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德化瓷都资源优势 创建陶瓷文化旅游强县
日期:2011/2/26  来源:本站  点击数:
——促进德化老区县实现跨越发展的调研报告
山区老区德化县,已是闻名全国的陶瓷大县。2009年陶瓷产值71.3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65.2%;纳税2.15亿元,占税收总量33.7%。近年获得“中国瓷都”称号的德化县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在此基础上,德化县如何实现跨越发展?
我们于11月29日至12月3日专程来到德化, 考察了若干陶瓷企业和旅游景点,与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座谈,共同学习“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明确提出,要“着力把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培育发展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发展特色旅游”、“构建大旅游格局”。大家一致认为:德化县应当抓住这个契机,发挥陶瓷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发挥文化创意传统深厚的导引作用,尽快实现从“陶瓷大县”到“陶瓷文化旅游强县”的跨越;在我省中部、戴云山脉腹地打造一个新的旅游重点景区,逐步向“国际瓷艺城”的方向发展,以推动全省旅游业的均衡发展,为“大旅游格局”的形成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德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
德化是福建省重点老区县之一。现有老区乡镇13个,老区村131个,老区人口21.3万(占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1929年朱德率领红军经过德化,播下革命火种;1943年中共闽浙赣省委一度迁到德化县坂里,2005年此地已列入福建省20个红色旅游重点景点之一。
德化县被评为“全国最佳生态旅游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森林覆盖率77.3%,为全省之最。绿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拥有四个国字号生态品牌,即“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牛山国家森林公园”、“ 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岱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开展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的条件极其优越。
最为难得的是,具有千年陶瓷发展史的德化县,与江西景德镇和湖南醴陵一起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而改革开放以来,注重创新的德化陶瓷业更取得新的瞩目发展,先后被国家权威部门评为“中国瓷都”、“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和“全国版权保护示范单位”。在国家版权局和中国版权协会的大力推荐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已初步决定将德化列入“发展中国家版权保护优秀示范点”来进行考察和认定。这些特点,在遍布全国各地的陶瓷文化著名参观地中是无与伦比的。
德化陶瓷文化积淀丰富,遗址遍布。早在西周时期,就有生产原始青瓷的古窑。一千年前的唐末五代闽国时期,为闽王王审知重用的颜仁郁(大书法家颜真卿四世孙)注意发展陶瓷生产,在《全唐诗》中留下反映陶瓷生产的诗作;其侄颜化彩著“陶业法”,绘“梅岭图”,此举属全国少见。北宋创建“龙窑”的德化窑工林炳被尊为“窑神”,独特的祭拜仪式和祭拜地“玄女宫”流传八百年至今尚存(后改称祖龙宫)。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突出记述了德化的瓷器;德化现存古老的“程田寺格小街”已成为福建海上丝绸(陶瓷)之路的真正起点之一。明朝德化出现了以“瓷圣”何朝宗为代表的一批瓷雕名家群体,他们雕塑的“中国白”瓷器温润如脂,洁白如玉,享誉全球,为世界各大博物馆所收藏;至今不少外国友人慕名前来德化寻访何朝宗(故居“溪阳堂”尚在)。清代德化瓷商大量涌现,他们创建的“德化方形土楼”极富特色。民国初年德化瓷雕大师苏学金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近、现代德化陶瓷名家更是层出不穷。此次上海世博会“福建馆”中的德化瓷器,已成为“海西”的一个名片;保价5.6亿元的“世博和鼎”作为“镇馆四宝”之一,更是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以上陶瓷文化遗址和景点,均集中在德化城区、“观音歧”山四周,成点状式分布,十分有利于把德化城区打造成陶瓷文化旅游主体景区。
二、提升德化陶瓷文化旅游层次的时机已经成熟。
近几年来,德化县委、县政府在注重提升陶瓷业(该县主业)品质的同时,提出要打造第二支柱产业——旅游业,并在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十一五”期间,修通泉三(泉州到三明)高速公路德化连接线13.2公里,德化到泉州仅需一个小时,南大门已经打开。同时完成省道206线中德化往尤溪县界的二级路面改造,正在加紧修建省道203线中德化往永泰县界的二级路面,并已完成县内连接206与203线、环绕戴云山的三级路面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厦沙高速公路(厦门到沙县)将直接经过德化,长泉高速铁路(长汀到泉州)也可在德化设站,届时从福建东南部和西南部到德化的交通将十分便捷。现正在施工的莆永高速公路(莆田到永春)可经过德化,使德化到福州的行程可缩短为2小时。如福州经永泰到德化的高速公路贯通,那么地处福建中部的德化便可真正成为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德化二十年来成功地实施了“小县大城关”的战略,现在县城人口已达18万,占全县人口60%,城镇化水平较高。县城各种设施比较配套,已建四星级宾馆2个,正在建设五星级宾馆。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接近国家一级标准,城区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荣获“全国首届文明县城”、“福建省首批平安县”及“福建省最适宜人居住地”等称号的德化县,2009年已接待旅客85.9万人次,旅游收入4.69亿元,分别增长27.3%和26.8%。2010年1—10月,全县接待旅客112.7万人次,旅游收入5.95亿元,分别增长38.6%和38.3%。在此基础上提升陶瓷文化旅游层次,进而带动生态休闲旅游的时机已经成熟。
三、建立德化旅游强县具有强烈的辐射作用
德化实现从“陶瓷大县”到“旅游强县”的跨越,不仅有利于德化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带动德化县广大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发展,而且对全省具有强烈的辐射作用。
