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0年

罗源县老区目前情况的调查报告

日期:2011/2/26        来源:本站        点击数:

一、罗源县革命老区概况

罗源县是全省48个,福州市3个老区重点县之一,是闽东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是闽东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就开始进行传播马列主义和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革命活动。19315月成立的罗源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罗源县应德乡党支部,标志着罗源工农武装斗争揭开了新的序幕,从此罗源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先后成立了中共连罗中心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中共罗源县县委、连罗特委等,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十三独立团。一九三四年八月十四日,我县地方革命武装力量配合栗裕和寻维州同志领导的中央红军抗日先遣部队解放了罗源县城。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陶铸、叶飞、寻维洲、乐少华、栗裕、曾志等曾在这块红土地上领导过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老领导、老同志左丰美、黄禹、刘捷生、张翼等也曾在罗源生活和战斗过。在三次革命战争中,经政府认定的革命烈士有351名,革命“五老”3168名,其中第二次革命战争的1706名,解放战争的1462名。全县11个乡镇老区乡镇有9个,占82%194个村居中,老区村有143个,占74.5%;全县26万人口中老区人口逾16万。

二、我县革命老区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县革命老区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根据2009年县经管站提供的数字,老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村有7个;人均年收入在35006000元的村有132个,在25003500元之间的村有4个;没有人均年收入低于2500元的村。但与周边地区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问题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贫困面大。大多数老区村地处在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差,居住分散,制约了经济发展,造成贫困面较大。据2007年底统计,我县人均在全国平均线(4140元)以下的老区村有90个,占老区村总数的63%。村财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老区村有99个。2009513,福州市老区办按年村财收入在2万元以下、农民人均收入在4085元以下的标准,认定全市经济欠发达革命老区村120个,其中罗源县经济欠发达革命老区村72个,占了一大半。

2、基础设施薄弱。(1)、道路等级低、路况差。有些跨县、跨乡镇的路未修建(飞竹镇梧桐至连江下车、中房百丈至宁德金涵、黄鹤至古田杉洋镇浮洋村、飞竹镇洋头村至中房港里村),大部分自然村道路还是毛坯路;一些道路缺乏养护,路况差,通行困难。(2)、安全饮用水建设问题多。原先得到国家补助,建有简易饮水工程的村居人口,未列入农村安全饮用水改造的范围,现如今这部分村居的简易饮水工程又处在瘫痪状态,仍无安全饮用水。此外,因石厂、石矿污染水源点也造成部分村民无安全饮用水。(3)、民用设施建设落后。处在偏远山区的老区村,如霍口、中房等地,几乎没有路灯、公厕等便民设施。(4)、农田水利设施差。加上外出人口多,农田荒芜现象较多。总体来看,基础设施规模小,等级低,难以承载大的发展项目,致使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3、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1)、农村教育状况不佳。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教学环境、设备等硬件设施相对落后。(2)、农村医疗状况差。农村卫生院、卫生所医疗服务项目比较单一、配套设备不够完善、卫技(医师、技师)人员偏少,医疗条件较差,造成老区农民就医难。(3)、农村社会保障有待加强。农村弱势群体面较大,与城市差距显著。

4、老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1)、经济基础薄弱。罗源县虽属于沿海县,在海运未开发之前,是个贫困的山区县,且陆路交通也起步得较晚,因此阻碍了我县经济的发展。从老区村分布的地域来看,多处在山区。绝大多数的老区村无集体经济基础,无村财收入,缺乏“造血”功能,自我发展能力差。(2)、产业结构单一。老区人民受教育程度相对低,思想观念和科技水平仍比较落后,接受新事物慢,劳动技能少,生产门路单一。再加上小农经济规模小、基础差,受自然灾害、市场、资金、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缓慢,发展的路子不多。

5、农村土地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村民外出打工比较多,山地、林地、田地抛荒的现象比较多。

6、村干素质不高,引领作用有限。老区村民受教育的水平相对较低,选出来的村干部水平也就不高。从2009年村级选举的结果来看,老区村284个村主干(支书、村主任)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186人,占66%;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只有10人,仅占3.5%;中专(含高中)69人,只占24.3%;初中以下的205人,占72.2%

三、当前革命老区急需解决的问题

年前,我们做了一次老区乡村需解决问题摸底调查。从汇总的情况看,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认为急需解决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老区乡村的交通状况。交通是否便捷直接关系到老区人民生产能否发展、生活是否便利的问题。目前急需解决的有与邻县、邻乡连接的公路4条公路(飞竹镇梧桐至连江下车5公里、中房百丈至宁德金涵5公里、黄鹤至古田杉洋镇浮洋村5公里、飞竹镇洋头村至中房港里村8.2公里),约23公里。

2、解决老区乡村安全饮水问题。由于老区乡村过于分散,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村民无安全饮用水,需逐步加以解决。

3、扶持生产,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一要扶持建设、整修、完善农田水利、生产便道等基础设施;二要发展多种经营,扶持毛竹垦复、油茶、乌龙茶、铁观音、大棚蔬菜及其他农作物的生产与种植。三加大科技扶持与产供销信息服务的力度。

四、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我县绝大多数革命老区村发展是相对滞后的,需要上级政府部门给予大力扶持。

1、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扶持的力度。依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福建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范围有关问题的复函。中央已加大对革命老区扶持的力度。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希望省、市政府在资金安排上、在公共财政与资源的配置上也要向革命老区倾斜,特别要向贫困的老区乡村倾斜;要增加向村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真正做到“老区优先,适当倾斜”,使革命老区与海西一同腾飞。如果不加大扶持的力度与幅度,革命老区落后的面貌难以有较大的改观。

2、对革命老区的扶持应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与扶持生产并重。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是促生产的前提,扶持生产是增强其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保证。只有发展生产,才能老区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扶持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关注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便道、交通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生产方面重点扶持毛竹垦复、食用菌、油茶等当地适应的生产项目。

3、制定有利于老区发展的相关政策。一要有效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农村土地资源是集体的,要让村委会在土地资源的流转上发挥主导的作用;要让外出务工农民所承包的闲置土地,流转到真正种养户的手中;要让规模化经营在分散的承包体制下有办法运作,充分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二要解决老区农民发展生产资金紧缺的问题。制定政府贴息贷款扶持老区生产的政策,把向农户提供生产贷款的额度提高到5万元,以增加农村生产资金的投入,为农民的增产增收创造条件。三要加强政策引导,培育一些龙头项目,形成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带动一村或数村的发展;四要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包括科技扶持、产前项目的选择论证、指导,产中的技术服务,产后销售服务。四要加强造福搬迁的规划。让造福工程与集镇建设一并考虑,一同规划,在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的同时,改变集镇的面貌,充分发挥资金的利用效益。

4、对划为生态保护区的老区乡镇,如霍口乡、飞竹镇、中房镇等工业、畜牧业生产受到限制,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引导并适当提高经济补偿的数额。

5、加强老区村基层组织建设。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帮助解决办公经费的问题。对村财收入低于2万元的村,给予补足2万元,资金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721比例共同出资解决;二是加强对老区村干的培训工作。让他们掌握抓好基层工作和发展乡村经济的技能;三是下派挂职干部来推动基层组织薄弱的老区村的工作。

 

罗源县老促会     

罗源县老区办     

年九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