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区文苑

闽南井冈山

日期:2016/8/22        来源:漳州漳浦县老促会        点击数:

字幕:谨以此片献给中共漳浦地方组织成立90周年

闽南的南靖、平和、漳浦交界处,一派崇山峻岭,称石屏山,俗称尪仔石山。

尪仔石山山脉环抱着车本、山城、龙岭、南浦、大坪以及平和县辖的欧寮等村庄。

位处漳浦县西北高处的车本、山城等村,就是靖和浦苏区革命中心村。

19326月,当年跟随毛泽东同上井冈山的蔡协民、曾志伉俪,兴奋地站在车本巅峰,惊叹——这里大有井冈山气势!

优越神奇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这块闽南革命根据地的摇篮,被誉为“闽南井冈山”。“闽南井冈山”见证了毛泽东、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殷关怀,烽火谱华章,热血铸忠魂,以漳浦苏区为中心的闽粤边红旗飘飘,迎接共和国的诞生。

出片名

闽南井冈山

 

 

早在鸦片战争之后,闽南人民就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前线。漳州一度成为“中国南方革命中心”、“中国革命青年和中国社会主义者的朝圣地”。

 

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有力促进了漳属漳浦民众的觉醒。

1924年秋,一场全县规模的群起武装反抗北洋军阀的“乡约之战”在金浦大地爆发,乡约军民阵亡千余人。惨案震惊全国,漳浦由此进入广东工农运动领导人的视线。

 

    192611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学员李联星等人,根据时任农讲所所长毛泽东同志的指示,随北伐军来到漳浦,建立中共漳浦地方组织,举办闽西南第一所农民运动讲习所,培训农运骨干,建立农会工会,开展工农运动。漳浦成为福建农运中心。

 

1927年,·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李联星等共产党人转移到农村,以教学为掩护,在漳浦长桥镇丹井村,创办“醒民学校”,又到马坪镇马圩育才小学,恢复农会,发展农村党组织。漳浦农民革命热情高涨,出现“农民黑夜成群寻找共产党,要求加入”的景象。

 

【原漳浦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陈国坚】

上世纪20年代漳浦农民生活非常苦,最严重的是各派军阀为了攫取高额军费强迫农民种罂粟,而且按亩征收,不管有种没种都要收,

 

1928110日,李联星率领1000多名马坪农民革命军,攻打国民党第11军设在佛坛杨氏大祖厝的烟苗捐征收处,揭开福建农民武装反抗的帷幕。不久在马坪成立中共漳浦县委,时漳浦党支部10个,拥有党员140余名。在县城边的丹井村党支部率领农民武装请愿,并驱逐11军余部。很快,全县许多山村也燃起了革命的星火。如丹井、象牙等村也组织农民革命武装驱逐十一军余部。

 

1930年冬,时任中共闽南特委书记的陶铸多次随军至小山城,并于193189日在石寨村成立闽南红军游击队司令部。王占春任司令、李金发任政委、冯翼飞任参谋长。闽南游击队所到之处,打土豪劣绅,努力维护农民的利益。

 

19322月,小山城来了一位神秘的大夫——厦门中心市委巡视员邓子恢,接手陶铸的工作。

 

【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曾一石】

    邓子恢到小山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漳州游击队的游击战争方式”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邓子恢此行开启了靖和浦苏区革命的新起点。

 

【原漳浦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陈国坚】

那时候张贞部队为了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巧立名目,要交航空救国捐,仅小山城一个村没有多少人口就要摊派到600块大洋,漳浦百姓确实被逼到悬崖边上。

 

邓子恢抓住此契机,和王占春、李金发等领导山城周围乡村群众抗交“航空救国捐”,打退了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军,公开组建农村各种群团组织,废除苛捐杂税,实行农民当家做主,点燃了“山城革命烽火”,很快蔓延至山城周边车本、龙岭、象牙庄、龙溪圩一带,逐步形成了上万人口的红色游击区域。

