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共发展 岛内岛外一体化
日期:2011/2/27  来源:本站  点击数:
----厦门市老区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厦门市老促化
为了更好地围绕海西建设和“岛内外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中心,服务大局,主动融入,做好市老促会今年的主要工作。六月至八月,市老促会张振福会长、蔡景祥常务副会长及刘成业副会长带领市老促会和同安区、翔安区老促会的同志,组成两个调研组,顶烈日,冒酷暑,多次深入同安区的汀溪、洪圹、五显和翔安区的新圩、内厝、新店等老区镇的十六个老区基点村进行调研。通过召开9场座谈会,深入老区基点村与村干部群众座谈、交流,实地察看村容村貌、田间作物和农田水利设施等,着重了解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老区山区村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和战略决策贯彻落实情况,取得的成效,发生的变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关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老区的变化
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老区山区村建设,各项工作都体现老区优先,建设特区不忘老区。几年来先后制定多个文件支持老区山区村建设,从政策和资金上向老区山区村倾斜。如【厦委发(2006)14号】、【厦委发(2006)15号】和【厦委发[2008]1号】文,对加快老区山区村建设重点、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实现目标及落实责任等问题都进行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岛内外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决策,抓住特区扩大到全市的机遇,先后出台建设岛外四个新城区,社保医保覆盖全市农村等一系列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进程和多项惠民政策,我市老区山区村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市直各部门、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上述文件精神和战略部署,各负其职,大力推进,狠抓落实。市委农办积极主动抓好协调工作,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市委组织在20几个老区基点村开展党员远程教育;市委宣传部对内厝镇莲塘村进行帮扶指导,使之成为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思明区、湖里区辖区14个街道和市委统战系统与老区山区建设发展重点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先后投入270多万元支持重点村基础设施和文化社会事业建设;2001年以来市每年拨给老区办和市老促会安排的帮扶资金共1200多万元全部用于扶持老区山区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老区山区村建设发展加快了,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提升了,广大干部群众衷心感谢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老区优先,建设特区不忘老区,让他们共享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成果。
2、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我市共有老区村(行政村)115个。2006年市委市政府就将75个老区基点村纳入工业集中区规划、环东海域整治片规划、新城区建设规划以及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规划。【厦委发[2008]1号】文又将60个老区山区村(其中:老区村40个、山区村20个)纳入老区山区重点村建设发展规划,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老区山区村建设发展,市、区按65:35比例配套。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市115个老区村已进行建设的有63个(完工52个村、在建11个村),占55.3%。五年来,市、区共投入资金40383万元,建设水泥砼路
3、老区发生巨大变化。
(1)老区经济加快发展。去年老区村“两委”换届后更加朝气蓬勃,带领群众在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取得显著成效。在抓好村容村貌改造的同时,结合建设部份机耕路和灌溉设施,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条件。同时出台了《厦门市老区山区“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建设项目财政补贴标准》,市、区每年投入700万元,选拔并扶持一批老区山区重点村的“一村一品”项目建设,如:新学的韭菜、布瑭的茄子、军营的茶叶、乌山的青葱、新店的胡萝卜等,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夯实了产业支撑。去年老区山区基点村人均纯收入由5000元提高到7000元的有新圩镇新圩村,马巷镇山亭村,大嶝镇山头村等17个基点村。如西柯镇潘涂老区村人均收入达8680元,居同安区老区村之首。新圩镇马塘老区村人均纯收入达14000多元,居全市农村之首。
(2)村容村貌大大改观。实现村容村貌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清洁化,道路交通硬质化,村村之间公路化,夜间路灯明亮化。
