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调研报告
日期:2011/2/26  来源:本站  点击数:
(三明、南平调研组 2010年9月)
9月中下旬,省老区办、老促会联合调研组一行4人,分赴三明、南平4个县(市)(即宁化县、邵武市、光泽县、武夷山市)调研,调查了4个乡(镇)5个行政村,采用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入户调查等形式,向县乡村干部及农户调查了解老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以及哪些老区建设项目应当摆上“十二·五”规划。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亲自过问,老区办、老促会领导周密部署,认真准备,使调研工作重点突出,并有一定的深度。
一、老区建设的外部条件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从1999年开始,经过近11年的不懈努力,老区行政村的“五通”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通行政村公路硬化基本完成,安全饮用水也有较大的改善,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等方面已基本完成,虽然还有若干遗留问题,但从总体上看,老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为老区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这是党和政府为老区人民办的最大的惠民工程,深得人心。当前,老区人民在基础设施方面,仍有两大突出问题,请求党和政府帮助解决:1、老区自然村多、分布较散、大多处于边远的山区,如何改善广大老区自然村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必须从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城镇化建设过程出发,对这些自然村的何去何从,作出合情合理的科学安排,列入“十二·五”规划,加大投入,争取有一个大的改观。据三明市20户以上老区自然村“五通”情况初步调查,全市3669个老区自然村中,通路里程达8074.8公里,目前已通路3727.4公里,占46.1%,未通4347.4公里,占53.9%;已通水的村1881个,占51.2%,未通1788个,占48.8%。今年宁化县下达修路指标10公里,每公里补助9万元,通自然村公路指标偏小,补助偏少。老区村中还有大量不到20户的自然村需要搬迁,也深感造福工程指标少,补助低,较难实现。
2、许多老区县处于大江大河的上游,要求加强对中小河流的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防灾减灾力度。三明、南平两市的不少受灾群众感叹:“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以南平市近12年两次灾害为例,1998年6月,全市因灾死亡124人,失踪67人,重伤562人,直接经济损失74.93亿元,相当于1997年国民生产总值53.5%;12年后的2010年6月,全市因灾死亡59人,失踪47人,直接经济损失68.28亿元,相当于2009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2.21%。三明市今年洪灾造成95.31万人受灾,死亡27人,失踪28人,紧急转移安置35.33万人,倒塌房屋1.4万间,损坏房屋3.2万余间,直接经济损失50.22亿元。如何加强老区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流域的综合治理应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否则,老区的面貌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
二、老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三农”问题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老区农村发展变化大。从纵向对比来看,老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现代特色农业得到了发展,如光泽县的圣农发展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一家成功上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在民生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粮食直补,免交农业税费,低保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使群众受益不少,老区农民负担越来越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但是,从横向对比来看,老区仍然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
1、经济欠发达、总量小。以2009年为例,闽北10县(市、区)加市本级人口305万,地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社会生产总值621.74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31.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16元(老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27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6680元少1402元),而沿海某县级市159.8万人,陆海域面积6994平方公里,其社会生产总值为775.86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81.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828元。以上简单比较可见,闽北老区经济和沿海发达县(市)经济比,有很大落差!三明市2009年928个老区村(居)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的339个村,占42.9%,人均纯收入2500元—6000元有527个村,占56.8%,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3个村,占0.3%。从总体上估算,三明、南平两市老区人民的纯收入,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大约相差20—30%。