此时的邓子恢并不知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已经于几个月前在江西瑞金成立,毛泽东提名他为首任财政人民委员。当毛泽东四处打听这位老朋友下落的时候,邓子恢正走在漳浦小山城陌生的山道上。

 

革命的道路并不寂寞。不久,在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工作的蔡协民、曾志来到漳州。

古田会议后,蔡协民、曾志这对参与“朱毛会师”的传奇革命伉俪,在中共闽西特委机关驻地苏家坡的家中喝完饯行酒,就匆匆奔赴闽南。电视连续剧《寻路》中的这段情节,表现了临行前,毛泽东为蔡协民、曾志送行的故事。

曾志,到那边要是有危险,让老蔡送你回来!”

曾志是毛泽东妹妹毛泽建的同学,在井岗山与贺子珍又有同志加姐妺之情。属党内和毛泽东交往最久,友谊最深,也是为数不多的敢直呼毛泽东为老毛的女同志之一,她始终崇敬毛泽东,似小妹和大哥的关系般,跟随毛泽东近50年,无怨无悔。

 

19324月,为粉碎敌人对中央苏区经济和军事封锁,做第四次反围剿准备,毛泽东挥师东下。

420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

在漳州芝山红楼,毛泽东欣喜地接见老朋友邓子恢、蔡协民、王海萍和王占春等人。在听取了闽南革命斗争的汇报后,毛泽东指出:

当前的革命重心仍在农村,必须巩固和发展以小山城、龙岭、龙溪圩为中心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2天后,毛泽东致电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制定了闽南革命斗争的工作方针:“南靖、平和、云霄、漳浦、龙溪五县相交之龙溪圩,距漳州八十里,有一红色游击区,群众约四万,漳州南乡有一个六十人的红色游击队。现决以龙溪圩为中心,向南(靖)、平(和)、云(霄)、(漳)浦、龙(溪)五县扩大游击战争,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

 

这是当年聂荣臻坐镇漳浦直接指挥创建苏区时居住的红楼,也是威名远扬的中央红军东路军第三军军部旧址。

毛泽东、聂荣臻亲自为建立以漳浦为中心的靖和浦革命根据地挑选精兵良将,邓子恢、葛耀山(红三军政委),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红三军军长徐彦刚、七师师长陈伯钧,是秋收起义后,先行上井冈山做王佐、袁文才思想工作3人中的2位。九师政委朱良才,其领导的九师被誉为“善打迂回的常胜师”。在地方领导人选方面,蔡协民,曾任红四军第三纵队党代表;曾志,曾任井冈山红军医院总支书记;王海萍,曾任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王占春,时任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都是创建和领导革命根据地建设富有经验的行家里手和文韬武略的得力干才。

1932424日,红军解放漳浦全境,成立漳浦县革命委员会。

19325月中旬,中央红军抽调了一部分兵力,与闽南工农游击队合并,在漳浦县城城郊新厝顶村,由邓子恢任党代表,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简称红三团)6个连1000余人。团长冯翼飞、政委王占春。因邓子恢回中央苏区任职,蔡协民接替邓子恢,任漳州中心县委书记兼红三团总指挥。漳州中心县委在小山城成立,机关一度设在南浦村。

至此,以车本、小山城、龙岭、龙溪圩为中心的,纵横百余里,连接闽西苏区的靖和浦苏区暨闽南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得以完全形成,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井冈山》过场

19325月底,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完成预定的抗日宣传、筹款、扩红三大任务之后,回师赣南中央苏区。

531日,中央红军撤离漳州第三天,国民党张贞残部就从云霄、诏安进攻漳浦红色革命根据地。红三团在象牙庄一带击退进犯的国民党军,再次攻下漳浦县城。

 

【中共漳州市委党校历史学教授   何池】

打出军威,但是产生轻敌麻痹的思想,大白天进行军队转移,近一千人队伍浩浩荡荡开出城门,结果这种不注意保密造成寨仔村保卫战。张贞组织三千多人的队伍连夜包围寨仔村,战争打得非常激烈,大概有七十多位红军战士牺牲在寨仔村。王占春就在指挥队伍打制高点的时候被敌人的机枪打中腹部,受了重伤,因缺医少药,一星期后王占春在车本村的白叶山山洞里牺牲。

