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0年

老区调研情况汇报

日期:2011/2/26        来源:本站        点击数:

赴福州、厦门调研组

20109月)

8月上旬和9月中旬,我们3人按照省老促会和省老区办的统一部署,先后到厦门市同安区、翔安区和福州市罗源县,同当地分管领导和老促会、老区办等同志一起,就革命老区在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这次调研,由于部署较早、主题明确、上下联动、各地先期都进行过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分别召开了有两市、3县(区)、7个老区乡镇和24个老区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主任等65人参加的3场座谈会,并通过实地察看等方式了解实情。总的感到,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革命老区已经并正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尤其是海西建设大局中不断发展。特别是厦门市“建设特区不忘老区”,采取“金包银”等措施帮助失地农民大幅度增加财产性、工资性收入,重新创业,谱写了新篇章。如翔安区共有111个建制村,其中老区村有82个,占73%,老区人口21.35万人,占总人口71%2009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的已有71村,占全区村总数的86%,这说明一批老区村已在全省总体提升中得到提升。

老区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老区收入差距在拉大。就以翔安区为例,2009年人均收入最高的新圩镇马塘村,已达14257元,而最低的大帽山农场浦顶老区村才达到4250元,人均总数整整差1万元,高低相差3.38倍。究其原因,马塘村主要是以企业带动经贸发展,加上人口较少,所以人均收入高;而浦顶村主要是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现正在筹备整村搬迁。

二、老区欠发达村比例还不小。20095月,福州市老区办按照村财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农民人均纯收入在4085元以下的标准,认定全市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村共有120个,占全市老区村(居)总数的18.3%,而其中重点老区罗源县欠发达村就有72个,占全市老区欠发达村总数的60%。在罗源县143个老区建制村中,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000以上的只有7个村,占4.9%;人均年收入在3500元至5999元的村有132个占92.3%,其中大多数在4000元左右;人均收入在2500元至3499元的有4个村,占2.8%,这说明老区欠发达的面还不小,而且集中连片,急需扶持。

三、老区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罗源县老区乡镇有9个、老区村143个、人口16万,分别占全县乡镇、村居、总人口的81%73%61%。之所以欠发达的面占整个福州市的60%,这其中原因很多,但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有很大关系,主要反映在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田水利建设等存在的问题上。从村路上看,通向行政村的道路虽已基本硬化,但只过一两年就不适应形势的需要,一是3.5米宽的路面太窄,交会车通不了;二是农村道路缺乏养护,路况差;三是罗源县至今还有4条断头路与周边的市、县约23公里不通车(即罗源飞竹镇梧桐村至连江县下车村界5公里、中房镇下湖百丈村至宁德市蕉城区金涵乡界5公里、飞竹镇洋头村至中房镇港里村界8.2公里、霍口乡黄鹤村至古田县杉洋镇浮洋村界5公里),影响了公路的应有效用;四是大部分自然村(含革命基点村)还是毛坯沙土路。全县目前急需修筑的村路有76项、桥梁6座。其中洪洋大桥已成危桥。从安全饮用水看,问题也很多,主要是因大面积采石厂矿污染水源造成大批村民饮用水不卫生不安全,加上原先已得到上级补助修建的简易饮水工程(没有过滤池等),经过多年运行多已处于瘫痪状态,全县共有51项末能纳入农村安全卫生饮水工程改造的范围,其中洪洋乡涉及1万多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从农田水利建设上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灌溉渠道等设施已不同程度出现老化损坏,无法合理利用,造成农田荒芜,急需整修的有45处,总长61910米。

四、老区在大开发环境中失地农民、渔民、盐民增多。厦门市同安区洪塘镇下墩村、塘过村有500多亩面积的石材矿区被禁止开采,该镇龙泉村被闽南果蔬批发市场和城东东路建设征地也达500亩,而翔安区的新店镇、马巷镇和大嶝街道的大部分老区村的土地、滩涂因海域整治、工业区建设、高铁高速公路经过地段大面积被征用,造成失地失海农渔盐民增多,生活来源少,转产转业难。

五、老区治污减排与发展生产的矛盾相当突出。我们这次在罗源县召开的座谈会中,主要是洪洋和西兰两个老区乡的基层干部参加,他们反映的一个共同的突出问题是石材业的整治工作与发展生产、保护福州第二水源之间的矛盾。这两个乡的大部分老区基点村都拥有丰富的664#665#花岗岩饰面石材资源。其中西兰乡石材矿山39家、石板材加工企业148家、异型材生产线20多条,产品销往全国各大城市、港澳台,出口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国家,是乡财政主要收入来源,按照省政府的综合整治意见,计划拆除74家、保留74家,以实现“总量减少、质量上升”的目标,但乡财政将减收。洪洋乡也存在类似的作法和问题,两个乡财政每年都将各减少100多万元的收入。同时,就业人员也缩减一半左右,必须转产转业。

