区、乡的访问过程,史料齐全丰富,生动地再现了中央访问团武夷山之行的全过程,首次向社会公众展示一批珍贵的老照片。通过访问了解了老区工作动态,听取了老区群众的心声和疾苦,解决其生活困难,激励老区群众重建美好家园的生产热情,推选出席北京的老区代表。为此,武夷山市档案局还邀请有关单位召开纪念座谈会。会后,市老区办、档案局专程前往星村镇红星村,看望访问团代表、革命“五老”、当时老照片中唯一健在的人物张启贤。
二、基点村革命活动据点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组织及其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许许多多的自然村建立革命据点,开展革命斗争。对革命活动时间达半年以上的称为老区基点村,也称革命基点村。老区基点村的形成离不开党的领导、群众的支持、复杂险要的地形三个因素,其中群众的支持是主要的,是党在老区基点村存在的力量源泉,老区基点村的群众为革命付出巨大的牺牲,养育了党养育了人民军队,为赢得“红旗不倒”作出重要贡献。
解放后,为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加快老区恢复发展生产,党和政府根据革命贡献的大小、革命时间的长短等标准,开展老区基点村的评定工作,由于“文革”动乱,老区工作受到干扰被迫中止。
1981年3月,老区机构恢复成立后,老区基点村的评定工作又提上老区工作日程,原崇安县政府组织普查工作队,在老区办的指导下,深入老区乡村,走访革命前辈,掌握翔实的大量的第一手资料。1981年12月,经崇安县委县政府和建阳地区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审定批准,全县1254个自然村评定老区基点村443个,115个行政村评定老区行政村112个(除了五夫镇的五夫村、五一村、兴贤村三个外,其它都是老区村。),崇安县被评定重点老区县。老区基点村人口有8811户46646人。老区基点村的评定为制定老区发展规划打下基础。
2009年5月,武夷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经过三年的艰辛申报,查找大量革命史料,六上北京、十易其稿寻求党史专家特别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权威党史专家的指导。大量的革命史实证实,崇安苏区隶属中央苏区范围的时间与面积,完全具备申报“原中央苏区县”的条件已不容置疑。中央党史研究室认为崇安当时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北苏区建立苏维埃政权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地域最广、牺牲最多、贡献最大的一个苏区,完全具备“原中央苏区县”的全部条件。正式确认原崇安县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属于中央苏区的范围。“原中央苏区县”的确认将获得革命老区专项资金的转移支付,享受中部地区优惠政策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又一次为武夷山老区苏区的经济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三、红色资源遍布城乡
老区是共和国的摇篮,是新中国的基石。武夷山市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历经艰辛,用鲜血和生命为新中国诞生作出巨大的贡献,换来今天武夷山市2813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是老区,还被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县”,留下丰富的红色资源。
在这令人耀眼的红土地里,遗留的红色资源有多少?2011年,武夷山市党史室、老区办首先对革命遗址遗迹进行普查,通过对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活动纪念地、纪念设施的逐一走访。历时半年多的普查,武夷山共有革命遗址94处,占闽北革命遗址的三分之一,位居南平之首。这94处革命遗址处处有迹可循、有档可查。按类别分类: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68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纪念地18处,烈士墓2处、纪念设施6处。按保护级别分类:省级文物保护级别7处、县级文物保护级别7处、未定级80处。
我市革命遗址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达63.8%,列入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也有5处。其中,大安遗址群、赤石暴动遗址群、坑口遗址群、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等革命遗址分别于2004年和2010年敖全国红色旅游精典景区,占全市遗址总数的56.4%。
革命遗址只是红色资源的一部分,无数革命先烈在同敌人的殊死搏斗中留下众多的苏区土地清册、武器、报刊、文件、公债券、苏币、号角及生活用品都是红色资源的范畴。武夷山市档案局、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大安、坑口、上梅等革命历史纪念馆都有收藏和保管。据统计有近500件,其中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就藏有210件、大安苏区陈列馆也藏有40件。另外,武夷山市档案局革命历史档案有345卷,这些馆藏的革命文物凝聚着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和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
通过普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极大地丰富了武夷山红色文化的内涵,一批濒危的革命遗址在普查中得到及时抢救保护。
随着老区革命史的不断深入研究,挖掘和发现出新的红色资源,如田头村的红军标语群、溪洲村的邹福烈士故居、岚头际下村的民众队旧址、安少亮烈士故居、南树村的“万人坑”、翁屯村的闽北土改培训班遗址等,又再一次地丰富了武夷山的红色文化。
四、烈士事迹光辉永照
