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0年

莆田、泉州调研情况的报告

日期:2011/2/26        来源:本站        点击数:

莆田、泉州调研组,在两市老区办、老促会的前期调研和配合下,经过7天,深入到7个县(市、区)11个乡镇,11个村抽样调查,并召开了市、县()、乡镇、村相关人员座谈会,就促进我省老区又好又快发展进行研究讨论。现结合两个市的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莆田、泉州市革命老区跨越发展

莆田5个县()均为老区县(),全市有重点老区乡镇32个、老区行政村538个、老区人口168万人。分别占全市乡镇的59%、行政村的56%和总人口的54%。泉州有老区县(市、区)8个、老区乡(镇)56个、老区行政村954个。老区人口248.7万人,分别占全市乡镇的34%、行政村的39%和总人口的36%

    两市改革开放以来,老区群众发挥山海、侨台、区位、体制等优势,把握机遇,锐意进取,成功走出一条有侨乡特色的发展路子,迅速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成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

1、老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9年莆田有l59个老区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莆田平均水平,并已涌现出一批如涵江区的官庄、坪盘,荔城区的水南,城厢区的洋边、东海,秀屿区的东潘和仙游县的坝下等先富起来的老区小康村。2009年,泉州954个老区村工农业总产值达60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6%。老区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泉州经济社会迅速崛起,泉州经济总量由1978年位于全省倒数第二位发展到目前连续11年居福建省各设区市首位。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2.4%,比上年下降0.1%

2、老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莆田通老区行政村的道路硬化已全部完成,通老区村的饮水安全工程已基本完工;老区的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也得到不断改善,村容村貌也有较大改观。泉州交通设施实现大跨越,多方筹集资金7.58亿元,新建、改建老区村公路6300多公里,2005年就在全省率先实现100%老区村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电力设施建设进展较快,经过农村电网改造,绝大部分老区村实现统一电网供电和城乡电价同价。邮电通讯快速发展,所有老区村开通了程控电话,电话入户率超过97%。移动通讯网络覆盖所有老区行政村,网络规模和网络接通率保持着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水平。广播电视持续发展,有线电视入户率超过80%

 3、老区群众生活极大改善。莆田2009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42元。泉州2009年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62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582元,比全国高出2109元。革命“五老”人员保障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定补金额随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并高于省定标准。年末农村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25台、摩托车116辆、电冰箱81台、洗衣机65台、固定电话97部、移动电话209部、家用电脑31台。

4、老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方面,泉州954个老区村大学生人数(含在校)达76048人,占总人口的3%。文化方面,老区文化创先成效显著,南安、晋江、石狮等老区县(市)分别于1998年、2002年、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医疗卫生方面,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建立了覆盖所有老区县、乡镇、村的预防控制疫情监测报告网络。100%的农村有医疗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快速发展,至20085月泉州参合人数达4951709人、参合率达96.6%

5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效果显现国家对革命老区的扶持政策中20个原中央苏区县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时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32个革命老区县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时参照执行中部地区的有关政策以及两办《关于进一步加快福建省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闽委办〔200754号),“老区优先、适当倾斜”的原则和“八个优先”的具体措施的贯彻落实。大大推进了老区县的发展。在仙游县了解到,由于享受中部相关政策今年1-8月就新增项目56个,资金达8千多万元。重点帮扶老区村采取资金捆绑、项目带动和下派干部驻村任职的帮扶办法,推动了经济欠发达村社会事业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达到“一加强二增加”效果。“一加强”是加强了村级领导班子建设, “二增加”是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

62009年两市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莆田有76个老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占老区村总数(538)14%,有432个老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000-6000元的,占总数的81% 3000元以下的村含28(均在仙游),占老区村的5%;泉州有768个老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占老区村总数(954)80.50%,其中:6000-7000元的有239个村,占总数的25.05%;(下同)7000-8000元的有274个村,占28.72%8000-9000元的有151个村,占15.82%9000-10000元的村有70个村,占7.34 %10000元以上有34个村,占3.56%。有186个老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在在3000-6000元,占总数的19.5%,其中:3000-4000元的有14个村,占1.47%4000-5000元的有53个村,占5.56%5000-6000元的有119个村,占12.47%2500元以下的村没有。

从老区农民收益分配的情况看,2009年老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莆田低于全市农民人均5442元以下的老区村有377个,占全市村()数的38.9%;而泉州低于全市农民人均7262元以下的老区村只有40个,占泉州老区村的4%

二、当前老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多数山区的老区仍然采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处在自然经济状态。农业生产经不起自然灾害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发展和收入不稳定。2009年统计,莆田有377个老区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市(5442)平均水平,其中仙游县还有28个老区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有的老区虽然有较丰富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和水力等资源。但因受制于区位、交通和政策等因素影响难于开发,形不成产业。如德化老区县,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拥有林业用地面积272万亩,森林覆盖率77.3%,林木蓄积量1245万立方米。但被界定为生态公益林有106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9%。这些公益生态林只能管护,不能采伐和开发利用,虽然政府给予补助,但标准低,每亩仅14元,分到农民手中少。该县春美乡尤床老区村,一年可产林木2000立方米,可供50年采伐,但2009年只批给200立方米的采伐指标,占可采伐量的10%,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和村民收入。劳动力素质偏低一是有一定文化的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老区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影响老区发展。据统计,德化县有近70%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和外出谋生,留在农村的是一些老人和儿童。该县国宝乡南斗村,人口2152人,现在村的只有501人,其中老人240多人;二是缺乏科技知识,影响生产力发展;三是缺乏致富技能,制约了群众收入增加;四是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生事物慢,其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与现代社会的要求差距较远。服务体系不健全。广大的老区农村第三产业滞后,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服务十分不足,尤其是对农业的科技服务,提高科学技术的贡献率情况甚忧。