六、老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从罗源县来看,一是农村教育状况不佳,90%左右的小学正在萎缩,虽然撤并集中办学质量提高了,但是低年级学生的保育、生活料理和寄宿条件跟不上,而且初中升高中的只有一半,高中学校办太少,全县(除城关外)只有一所农村学校办有高中年段,而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如果不念书就容易出现青少年犯罪;幼儿园问题也不少,基本上推向社会办,几个人凑起来就办一所幼儿园,普遍忽视了学前教育阶段;二是老区农村目前医疗状况差,卫生院(所)医疗服务项目比较单一,配套设备不够完善,卫生技术人员偏少,“新农合”补助标准偏低,报销机制不健全,出现急病重病导致返贫的问题,说:“脱贫十几年,一病回从前;小小烂尾炎,白花一年辛苦钱”,说明老区群众依然存在“就医难”的问题。据反映,村村办医疗所不现实,原因是人口少、病源少,维持不了医护人员的正常生活和开支,主张举办联村中心诊所,就近解决小病常见病的问题大病可以往上送(乡村通路基本已通);三是农村社保说是“应保尽保”,老区实际上做不到。由于罗源农村弱势群体面较大,只能按指标、低标准、广覆盖;四是地处偏远山区老区的乡镇,如霍口、中房等地,几乎没有路灯、公厕等便民设施。厦门市同安、翔安老区则是另一种情况,他们在新农村建设后续管理中,存在有的公共厕所平时紧锁(上级来检查时才开放)、路灯不亮、垃圾无人转运、绿化无人管理等问题,原因是村财政困难付不起这些费用。据测算,一个建制村后续管理费用一年约20万元,其中100盏路灯一年费用约2万元。

这些都说明,老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任重道远。

 

促进老区跨越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当前,全省上下都在按照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胡总书记在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海西建设中实现跨越发展,这为进一步加快老区又好又快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为此,我们就调研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主要问题,与福厦两市和县区进行商讨,提出如下意见与建议:

一、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认真落实国家对革命老区的扶持政策,包括参照中西部地区政策,真正体现“老区优先、适当倾斜”的原则和“八个优先”的具体措施。

据厦门市同安区老促会反映,老区重点村建设的补助标准仍低于新村建设标准。原因是新村建设按照设计规划补助资金,是以项目带资金,而老区重点村建设则按基数加人口数给予补助,是以资金带项目,同类型就相差一二百万元,造成有的村如洪塘镇新学村建设后就负债180万元。建议老区重点村建设补助标准应高于新村建设标准,以体现向老区倾斜的扶持政策。

据罗源县老区办反映,该县从1982年至2006年的24年间,平均每个老区村每年得到的扶持资金在3300元左右。近两年有所增加,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该县绝大多数建制村的所谓“村财收入”只是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全县每年平均每村6000元作为办公费用,其中有一半是用于征订党报党刊,余下3000元无法维持村级集体正常办公,每搞一项公益事业都要向政府相关部门要钱,要么不办公益,要办就要负债,洪洋乡有几个老区村欠债都在10万元左右,西兰乡有的村委主任还是自掏腰包办公益事业,如修路等。

另据罗源县霍口、飞竹、中房三个老区乡镇反映,他们地处福州城区第二水源的上游,共有45个村、4.2万多人口。为了确保水源无污染,福州市政府对这几个乡镇经济发展包括养猪业等加以限制,这是必要的,但每年只给予200万元的补偿,人均每年不足50元,明显偏少。建议对划为生态保护区的老区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引导,适当提高经济补偿的数额标准,并按经济增长数每年按比例递增。

总之,希望省和相关市政府在资金安排上、在公共财政与资源配置上一定要拿出实际步骤、实际措施,真正向革命老区倾斜,特别特别要向欠发达的重点老区县、乡村倾斜;要进一步增加向村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取消欠发达老区县、乡村公益事业建设的配套,以落实国务院“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并尽快采取措施消除老区村的有关债务。

二、统筹处理老区自然村“五通”工程,加大老区搬迁“造福工程”力度。这两方面必须统筹协调解决,有的自然村不上20户,如洪洋乡王认村目前尚有35户、100多人居住在距主村10公里而未通公路的3个偏僻自然村就要实施搬迁工程。这比花大钱去修水泥路划算得多。但普遍反映,搬迁指标偏少、补助标准偏低,想搬而搬不了。建议将搬迁“造福工程”与集镇建设一并考虑,一同规划,在指数、用地、补助标准上予以优惠,在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的同时改善集镇面貌,以充分发挥资金投入的的利用效益。

三、尽快制定有利于老区经济发展的征地和土地流转等政策。

厦门市翔安区面对征地后失地失海农渔民增多的现状,建议在转产转业、提供技能培训就业等方面实行城乡一体化的优惠政策,给他们拓宽就业门路。同时,借鉴“金包银”模式,给征地拆迁村留有一定的预留土地,以发展小工业或第三产业,让村集体或个人,增加村财收入,以解决公益事业经费短缺等问题。罗源县也建议,要让村委会在土地资源的流转上发挥主导作用;要让外出务工农民所承包的闲置土地流转到真正种养户的手中;要让规模化经营在分散的承包体制下有办法运作,充分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要帮助解决老区资金紧缺的问题,制定政府贴息贷款扶持老区生产的政策,把向农户提供生产贷款的额度提高到5万元,为老区增产增收创造条件。

四、下大力气加强老区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加强老区村主要干部(党支书、村委主任)的培训。据了解,罗源县老区村主干共284名,年龄在45岁以下的有186人,占66%,但初中文化以下的就有205人,占72%,这说明他们多数是年轻人,但受教育程度偏低,因此要加强培训和引领;二要帮助解决老区村缺少办公经费的问题,对村财年收入低于2万元的给予补足2万元,以保证日常运转;三是一定要坚持领导挂点、干部下派挂职制度,以推动老区薄弱村的组织工作。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成功的、受老区人民欢迎的、并能尽快改变面貌的好措施。

                       调研组成员:林平、吴名贤、缪慈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