烈士是公民的最高荣誉,历来都受到政府的褒奖和优抚。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同一切反动势力作英勇斗争,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成为革命烈士。由于条件的艰苦,有的牺牲的革命群众连名字也没有留下,有的只有模糊的记忆,需要健在的革命老前辈回忆证明。为了能让长眠地下的革命烈士留下名份昭示于后人,必要进行确认。因此,评定革命烈士是解放后一项重要的老区工作。
1981年,原崇安县民政局开展革命烈士的评定工作,经过普查,评定武夷山市有革命烈士2806名,其中党团员426人。无论是按参加革命的时间还是按牺牲的时间划分,土地革命时期是最多的,分别是2657人和2127人。对敌斗争战场上英勇牺牲的、对敌作战或部队行军转移失踪的、战斗受伤医治无效病故的,在后方被反动民团、地方武装杀害的、肃反被错划AB团、改组派而遭错杀的(1982年以后平反得按因公牺牲对待)是革命烈士的主要来源。为了褒扬先烈、教育后代、促进四化建设,1982年5月,崇安县民政局还编纂《福建省崇安县革命烈士英名录》。革命烈士的评定是一次重要的革命爱国主义教育。
2015年,武夷山市委党史办把2806名革命烈士的简历、传记编辑出版《永远的丰碑——武夷山革命英烈》,呕歌了烈士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民族的解放表现出来的英勇献身精神,他们的革命事迹永远光照着年轻的一代,成为一种精神动力,积极投身武夷山老区苏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四、革命“五老”见证历史
革命“五老”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参加过革命,为革命作出重要贡献,解放后,生活在农村无固定生活来源的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含失散红军)、老接头户、老交通员、老苏区区乡干部(含老赤卫队员)。相对于老革命离休干部是弱势群体,也是生活在农村的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生活条件极大困难。
由于革命“五老”对革命作出重要贡献,党和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对革命“五老”的优抚工作。解放后,也曾经进行过普查,但由于“文革”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很多人不但不敢说出自己的革命经历,甚至对一些革命历史事件也闭口不谈,害怕惹事上身,给普查工作造成困难,因此,人数一直难以确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祖国迎来拔乱反正的春天,党中央、国务院开展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许多参加过革命的群众才放下心中的思想负担,慢慢地讲述自己的革命经历地,回忆革命历史事件。为党史、老区革命史的史料征集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1982年,原崇安县老区办在省老区办的统一安排下,开展革命“五老”的普查工作。1983年6月,评定革命“五老”1796人,2001年补报补批1人,共1797人,其中:老地下党员75 人,老游击队员906人,老接头户299人,老交通员29人,老苏区区乡干部488人。评定工作的圆满完成,有利于优抚工作,使之有一个温暖幸福的晚年,体现党和政府的关心。
2014年9月,武夷山市老区扶贫办、党史办、老区促进会联合编辑出版《武夷山中央苏区革命“五老”年谱》。这是我省第一本以革命“五老”为题材的出版物。革命“五老”从革命战争走过来,经历战火纷飞的弥漫硝烟。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英勇保卫苏维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党组织建立隐蔽基地,开展抗日反顽反特斗争。把他们的简历和回忆录编辑出版不但是对他们革命功绩的肯定,也是加强党史、革命史教育的生动题材。
五、老区建设日新异新
自从1981年3月老区机构恢复成立后,老区建设成了老区工作的重点。八、九十年代,以“撒糊椒面”形式开展老区建设工作,即为老区基点村做一些修桥补路、毛竹垦复、种植果树等短平快的扶建项目。那时,项目规模小、物价水平低,老区群众又积极义务投工投劳,用补助不多的老区扶建资金购买材料就能把项目做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扶建项目规模的扩大,物价水平的上涨,原来的“撒糊椒面”的方式越来越不适应老区建设的时代要求,迫切需要探索新方法、新举措。2004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创新方法,开拓思维,决定以创建老区扶建自主品牌的方法开展老区建设工作。2005-2007年实施老区自然村机耕路村村通建设项目,三年完成174.23公里机耕路,补助240万元,惠及85个老区自然村,直接受益1.1万人。2008-2010年实施老区行政村巷道硬化建设项目,三年共完成13.7公里巷道硬化,补助278.5万元,惠及84个老区行政村。从2011年开始,巷道硬化向老区自然村延伸,一定五年不变,到2015年为止,五年共完成213.8公里的巷道硬化,补助427万元,惠及233个老区自然村。
不论是机耕路村村通建设项目,还是巷道硬化建设项目,都符合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是实施老区村跨越工程的重要组成总价,受到老区群众的欢迎,极大地改善了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为老区群众增产增收创造了条件。
今天,具有勤奋和充满智慧的武夷山老区人民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发扬老区苏区精神,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精神财富,把红色基因转化为工作动力,牢记红色传统,勇于责任担当。走进武夷山,一批批重点项目如火如荼地建设,红土地上到处是欣欣向荣的一片繁忙景象,一个百姓富、生态美的武夷山美丽老区即将呈现在眼前。
武夷山市民政局 汪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