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6年

看弱鸟如何先飞

——关于福安市北部三个贫困村的调研报告

日期:2016/7/19        来源:宁德福安市老促会        点击数:

看弱鸟如何先飞

——关于福安市北部三个贫困村的调研报告

           福安市扶贫协会   福安市老促会

      

 

 

习近平总书记主政宁德地委期间,曾走遍宁德所有的乡镇和贫困村。足迹所至,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扶贫佳话;习总书记务实、细致的工作作风也给当地干部群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福安市范坑乡的毛家坪村和上白石镇的不老村、郑家山村就是当年习总书记走过的3个贫困村。如今这3个村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在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取得怎样的成绩?

419,在福安市老干部局牵头组织下,福安市关工委、老年大学、扶贫协会、老促会、老科协等涉老单位部分老同志,正是怀着这种探索研究的浓厚兴趣,重走习总书记曾经走过、看过、讲过话、关照过的这3个村庄,从他们的发展变化中了解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为进一步搞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

 

 

一、习总书记三上毛家坪

毛家坪是福安最北端的乡村之一,距县城57公里,距范坑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处在福建、浙江两省,福安、寿宁、泰顺三县交界地,海拔730,四周山峦重叠,可眺望寿宁、泰顺的山峰,素有“鸡鸣两省三县听得见”的传说;现有人口476人,山林6300多亩,其中毛竹1300多亩。主产业是茶叶和太子参。

毛家坪又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村,当年闽东红军游击队的重要活动据点之一。因此在1935年遭受国民党军队的血腥洗劫,全村房屋几被烧尽。在本村“革命历史陈列室”里,我们看到这个当年才300多人的小山村,竟出了23名为革命献身的英烈。足见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曾经演绎过一段极其悲壮的革命斗争历史。

解放后虽有党和政府的关注支持,却终因交通闭塞、经济基础落后等原因,村民生活依然贫困,基础建设滞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村民们吃喝、洗刷都取自一条小水沟引入的地窖水。因人畜混居,水质污染,使胃肠病、皮肤病频发。走进村里,随处可见大肚子、青黄脸的少年儿童。贫病结伴,必然导致文化、教育落后。只有一间破旧的教室,几张简陋的课桌椅。直到1988年,全村才出一个初中生,却还中途辍学,故被称为“半个初中生”。

1988年冬至19905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曾3次踏上这块贫瘠的土地,带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提起习总书记3上毛家坪的情景,村干们不禁眉飞色舞,犹覚历历在目。

1988年深冬,习近平第一次来到毛家坪。他首先登门慰问五老、五保和困难户,每人送上500元慰问金。随后,在那间简陋的小学教室与干群座谈。在了解当地民情时,有两件关系民生的大事引起他的严重关切。一是村民因饮不上干净水致病甚多,二就是校舍破旧,设施简陋。他当即嘱咐随同的部门领导,说一定要尽快解决好这两大问题。习近平书记回去不久,福安县财政局就拨下了第一笔专款2.6万元,用于饮用水设施建设。接着有关部门也下拨了修建新校舍的专款。

1989年初,当习近平第二次来到毛家坪时,一座可蓄水2400多立方米的饮用小水库已建成,并在村里挖了5个水井,供村民就近取水。同时一座占地面积3亩,建筑面积达600多平米的小学新校舍也已破土动工,这使习近平感到欣慰。

19905月,习近平第三次来到毛家坪,新校舍已经顺利落成。他对毛家坪的变化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干群继续拓宽思路,以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奋斗精神,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为彻底摆脱脱贫而努力。

距习总书记第一次到达毛家坪,时间虽过去28年,但他当年的亲切话语,至今依然在激励着干群,成为毛家坪乃至整个范坑乡脱贫致富的强劲动力。现在,我们看到一条6.5宽幅的水泥公里(当年是砂石路,且路况差)从范坑乡直达新建村委楼前,在青山环抱的古老村落里,崛起了多座红砖黛瓦的新屋。山上有绿油油的茶园、太子参园,林下可见成群的鸡鸭。更令人震撼的是,当年才出“半个初中生”的山窝窝,如今竟走出37名大学生。他们中有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厦大、福大、深圳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等多所名牌大学生。考取武汉大学的毛梅清,当年还是宁德市的文科状元,真可谓“山窝里飞出金凤凰”。纵向对比,毛家坪村确实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二、越来越靓的“不老”村