2、村级债务沉重,村财收入少。老区村集体经济发展慢,村财收入来源少,有很多是空壳村。由于没有村财支撑,村里想办事也没办法落实,怎么发展?据2009年农经年报表统计,莆田市32个重点老区乡镇中, 30个有负债,总额达2.855亿元,同时,原乡镇企业办人员的工资、社保、医保均由乡镇支付,大部分乡镇没有财力或财力不足,当年无法平衡,造成新的逐年负债;全市538个老区村中, 500个老区有负债,总额达3.7009亿元。泉州老区村负债3.1289亿元,村均债务32.8万元。主要原因:(1)“三提五统”时期遗留的欠款;(2)农业税垫资;(3)修建村道、水利等设施欠资;(4)村干部误工补贴垫款。

3资金投入有限,基本设施滞后。目前,通老区行政村道路虽已完成,但在通农村客车和路况维护等方面尚未完善;通老区行政村饮水安全工程,还有部分未完工,已完工的也需要改善和提高;莆田市老区自然村道路未硬化共723公里,需投资2.6亿元;农村安全饮水亟待彻底解决。据对永春县老区农村安全饮水调查,反映出:覆盖面小,全县121个老区村,有166368人,占60%的人口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山泉水或井水。水源短缺由于气候、环境变化,造成水源枯竭、水位下降,供水点难找。全县老区村建设人饮蓄水池496座,因山地过度开发、公路建设和矿山开采等原因,造成水源枯竭现已废弃的有49座,占9.9%。县及受益群众负担重。按规定解决东部地区饮水不安全的补助标准是人均487.50元,其中,中央补贴为33.3%,省级配套不少于20%,市级配套不少于10%,其余由县及受益群众自筹,加重了基层及受益群众的负担。老区中小学校安工程投资大,不符合抗震安全的校舍多。据安溪县统计,全县不符合抗震安全的校舍有92.33万立方米,占总校舍61.53%。留守儿童多。泉州有留守儿童(小学阶段)42650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40094人。这40094名留守儿童多数分布在老区山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基本落在县城或乡镇中心学校。出现小学生陪读现象,据了解送一名小学生到县城读小学,一年要增加5000-6000元的支出;老区医疗、卫生设施还不够完善,农家书屋、网络电视等也未能普及;二部分住在偏僻大山沟里的老区村,面貌依旧,危房居多,安全隐患大;一些“五老”人员及遗偶住房困难,有的住危房,急需帮助改建;老区一些重要革命遗址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急需修复。

    6、村级干部老化,集体战斗力差。老区多数行政村干部老化、战斗力不强。老区农村由于年青一代外流,村主干多数从留守的中老年中选任,年龄大、文化低、知识缺、能力差,为人很忠厚,事业干不成。这种状况,较为普遍存在。

    三、意见和建议

革命老区的发展任重道远。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老区的发展纳入“十二·五”规划,加快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为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基础。

    1、重视老区发展,落实优惠政策。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把老区发展融入全局总体目标,部门在实施规划时,应体现我省老区新一轮发展的功能定位、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实施步骤等重要内容,切实做到有规划内容,体现在项目优先、资金倾斜、措施到位,务求成效,确保“十二·五”末,全省老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80%以上行政村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增强老区村集体经济实力,化解村级债务要继续通过扶贫开发重点的挂钩帮扶,以富帮穷结对子的形式,帮助脱贫致富。要出台逐步核减老区村的老债务扶持政策,严格控制新的不良债务。要建立村财创收的机制,给出相应政策。通过因地制宜地发展集体经济,盘活沉淀资产,逐步建立和增加村财收入。同时加强对农村财务管理,坚持财务公开,民主监督,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增加发展活力。

3、加大重点投入,发展支柱产业。前几年,我省老区发展重点投放在路、水、学校等基本设施上,“十二·五”规划经济发展应重点投放在培育老区村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红色旅游业等方面。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物资、科技、项目、资金等方面更多地向老区倾斜,不断增强老区的造血动能;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和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要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现代化农业的科技分量,大力推进品牌农业发展,争创名牌产品;要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化,夯实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引导农民实施土地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推广“公司+农民+基地”;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当地特点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格局。

    4、继续关注民生,完善公共基础设施。老区自然村道路硬化、饮水安全工程、校安工程、卫生院改造、卫生所和农家书屋设置、网络电视普及,以及“五老”人员及配偶危房改造、偏远稀疏贫困人口搬迁、重点革命遗址修复等,都要有一个优惠政策,帮助规划、设计、论证,力争在“十二·五”末,老区村的公共基本设施趋于完善,实现配套。

    5、加快老区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实基层力量。要每年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一批人才,或从机关、乡镇选派一批年青干部,到力量薄弱的老区行政村任职,通过带动,配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更好地带领老区群众发展生产。

 6、全面推进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合理调整小学布局。要根据农村小学拆合后,寄宿生骤增并趋向低龄化的状况,积极做好改善住宿条件,完善食堂、澡堂和文化活动等设施建设,配备生活指导老师,让农村小学寄宿生能上得了学,上得好学。政府应承担小学义务教育阶段资金的投入,加强被撤小学的资产管理,要通过置换、拍卖等多种形式盘活校产,避免资产的流失。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兴资助学。

莆田、泉州调研组:唐文光、李育兴

陈天晴、奚小平

年九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