 

在敌人的步步紧逼下,红三团贸然出击,在龙溪圩攻坚战中,又遭受损失,被迫从龙岭、山城撤退至车本村。

623日,张贞集结4000余人,包围进攻车本。红三团错误地执行“不失一寸苏区土地”的战略方针,面对七倍于我的强大兵力,贸然“兵分五路,三线设防,阻击敌人,死守硬拼”,导致阵地被敌人逐个击破,这一战,红军战士损失四百多人,团长冯翼飞壮烈牺牲,尪仔石山、蛇仔轮岭,红军血流成河,队伍锐减至百余人。

 

19331月,中共漳州中心县委和红三团在龙岭村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对红三团进行短期整训和整编:任命尹林平为团长,张长水为副团长,何鸣为政委12月,张长水接任团长职位。在靖和浦苏区人民的支持掩护下,红三团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逐步壮大革命武装和恢复苏区区域。

 

还是在这条满目青翠的崎岖山道上,步履匆匆的黄会聪走来了。

为配合第五次反围剿,保卫中央苏区,19341月,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和二苏会议决定,在中央苏区闽粤边区域成立中共闽粤边特委,猛烈开展东部防线的游击战争。

3月,漳州中心县委改称靖和浦中心县委,书记何浚,并于18日,召开靖和浦苏维埃代表大会,正式成立靖和浦边区苏维埃政府,选举林路为主席,吴庭坚为副主席。根据中华苏维埃政府颁布的土地法,再次开展大规模的分田运动。

51日,中共闽粤边区临时特委在车本组建,由黄会聪、何鸣、吴亚鲁负责。黄会聪任特委书记

车本村成为指挥闽粤边区革命的中心村成为党在闽南开展革命战争的坚强基点和领导中枢的所在地。

今天,走进车本,灰瓦小舍、土墙上的红色印记,娓娓诉说着浴血奋战的激情岁月。

这是当年临时特委机关。

这是看守所。

这是军械处。

军衣处。

红军医院。

仓库所在地。

红军印刷所。

经济合作社和红军操场等遗址

 

开国中将,任红三团团长的卢胜在《坚持闽粤边区游击战争》文中回忆道:“合作社的干部和售货员或货郎大多数都是义务的,他们经常要起早贪黑,翻山越岭,甚至流血牺牲。如果没有老区人民的支持,坚持三年的南方游击战争只能是一句空话。”

【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曾一石】

特委成立后,黄会聪带领闽粤边特委领导闽南红三团和各地的武装力量,猛烈开展闽粤边游击战争,配合中央苏区的反围剿工作,一路向海边发展,建立新的根据地,一路向内地发展,与闽西的红九团、红八团互相呼应,打通闽西闽南两个根据地的联系。

 

193410月初,国民党保安团团长沈东海部在龙岭狮头山遭到红三团袭击。随后,沈东海部再次配合马鸿兴部从平和的欧寮进犯中心区,被我红三团打死打伤100多人,活抓80多人,缴获机枪、长短枪100多支,有力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北上长征。

19341125日起,敌人召集15个连的兵力,对象牙庄、龙溪圩、东山乡等靖和浦苏区实行全面包围,然后分割成几个小块区域,逐块逐区清剿。

 

【中共漳州市委党校历史学教授   何池】

第一方面在各个村建立联防队,设立守望队和岗亭,日夜派人守望。第二,派出探子,每天清早到进入苏区的路口看看露珠有没有被刮掉,如果有,就说明有人走过;白天看那个山林冒白烟,如果有就说明有人煮饭;晚上看哪里有火光;岩石上看青苔,密林里看树梢会不会摇动,如果发现目标,集中七八支部队往这个目标同时进发,

 