上白石镇不老村距镇区3公里,有180户,760人,经济基础比毛家坪要好些。当地干部回忆说,1989年的一天,大约就是习书记第二次考察毛家坪后,顺路来到不老村。时任上白石镇党委书记的卓石佺正好下乡在不老村,便带领镇、村干部将习书记迎进村里,陪同考察调研。

大家回忆说,习书记调研非常深入,问得很详细,很到位。他讲的最多的第一是教育,强调要“智力扶贫”,“加强人才培养”;第二是大力发展生产。当时村里正在实验沼气发电,习书记说“这很好”,“有利于山林保护”。座谈结束,习书记站起身同村干们一一道别,他走了几步忽然又回头看了看刚盖了一层半的校舍,嘱咐道“要抓紧盖好”。果然,10天后,福安县财政局拨来5万元,加上当地干群的集资,不到3个月一所新学校就在不老村矗起。

上白石镇和不老村都没有辜负习书记的期望。从2000年开始,他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把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在一座推平的山坡地上建起了新小学,除本村儿童外,还吸纳周边村庄的农家孩子上学。村委每年从村财中拿出1万元左右补贴贫困生,对周边村庄前来就读的小学生,给予免学费和住宿费的优惠;还规定凡获学区奖励的教师,本村可实行再奖励。

不老村抓教育抓出了成效。本村每年都有五六个高中毕业生走进大学校门,多的一年达到8个,大学毕业生比过去翻了好几倍。他们中有北京政治学院的博士生1人,其他大学硕士生4人,使该村教育取得史无前例的发展,进入了上白石镇达标完小校的行列。

在经济建设上,他们重点抓“两茶一药”——茶叶、油茶、太子参,特别是当地传统的油茶产业。半个世纪前周恩来总理为褒奖我市油茶业题写的“绿色油库”,他们至今铭刻在心。他们决心重振当年的雄风,把油茶产业做强做大,但不拘泥于老品种,老做法。在种植当地油茶品种的同时,还从外地引进了多个新品种,办起了两个专业生产合作社,创办了一家油茶深加工企业,出产精制茶油。

他们还大抓基础设施建设,已先后建成了村广场、景观鱼塘,2014年步入了美丽乡村行列。下一步他们要把观光、旅游、宜居作为本村的发展方向。为此,不老村用5000多亩土地的大手笔,做好“总体规划”的大文章,要在不老这片土地上,绣上最美的图画,抒写最美的诗篇。

 

三、牢记习总书记嘱托的郑家山人

上白石镇郑家山村是本次调研的第三站。郑家山村与柘荣县交界。现有217户,896人,耕地600多亩地,林地2800多亩。经济基础显然比前面的两个村都要强些。主要是交通便利,正好处在福安至柘荣的公路边上。地理区位虽佳,当年的郑家山却守着“金饭碗”叫穷。郑家山村干告诉我们,当年村民们连家门口都不爱去,空有脱贫致富的心愿,却不知如何发力改变自己?

1997年,已调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了郑家山。通过调研“把脉”,他敏锐地看出了郑家山致贫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念没有更新,干群思想开放得不够。他亲自开出了脱贫致富的“药方”,要求干群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滴水穿石,弱鸟先飞。极少给人题词的习近平,这次却应了当地党支部要求,挥笔题写:“积极探索山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赠郑家山党支部”。

题词言简意赅,内涵却十分深刻。“积极探索”就是要解放思想,敢想敢为;“山乡脱贫致富”,“山乡”不是平原地区,更不是县城,因此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新路子”就是要创新思维,转变传统过时的模式,转换角度想问题,找到适合本村发展的新办法。“赠郑家山党支部”,表达了习总书记对当地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殷切期望。