从福建省现状看,东有滨海旅游区,西有武夷“双世遗”,但地处中部的戴云山脉却未很好开发。福建省已将“闽中(戴云)山地生态之旅”写入海西纲要修编。处于戴云山脉腹地的德化县,有条件实现“白、绿、红”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尤其是开发丰富而独特的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发挥“中国白”瓷器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化创意传统,建成省旅游局正在精心策划的“戴云之旅”的核心区,那么福建将实现“东—中—西”的连片开发,促进全省旅游的综合平衡,推动“大旅游格局”的形成和突破性发展。这对旅游业成为今后我省的新兴主导产业之一,将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
从全国陶瓷名产地来看,新瓷都潮州(广东)、老瓷都景德镇(江西)以及醴陵(湖南)、龙泉(浙江)、唐山(河北)、淄博(山东)等都各具特色;但论及陶瓷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和国际知名度,德化县可说是首屈一指。这里有代表“中国白”最高水平的明代“瓷圣”何朝宗(现在欧美各大博物馆收藏其中国白作品200件,2011年世界博物馆国际论坛将在德化举行,探讨“中国白”和何朝宗对世界瓷艺的独特贡献);有中国丝绸(陶瓷)之路的重要起点——德化城关的程田寺格小街(宋元以来皆为陶瓷集散地,现仍保存清代风貌,“马可·波罗游记”对德化瓷器赞誉有加);有绵延千年、全国罕见、祭拜“窑神”的“祖龙宫”(庙里供奉由北宋德化窑工林炳转化而成的窑神———“窑坊公”,至今人们在他生日那天仍以创新瓷器为供品祭奉,近几年来台湾人士也不断前来共同祭拜);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元龙窑“屈斗宫”遗址(已列入全国100个重点保护遗址);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德化陶瓷博物馆;有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已接待40多个国家数千人游客)。特别要提到的是,陶瓷属文化创意产业。德化走“传统陶瓷精品化、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工艺化”的路子,陶瓷科研所和工厂集中在城区。被省发改委确定为海峡西岸十大创意产业园区之一的的德化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具开发优势。只要稍加包装,大力宣传,便可同时成为吸引海内外大量游客的文化旅游胜地,为德化迈向“国际瓷艺城”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当前亟须办好的三件事:
德化县已制订好“十二五”旅游总体规划,并提出创造“中国旅游强县”的目标。我们调研后认为,办好以下三件大事尤为急迫,须立即启动,并请求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打开德化通往福州的北大门,进一步解决制约德化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德化往厦、泉的南大门已基本打开,现可在一小时到达泉州;“十二五”期间还有可能经高速铁路实现半小时到达厦门。但目前从福州到德化尚需4个小时,这对扩大旅游是极大的障碍。向莆(从江西向塘到福建莆田)铁路已经动工,并经过永泰梧桐。福厦高速公路复线也即将动工,亦经过永泰梧桐。而从永泰梧桐到德化城关的高速公路连接线60公里长,约需投资60亿元。请求省政府将此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尽快动工。这对创建第二个武夷——“戴云之旅”是十分必要的。该项目如能由省发改委上报国家发改委并列入规划,则可按革命老区享受“中部地区”优惠待遇的政策,得到国家50%的资金补助。
(二)建设“瓷圣公园”和“福全山陶瓷文化公园”,使德化城关真正成为吸引游人的陶瓷文化旅游主景区。
瓷器在国外曾是“中国”的代名词,德化“中国白”和“瓷圣”何朝宗更是国际上知名度很高的名片。德化城区浔中镇后所村就保留有何朝宗的故居——溪阳堂,地处风景秀美的虎头山下,南面不远就是浐溪和“观音歧”山。此地周围规划建住宅区,虎头山一带原先就已安排有公园用地。现正可精心筹划,扩大规模,建设成“瓷圣公园”,除介绍以何朝宗为代表的明代瓷雕大师群体的生平和作品外,还可介绍世界各国和中国各地的陶瓷名家,供海内外人士前来朝圣之用,以成为名副其实、富原生态的国际瓷艺展示园。
德化城区、浐溪南岸还有个绿树环绕的山头——福全山,历史上就是陶瓷生产和销售集中地。现在这片面积不大的山头,就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元龙窑“屈斗宫”遗址,有纪念北宋德化窑工林炳、采取独特祭拜“窑神”仪式的千年古寺“祖龙宫”, 有成为中国海上丝绸(陶瓷)之路真正起点的“程田寺格小街”(1915年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的瓷雕大师苏学金在此开有店面),有清代陶瓷巨商苏氏兄弟斥资10万两银元建设的德化“土楼”——长福堡……只要增加一些古代制陶烧窑的设施,福全山便可成为集陶瓷作胚、烧制、销售、展示、祭拜于一处的陶瓷文化体验主题公园,原汁原味,雅俗共赏,为全世界所独有。
(三)提升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为瓷都跨越发展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撑。
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是德化县以本县的财力创办的全省第一所职业学院,已陆续投资1 .5亿元,现开设15个专业,从2006年面向省内外招收全日制计划内学生,已毕业三届,毕业生就业率高,为发展陶瓷业和陶瓷文化旅游业服务,成效显著。如能在福建省和泉州市的关照支持下,鼓励先行先试,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增加投入,充实增聘省内外名家为兼职教授,提升办学和科研的层次,突出重点学科,注重人才培养,增建定位较高的陶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陶瓷产品设计研发中心等,使之成为“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的基地,便可为瓷都跨越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持。
以上三个问题迅速、有效的解决,都离不开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建议省委、省政府对兼具“老区”和“瓷都”两个特征的德化县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充分利用中央给予的“革命老区享受中部地区优惠待遇”的政策,那么以上问题不难解决,而且能较快产生效果和强烈的辐射作用。
说明:本文所引德化陶瓷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资料,皆来自2010年7、8月间新华社网站连续刊发的系列文章《瓷都德化人物传》(王凌、黄建发撰),现附后供参阅。
调研者:李青藻 唐文光 王凌
2010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