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老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日期:2011/2/27  来源:本站  点击数:
同安区是革命老区县(区),有2个老区镇,26个老区基点村(其中汀溪林场1个老区村)。全区老区村耕地33341亩,旱地林地81075亩,总人口62867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6992人),共产党员1814人,共青团员2470人。全区现有“五老”人员41人,“五老”遗孀52人,(其中25个老区村共有“五老”人员32人,“五老”遗孀35人)。
根据闽老促〔2010〕25号文件的要求,同安区老促会、老区办认真配合省市老促会、老区办调研组开展上下联动调研。我们在年初调研的基础上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部分老区镇分管老区工作的领导、老区村书记、村主任座谈会等方法,调研当前老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同安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老区建设。区委指定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毅飙、副区长黄新英分管老区建设工作。2007年8月,区委常委会议专题听取区老促会会长郭友民传达省、市常委会会议纪要精神和区老促会工作情况汇报。会议就加强老区建设工作作出专题会议纪要。会议决定凡省市老促会扶建项目,按1:1配套扶建资金,加大对老区扶建的力度。2008—2010年,区级配套省市老促会扶建项目资金220万元。经过努力,近年来,同安老区建设取得可喜成绩,老区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一、老区新村、重点村建设问题及对策:
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扶持同安区老区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资金达4304万元。现在老区村村村通水泥路、通自来水、通电、通电话,基础设施日臻完善。2008年1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2008〕1号文件,《关于加快老区山区建设的意见》,让老区人民共享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区、镇党委政府、老区村“两委”抓住实施市委市政府〔2008〕1号文件的契机,加强对老区新村建设、重点村建设的领导,加强宣传,加强检查,强化监管,精心规划,管好用好资金,保质保量完成新村建设、重点村建设的任务。据统计,2005年以来,市区政府投入1.14亿元进行18个老区村的新村建设、重点村建设(村均600多万元),占老区总数的72%,还有7个老区村拟在两年内安排新村建设、重点村建设。18个老区村的新村建设,重点村建设,共建村间水泥路
新村建设、老区重点村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新村建设、老区重点村建设后,存在部分村产生新的负债,后续管理跟不上等问题。一是老区山区重点村建设的补助标准低于新村建设的补助标准,体现不了倾斜扶持老区重点村的新村建设。原因是新村建设按设计规划补助资金,而老区山区重点村建设按基数加人口数补助资金。造成大多数老区重点村建设后有新的负债。如洪塘镇新学老区村重点村建设后负债180万元。为解决新的负债问题,建议市委市政府补助老区山区重点村新村建设的资金标准应高于新村建设的补助标准,体现关爱老区政策资金重点倾斜。二是新村建设后续管理中,存在有的村公厕紧锁,不让村民使用,待上级检查时,才开放使用;有的村路灯不亮;有的村垃圾土头无人转运,仍有脏乱差现象;绿化无人管理等问题。究其原因是村财困难付不起路灯、公厕自来水费用,无钱雇用管理公厕、管理绿化、转运垃圾土头的人员。针对存在问题,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岛内外一体化的要求,建议由市政府统一解决新村建设、老区重点村建设的后续管理费用。据测算,一个村的后续管理费用一年需20万元,仅100盏的路灯年费用2万元。市政府可根据财力情况分期解决,先解决路灯和公厕自来水费用,后解决雇用管理人员的问题。使岛外的村民与岛内居民共享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岛内外一体化。三是老区重点村建设老人活动场地、文体设施投入较少,不能满足农民开展文体活动的需要。建议市、区政府要增加对老区村文体设施的投入,解决农民开展文体活动的场地促进社区文明和谐康乐。
二、一类老区村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2009年,同安区一类老区村人均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有12个村,占全区老区村总数的48%,其中人均纯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有2个村。(西柯镇潘涂村、大同街道东宅村)。一类老区村大多数地处沿海和工业区周边,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较完善,发展经济地理条件较好。部分村还拥有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这些村经商办企业的氛围较浓,富余劳力基本转移到二、三产业。特别是同安工业集中区发展后,一类老区村的许多村民凭借“金包银”、出租房,实现了财产性收入大幅增加,村民年纯收入较高。如西柯镇潘涂老区村全村劳力5260人,其中经商和办企业有1870人,外出务工620人,占总劳力47%,全村人均收入达8680元,居全区老区村之首。
在厦门环东海域整治、工业集中区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中。西柯镇潘涂村、后田、西柯等三个老区村土地、滩涂大部分被征用。洪塘镇下墩村、塘边村两个老区村500多亩的石材矿区被禁止开采、闽南果蔬批发市场和城东东路建设龙泉村被征地500亩。这些老区村为厦门跨越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带来渔民退渔退养,失地农民多,转产就业难,生活来源少,发展工业遇到用地难等问题。如西柯镇后田老区村土地、滩涂全部被征完,300多艘渔船全部退渔退养,全村失地失海农民转产就业难。洪塘镇下墩村改革开放前是米粉专业村,上世纪90年代发展成石材开采村。高速铁路建成后,两侧各
一类老区村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政策扶持。村工业余留用地,政策要有新的突破。省、市政府要研究出台老区村的工业余留用地允许不挂牌拍卖,由市区土地部门定价,以地招商合股办工业、物流业、商贸业的政策,以此解决剩余劳力出路,增加村财和农民收入。二是转产就业找出路。政府要出台企业接收本地农民工补贴政策,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失地农民就业难,除了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技能较差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不愿意招收本地工。因为企业招收一名外地工每月只缴交医保、社保220元,而招收一名本地工每月需缴交医保、社保520元,比外地工多交300元。建议市政府对招收本地工的企业医保社保差额部分给予补贴,鼓励招收本地工。三是长远规划与现实问题要统筹解决。对高铁控制区内的石材开采区,建议市政府领导带领土地、执法、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到现场察看,听取基层干部和村民的意见,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同翔大道、城东东路规划区内的危房户既不允许翻建,又不批建,一旦遇到台风,可能会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政府要以人为本,可结合新村建设,统一规划宅基地,用于解决规划区内危房翻建问题。这样既可以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又有利于今后的拆迁工作。
三、二类老区村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2009年,同安区二类老区村人均收入3700元-6000元的村有13个,占全区老区总数的52%(除汀溪镇造水村人均收入3700元外,其余的村人均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6000元以下)。
二类老区村存在问题主要有:一是经济结构长期以农业为主,经济落后;二是大多数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三是地处汀溪水库水资源保护区、公益林保护区,农田保护区。存在发展工业和规模养殖受限制,发展乡村游用地难问题。例如,汀溪镇造水老区村地处汀溪水库水资源保护区、林地耕地保护区,政府不允许发展工业、规模养殖业,村民只能靠单一农业求生存,年人均收入只有3700元;四是发展农业遇到“土地归公”(指无人种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等问题。如汀溪镇半岭老区村200亩出租田收回2年后,至今无人承租,仍然抛荒。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如今地处汀溪水库周边的许多二类老区村却碰到了新问题。原因是汀溪水库库容量只够供给工业用水和人饮用水,再无力提供农田灌溉用水。这样,二类老区村不仅无法发展工业,农业发展也受到明显的制约。
二类老区村发展对策:一是市政府要出台扶持二类老区村集体异地入股企业的政策,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增加村财收入;二是市政府要加大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扶持“一村一品”开发特色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扶持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游,发挥山区老区山青水秀绿色环保的优势,增强发展后劲;四是组织开展富余劳力的技能培训,鼓励村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厦门市同安区老区建设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