作为中共漳州中心县委、靖和浦中心县委、闽粤边特委、靖和浦苏维埃政府、红军独立第三团等党政军机关所在地,车本村被斥为“赤匪窝”,敌人像当年攻占井冈山那样,实行“房屋烧光、财物抢光、群众赶光”的“三光”政策,原本有270多人的村子,一度成了空无一人的废墟。

 

中央红军主力北上长征后,与中央失去联系的闽粤边特委领导人黄会聪,及时领导特委从保卫中央苏区向配合红军长征转变,制定“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冲出敌人封锁线,粉碎敌人的包围圈”的战略方针,红三团主力到外线作战,迂回打击敌人,组织和武装群众,创造新的游击根据地。兵分三路:一路由红三团团长张长水配合工作团团长吴庭坚挺进梁山,建立梁山根据地,而后卢胜带队建立乌山革命根据地;一路由三团政委何鸣配合靖和浦苏维埃政府主席林路开辟大芹山根据地;一路由靖和浦中心县委宣传部长邢乐民带领红军一个连开辟灶山(后洞)根据地,减轻了中心区域承受的军事压力。

1935年初,遵义会议后的党中央指示留在中央苏区的红军向饶平、平和、漳浦方向行动,加强领导开展游击战争。根据中央指示,6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命令红九团向闽南出击,在车本村附近的平和三坪寺,和红三团会师。

 

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孤军奋战的闽粤边特委和所领导的革命武装在艰苦险恶中走向兴盛。从广东潮安到福建永春,形成纵横约五六百里的红色区域红军主力增至1000多人,抗日义勇军7000多人,共产党员1500多名,时漳浦县共产党员就有500多名。靖和浦县委分别恢复成立漳浦、平和两个县委,吴庭坚任中共漳浦县委书记,林路任中共平和县委书记。重新恢复的靖和浦苏区漳浦党组织数、党员数占闽粤边党组织、党员数的三分之一强,游击区域占了全县面积大部,闽粤边区成为南方八省革命根据地15个强有力的抗日战略支点之一。

县委书记吴庭坚,漳浦龙岭人,1930年在陶铸指引下把革命的火种带回家乡。1931由邓子恢介绍入党,在游击战争异常困难时期,他坚持开展土地革命,逐步恢复和扩大游击根据地。先后建立18个党支部、7个农民赤卫队和抗日义勇军。1936年秋冬,先后两次带领赤卫队、义勇军,配合红军攻打杜浔、徐坎、溪南、旧镇、霞美、溪头等地,挫败反动势力的进攻。

张太西,漳浦石榴长兴乡人,1933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乡党支部书记,发动群众抗捐抗税、组建农村革命武装,开展土地革命斗争。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与吴庭坚在闽粤边苏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极大保卫了红色根据地和革命武装力量。后接任中共漳浦县委书记。

吴庭坚和张太西,从普通的山村农民成长为靖和浦边区革命斗争的杰出领导者。

 

1936年,特委决定黄会聪到上海寻找上级党组织。期间,强撑病体,写下了一份长达12000字的报告,由北方局代转中央。这份报告耗尽了他生命最后的能量,后因病情急剧恶化,逝世时年仅28岁。  

这份珍藏于中共中央档案馆的汇报文献,是闽粤边特委书记黄会聪用生命写下的,字字句句再现靖和浦边区惊心动魄的烽火岁月。

 

《闽南井冈山》过场

 

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93612月,国共两党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但在漳浦,闽粤边抗日红军武装,却陷进了国民党顽固派设下的圈套中。

为了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大义,闽粤边特委和驻漳州的国民党粤军157师在高坑举行联合抗战谈判。1937626日,闽粤边特委代表卢叨157代表在漳州签订了合作抗日的“六·二六政治协定”,将部队拉到平和的小溪改编,到漳浦县城驻防。

 

713日,何鸣率部进驻漳浦城关孔庙。

716日上午,得到蒋介石“剿共”密令的157师,埋伏重兵,武力强迫在漳浦城关大操场集中的红军战士把枪放下,接受改编。就这样,满怀抗日激情的800多名红军被强行缴械,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漳浦事件”。