(3)群众生活明显提高。从汀溪镇汪前村、新圩镇乌山村、内厝镇莲塘村的调研情况看,群众的生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基本实现“五化”:即居住楼房化,生活电气化,饮水自来化,交通现代化,医疗保障化,社保覆盖全市农村和“全民养老”政策,全市9.58万个60岁以上老人,无需缴费每月就可领取200元基础养老金,群众高兴地说,这个政策“比养一个儿子还有保障”。
(4)文明素质显著提升。各老区基点村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以“平安、文明、和谐”为目标,大力开展“平安社区”、“和谐家庭”等活动,刑事案件下降、邻里矛盾纠纷减少、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如新圩镇马塘村20多年来无发生重大案件和影响稳定的事件;茂林社区把平安建设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全区著名“文明生态村”;新店镇后村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取得显著成绩,成为远近文明的才子村和状元村;新圩镇乌山村组织“新圩女合唱团”和“拍胸舞”演出队,既活跃了全村的文体活动,又扭转了村民有空闲时间就赌“六合彩”或搞封建迷信活动等不良风气;内厝镇莲塘村企业家林良菽创业致富后,主动回馈社会,投入250万元建设村里的“小西湖”及水泥路,同时创办了“免费食堂”,为全村30多名70岁以上老人提供三餐伙食,在翔安区内传为佳话。
二、存在的问题
1、公共服务设施重建轻管,后续维护经费没有来源。几年来我市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老区山区村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路灯、厕所、绿化美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老区山区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了。但这些公共服务设施普遍存在后续维护没有经费,管理跟不上的问题。市里安排建设资金,但没有安排一定的后续维护经费,加上大部份老区山区村经济还不发达,村财比较薄弱,“空壳村”不少,普遍支付不了后续维护费用,造成不少村“关、停、放”,即厕所关了,电、路灯停了,道路坏了放任没人管等现象。
2、水利设施投入不足,重视防洪忽视抗旱。近几年我市高度重视防台、防洪、防涝工作,大水库、堤坝的建设维护和加固投入不少资金,但小水利设施投入较少,存在“抓大放小”,重防洪防涝,轻抗旱的问题。比如有些老区山区村水利设施因没有资金长期失修,严重老化;汀溪水库改为饮用水源后,同安、翔安不少老区山区村渠道断流,又没有别的水源,造成严重缺水,连挖大井的资金都没有,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老区山区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纯农业的老区山区村,水利是重中之重,是他们的命脉,没有水,“一村一品”发展遇到很大困难,虫害多,无法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和产值,直接影响老区村经济的发展、村财的壮大和农民的增收。
3、产业转移较慢,富余劳力出路难。产业转移和富余劳力出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几年我市出台不少配套政策,有力推进了这一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翔安大开发大发展,新店、马巷、大嶝的大部份老区山区村土地、滩涂、盐田被征用;西柯镇潘涂、后田、西柯等三个老区村因东海域开发,土地、滩涂也大部份被征用。洪塘镇下墩村上世纪90年代发展成石材开采村,高铁建成后,两侧各
4、老区发展仍然缓慢,壮大村财任务很重。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对老区山区村建设的投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尽管老区山区变化很大,但经济发展还是滞后、缓慢。主要是老区山区村人民素质较低,加上山区比较边远偏僻,信息不够灵通,群众对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政策了解不够全面深刻,缺乏商品经济意识,观念陈旧,跟不上形势,抓不住商机,致富门路少,既没有办企业,农业生产又比较落后,没有经济收入来源,造成村财普遍薄弱,“空壳村”不少,发展集体经济任务很重。
5、基层干部待遇差距大,影响干部工作积极性。社区、村改居后的居委会和村发展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生等工作任务一样多,但干部工资待遇不一样,收入相差很大。比如翔安区原来五个老的社区书记、主任月工资2000多元,村改居后居委会书记、主任月工资1050元,而村书记、主任月补贴只有500元,其他班子成员差别就更大了。主要原因一部份是市区有关部门政策规定造成的,有一部份是镇居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影响村、居经济的发展和各项任务的完成。
6、建设资金补助不一样,老区重点村之间有矛盾。同样是老区村,纳入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老区村和纳入老区建设重点村补助金额不一样,纳入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老区村补助金额比较多,纳入老区重点村建设的老区村补助金额比较少。由于标准不一样,补助资金相差不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
三、几点建议