郑家山人把这个题词刻在一块巨石上,也刻在了郑家山人的心头上。巨石立在村大门,郑家山人每天进出,随时都能看到,成为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指针。此后,郑家山人开始走出家门。他们在公路沿线办起了小饭店,为南来北往的客车、货车提供吃饭、喝水、歇憩的场所。渐渐的,从一家、两家发展到20多家。

外面世界果然精彩啊!群众初尝到脱贫致富的甜头,胸膛挺起来了,眼光渐渐放得更远。犹如初学游泳者,刚开始只敢在岸边磨蹭,经过锻炼,长了本事,便有了搏击大海的勇气和信心。他们的经济活动从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发展到全国大中城市。北京、天津开茶庄,沈阳、广州搞板材,成都、昆明办工厂,到杭州等地申请来经营长途客运的营业证书,还有在福安城关创办电机企业等等。

一批致富带头人在郑家山出现了,全村有100多人分别在北京、广州、沈阳、西安、天津多座大城市里买房定居。但他们不忘习近平书记当年留下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殷切嘱托,不忘反哺家乡,支持家乡各项建设事业。

在致富的乡贤带头促进下,郑家山人有钱出钱,没钱出力,短短数年间,共筹资了900多万元,包括有关部门的支持,进行了本村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基础性建设。村公路路面拓宽到8.5,使进村公路更加宽敞、平坦。改造了700多亩高标准农田。在村口兴建路边公园,绿树、美亭、巨石点缀其间,深刻影响并提升了郑家山格局与村容村貌。

现在的郑家山,已有了小康村的雏形。两个文明建设在同步进行。黄、赌、毒在本村被严厉禁止,法律法规教育不断加强,关心下一代事业蔚成风气。脱贫致富,离不开智力扶贫,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是关键。因此,郑家山这些年来,对教育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村里规定,对家庭负担重的大中学生,都给予不同形式的补助。此外,也不断提高对残疾户、困难户的支助,每人每月补助达200元。目前,全村有贫困户8户,其中5户属兜底户,符合精准扶贫条件的只有3户。

以上3个贫困村的调研考察,给了我们真切而深刻的启示与教育。

其一,“闽东精神”正在我市不断发扬光大。3个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实践,印证了当年习近平主政宁德地委期间提出“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发展理念,已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闽东精神是习总书记对闽东人民长期创业实践与奋斗精神的高度概括与理论总结,通过闽东人民的再实践,已取得了闽东各地的广泛认同。依靠这种精神力量的指导与推动,闽东人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确是越走越宽广了。

其二,教育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的思想。他每到一地,首先关注的是群众生产与生活的民生问题,强调的总是如何脱贫致富奔小康,提出的重大措施总离不开农村教育与智力扶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要开展教育扶贫,千方百计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一批老百姓脱贫”,深刻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一以贯之的重视,而这正是习总书记关于摆脱贫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三、习近平总书记平易、务实、细致的工作作风为所有党员与公务员树立了良好的风范。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出台一系列有关解决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的决定与谈话。如对干部提出的“三严三实”。一个“严”字,一个“实”字;在扶贫开发工作上,提出“精准扶贫、精准发力、精准脱贫”,一个“精”字,一个“准”字,都生动反映了习总书记工作作风的一贯性,理论思考的成熟性,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性。在当前,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已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优良工作作风就显得特别重要与必要。

几点思考:党中央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脱贫不能拉下一户。我市农村脱贫致富总体情况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少数山村跟不上全市的发展步伐。特别是革命基点村大多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原有经济基础就相当薄弱,如毛家坪。它们在许多方面都无法同平原地带、交通便利的乡村相比。为了完成全市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性任务,对这些山村要给予特别关注和支持,政策上要给更多的倾斜。

二是农村劳力外流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偏远之地,主要是出门务工和陪伴孩子异地读书,致使本村劳力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本村的建设发展。如何鼓励农村群众就地创业,涉及到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任务。

三是同村民经济状况比较起来,集体经济都相对薄弱。如何开拓集体经济渠道,加快村财的积累将是今后农村扶贫开发的一大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