在延安的毛泽东闻讯彻夜不眠,他给负责闽、粤、桂和香港党组织的张云逸以及博古、叶剑英、潘汉年等连去十道电文——

 

【配音加字幕】

务须向余汉谋抗议,要他们迅速将原人原枪全数退回。”

“在何鸣部人枪没有如数交还之前,不能集中。”

“甲、我们同意叶挺指挥闽粤边张鼎丞、何鸣两部,但须在叶挺及国民党同意下列条件:一、何鸣部人枪全数先行交还,公开声明错误。二、国民党不干涉一切内部人事。三、该二部在闽粤边原地,为保卫地方反对日寇进攻而作战,不移往他地处。乙、其他地区游击队候国民党交还何鸣部人枪,公开认错之后,再行商量条件。”

……

 

迫于压力,国民党不得不于翌年春归还了300多支枪。“漳浦事件”当天突围出来的卢胜和一百多名骨干,在漳浦清泉岩重整红军抗日武装。在地方党组织和老区群众的倾力支持下,涌现出送子参军、送夫支前以及送米送钱的大量感人场景,红三团队伍很快发展到300多人,19382月,正式编入新四军,开赴皖南抗日前线。这支劫后余生的雄狮劲旅在卢胜的率领下,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成就了共和国的一批优秀将领。而留下的部分武装和当地人民以抗日大局为重,实行”隐蔽精干、埋藏生产、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在闽粤边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攘外必先安内”,国民党顽固派连续掀起反共高潮。

在一次敌人搜山时,为不让孩子的哭声暴露目标,吴庭坚强忍悲痛把出生不久的亲骨肉捂死,确保同志们的安全。

吴庭坚如此大义,让每一个躲在山洞里的战友潸然泪下。

萧萧秋风,是铮铮铁骨无言的哭声。

 

面对险恶的环境,一些革命意志不坚定者先后叛变。

194319日深夜,叛徒蔡国、曾明智、柯永佑,带着反动军警30多人,包围了县委驻地虎崆岩。这时,吴庭坚和时任漳浦县委书记的张太西、县委警卫班班长蔡火正在洞内研究工作。在激烈的枪战中,吴庭坚不幸牺牲,张太西、蔡火等弹尽负伤被捕。凶残的敌人砍下吴庭坚的头颅返回县城。同年7月,张太西、蔡火在县城英勇就义。

漳浦党组织危在旦夕。

 

19458月,八年抗战,迎来最终的胜利。

19466月,蒋介石公然发动全面内战。

漳浦革命进入最黑暗的时期!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靖和浦”的漫漫山道上,原漳浦苏区的老红军、钟骞支队副政委柯永麟率领三十几名战士,重上“闽南井冈山”,来到了靖和浦革命中心村——车本村。柯永麟紧紧依靠革命群众、打击敌人,恢复老区、开辟新区,积极开展抗捐抗税活动和游击战争。

 

与此同时,敌人纠集了大批军队,大举进攻靖和浦革命根据地。然而,决定战争的胜负,在于人心的向背。

 

【漳浦县人民政府首任县长 柯永麟】

主要是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围剿,但都被我们粉碎,因为这个地区是多年的革命老区,群众觉悟比较高,都相信中国革命一定能够胜利,一定能解放,所以始终支持革命斗争,所以国民党的军队再多也没办法。

 

1948年,中共靖和浦县工委成立,组建以时任中共闽南地委执委柯永麟为书记的领导班子。县工委机关设在车本村。而后,靖和浦县独立大队正式成立,并组建5个工作团,分区域开展工作,革命武装控制的地区逐步形成了包围县城的态势。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从此,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

 

1949918日,柯永麟率领独立大队抵达程溪,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漳州。

 