1、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解决老区山区村公共服务设施维护费问题。市委市政府正在加快建立岛内外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抓紧对岛内外公共政策方面存在的主要差异进行梳理,加快覆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但当务之急是解决老区山区村公共服务设施维护费问题,让广大老区山区干部群众体会到岛内外一体化带来的实惠。目前岛内每年市区安排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维护费几十个亿,建议少一点锦上添花,多一点雪中送碳。即市财政每年用于城市公共服务建设资金(如种树、换花草)挤一点,城市维护费挤一点,用于解决老区山区村公共服务设施后续维护费用问题(当然一部份要靠区、镇、村发展经济来解决),逐步将城市维护费覆盖到农村,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加大水利建设投入,支持老区“小农水”建设。农民增收是农村的核心问题,老区山区特别是纯农业区域,水利是重中之重,没有水利设施,只能靠天吃饭。建议市里每年在抓好大水库、堤坝等水利设施建设,确保防洪防涝不出问题的同时,增加一部份资金用于支持老区山区村兴建“小农水”工程,如挖大井,掏小井,修膳小水库,挖掘地下水资源,建设节水型喷灌设施等,促进老区山区村农业可持续发展,壮大村财,增加农民收入。
3、重视提高老区人民的素质,加快产业转移、解决富余劳力出路。农村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在于提高人的素质。现在岛外人的素质与岛内人的素质相比差很多,提高岛外特别是老区群众的总体素质是推动促进岛内外一体化的基础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市里要把提高岛外特别是老区人民的素质列入重要工作。对老区山区村子弟进行职业培训,初中没上高中、高中没上大学的年青人免费进入本市职业学校学习培训;也可象省老促会那样办“阳光工程”,即对来自老区的在职工人进行免费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继续加强富余劳力的常规培训,重视科技普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抓好党员的远程教育,使老区山区干部群众转变观念,增强商品意识、经济意识和市场意识,抓住各种商机,扩大就业门路,多走出去经商办企业。二是典型引导。组织本地创业成功人士与富余劳力座谈,请他们介绍艰苦创业、拼搏致富的经验,开展交流,启发村民,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让更多的人走出老区,实现真正的转移。三是完善补充有关扶持政策。比如制定“土也扭转政策”,支持闲置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集中,扩大经营能手的生产规模,土地既不荒废,农民又可增加收入。继续实施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的“同发展、共富裕”工程,当年同安建公寓,集美建厂房,后溪建农贸市场,有入股的村现在每年都能分红几万元。允许被征了地的老区山区村在工业区周围办加工厂、建店面、建公寓,兴办为工业区服务的第三产业,推动产业转移和拓展富余劳力出路。
4、充分利用中部开发政策,扶持老区山区的发展。同安区、翔安区是国家确认的革命老区。根据国家发改委有关规定,同安、翔安两区可享受中部开发有关政策。建议市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中部开发政策,扶持同安、翔安老区山区村建设发展。比如同安、翔安两区基础设施、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较大建设项目要积极向国家发改委争取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5、加强老区宣传力度,形成扶持老区合力。老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老区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魂。要高举老区精神这面旗帜,大力宣传和弘扬老区精神。要继续教育老区人民发扬老区精神,自力更生,发展经济,为新一轮跨越发展多作贡献。另一方面,这几年我市企业家捐资办学做得不错,但捐资办老区山区的各种公益事业较少,没有形成风气,建议市新闻媒体应多宣传市直各单位、各区重视支持老区山区建设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宣传事业有成、奉献社会的企业家典型;多报道市直各部门经费向老区山区村倾斜为老区办实事,以及本地企业家热爱本土、捐资建设老区山区道路、文化、卫生、活动中心等好人好事,使之蔚然成风,从而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回报社会的积极性。
6、加强老区山区村班子建设,为岛内外一体化提供有力组织保证。要重视老区山区基层组织建设,抓好村“两委”的培训工作,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岛内外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7、其他建议:一是建议市直各部门按照【厦委发(2008)1号】文件精神,落实各自责任,单位的经费安排继续向老区山区倾斜。二是建议纳入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老区重点村和纳入老区重点村建设的补助金额应大体一致,避免造成老区村之间的矛盾。三是建议全市老社区、村改居及村干部的待遇要大体一致,以利于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建议适当调整农村规划政策,高铁两侧
我市老促会的这一调查报告,于
最近,厦门市委市政府在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强调要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别,并对城乡统筹一体化中要做好的我市商业网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交服务、城乡绿化、保障性住房、中小学布局、幼儿园发展、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厕所革命”,救灾避险、户外体育锻炼设施,物业管理等12项事关农村、老区村百姓切身利益的工作进行具体部署。我们深信,“十二五”计划的实施,厦门市老区村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开创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新局面中,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