【漳浦县人民政府首任县长 柯永麟】

我带领靖和浦独立大队参加解放漳州,919日、20日,在漳州周围消灭国民党散兵,然后根据地委指示,带领独立大队解放漳浦县城

 

28日,由太行、太岳两区党委抽调干部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五大队第四中队到达漳浦与靖和浦县工委会师。

101日,在举国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庆时刻,中共漳浦县委员会和漳浦县人民政府成立。

 

【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曾一石】

靖和浦苏区红色割据时间比较早、范围广、革命贡献也大,像陶铸、邓子恢等国家领导人曾经在这块土地上战斗过。解放初,有三个从靖和浦苏区走出来的开国将军,他们是卢胜、彭德清、王胜。1951年国庆节党中央召开国庆座谈会邀请革命老区代表座谈,其中吴春藤是漳浦车本人,在这次宴会上,推荐两个人给毛主席敬酒,一个来自延安,一个就是闽粤边的李梨英。这些方面都说明靖和浦苏区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解放后,福州军区副政委卢胜将军、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卢叨等一批老红军上老区村慰问革命“五老”;开国上将陈伯钧的女儿、女婿,上将的朱良才的儿子、女儿,中将卢胜的儿子、儿媳纷纷重走红军路,瞻仰先辈英雄业绩。国家交通运输部《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一条从国道324线漳浦城关至中共闽粤边区特委机关所在地车本村37公里的红色通道。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在这里修复红军之家、红军广场、红军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被福建省定为红色旅游特色景观带。闽南“井冈山”闻名海内外。

1926年到1949年,二十三年间,漳浦苏区人民和革命先烈用热血与生命书写这千年古县的又一段传奇。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政府批准认定的漳浦革命烈士就有500余人。尚有数千人,由于历史原因,成为了共和国的无名英雄。据不完全统计,因支持革命被敌人杀害的群众5000余人。因移民并村、三光手段受摧残、迫害和饥寒、疾病死亡的达5621人,当时漳浦人口总数的近十分之一。

人民没有忘记,在靖和浦苏区留下足迹的革命先辈们。

 

【出字幕(彭丽媛《江山》音乐)

 

 

聂荣臻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

陶铸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

邓子恢国务院原副总理

方毅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

耿飚国防部原部长、人大原副委员长

彭冲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

陈伯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朱良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李涛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王德广东省委原书记

尹林平广东省委原书记

曾志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

卢胜福州军区原副政委

彭德清交通部原部长

朱曼平新华社香港分社原副社长

卢叨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

何浚广东省原人大常委

……

 

为民族解放人民胜利

多少英烈长眠于闽南井冈山

 

王占春漳州市革命委员会主席

红三团政委

牺牲时27

吴庭坚靖和浦苏维埃政府副主席

中共漳浦县委书记

牺牲时50

冯翼飞红三团团长生卒年不详

张长水红三团团长牺牲时28

王却车红三团副团长牺牲时31

陈桃庆红三团副团长生卒年不详

李克己红三团政治部主任牺牲时27

张太西中共漳浦县委书记牺牲时35

……

 

 

 

 

 

 

 

 

 

 

总监制:陈勇谋邓思民陈美慧

总策划:戴全成沈淮森

总导演:林志远

历史顾问:柯永麟陈国坚

统筹:林溪河许火陈结仲

陈玉宝陈耀胜林锦泉

许耀和李艺信杨坤仲

陈祖禄林顺黄春风

陈玲吴斌权

撰稿:林新生陈坤玉徐振跃

主摄像:王忠宏

剪辑:王佳鑫叶嘉健

特效包装:刘学明张芳

航拍:杜旻严勇军郭徳友

解说:蔡榕泓

资料:许健平林铮铮

音乐音效:阿仁杨虹

鸣谢:中共漳州市委党校

中共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漳浦县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漳浦县石榴镇党委会

 

 

 

 

中共漳浦县委组织部

中共漳浦县委宣传部

漳浦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中共漳浦县委党史研究室

漳浦县革命老区办公室

厦门集诚毅文化传播

联合摄制

201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