2、老区村基础设施仍然相对滞后。由于老区农民居住点比较分散,山高路远,仍有部分农村行路难、用水难,耕作和居住条件差;农村公路负债较重,水泥路通了,不少村成为空壳村或者负债村。路网功能尚未形成,建制村以下断头公路、通组公路任务较重。公路前修后损,养护困难现象普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老区行政村基本上通了安全卫生饮用水,但由于水质、水源,投入少和设备老化、损坏等原因,仍有不少村饮水存在困难。
3、社会事业有发展,但又出现新问题。老区农村孩子大多合并到中心小学及乡镇、县城学校就读,教育教学质量有提高,但护送低年级儿童上学的家长增多,增加家庭负担。新农村合作医疗推行后,由于补助标准偏低,报销机制不健全,急病重病家庭仍有困难,导致因病返贫。
4、造福工程补助标准不高,难以满足老区群众需要。造福工程补助标准与救灾重建家园的补助标准相比,悬殊较大。近年来由于物价、地价上涨,以及搬迁时名额、资金、土地等原因的影响,不少老区群众需要搬迁但无法搬迁。
5、县乡财政困难,负债问题突出。由于财政增收的项目少,收支矛盾突出。三明市村财政入5万元以下的有399个村,占42.9%。7个原中央苏区县全部是财政转移支付县,财政收入偏低,乡村两级因道路硬化等负债较重。三明市老区村普遍负债,负债数达5.4亿元,村均负债58.3万元。
6、自然灾害频发,抵御灾害的能力弱。
7、老区农民持续增收的后劲不足。能够带动农民增收的生产项目少,老区乡村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的主要收入主要来源于提供初级农产品及原料,仍然以种养结构较单一、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的传统产业为主;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仍较落后,主导产业定位不够清晰,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很容易受到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村投融资体制不健全、不畅通,农民增收缺乏稳定持续的机制,增收的后劲不足。碰到大病住院、小孩上高校的高额费用,不少农户出现返贫现象。
三、加快老区发展的意见建议
要贯彻胡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省里的“实施意见”,结合省两办出台的关于加快老区发展的54号文件,加快老区发展。在调研过程中,老区群众就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1、统筹协调处理老区自然村“五通”工程和“造福工程”工作。在解决好老区行政村的“五通”后,老区自然村的“五通”工作成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省委省政府对老区自然村的“五通”工作要通盘考虑,分类解决。对老区自然村中人口较多、自然条件较好、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的自然村,要加大扶持力度。因前几年修建通行政村公路已花费大量资金,大多村都存在不同程度负债,修建通组公路存在很大的资金问题,在通水泥路硬化、通安全饮用水等方面要提高补助标准,减轻他们的负担。对于人口少、地质灾害频发,自然条件恶劣的自然村,要结合造福工程,把人口迁移到中心村或集镇,增加造福工程的指标人数,提高造福工程的补助标准,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及加强工程组织领导,适当增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鼓励他们整个自然村搬迁,促进集中安置。
2、取消欠发达地区老区县乡村的配套。由于欠发达地区老区县乡村财政困难,建议省里在制定政策时,对老区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项目降低配套比例甚至取消配套。真正使省原中央苏区县享受西部政策,革命老区县享受中部政策。
3、化解老区村负债问题。许多老区村村财收入少,年村财收入不足5万元的占了三分之一强,而村均负债达几十万元。许多老区行政村水泥路通了,村里成为负债村。宁化县济村乡石坊村负债最多,达691.93万元,负债最少的村也有42.89万元。由于负债,村里无钱搞建设。建议省委、省政府能从减轻老区村负担的角度出发,建议采用冲销“双基”达标时的负债额一样,分期分批加以解决。
4、加大对老区县乡村三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老区县乡村大都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财政困难,建议加大对欠发达老区县乡村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要关注老区行政村的空壳问题。鉴于三明、南平等市是山区市,乡镇、行政村和自然村多而分散,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的影响,交通基础设施、饮水安全、农田水利设施、中小流域治理等项目建设投资大,项目建设资金筹措困难,为加快扶贫开发,改善发展环境,促进山区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议在以工代赈建设项目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倾斜,并适当提高补助资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以减轻地方财政资金配套的压力,做到扶持一个建成建好一个。
5、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种养业,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增加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要重点抓好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创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达到优质优价,提高效益,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最终目的。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通过典型示范,提高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水平,逐渐使合作社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纽带和桥梁。省里要加大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一方面,降低农民放贷门槛;另一方面,改进对基层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机制,把以奖代补的机制,改进为先扶为主。
6、加强老区中小河流域治理的力度。加强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才能确保老区乡(镇)及基点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主要措施有:一是在雨量集中、易涝易旱的上游山区,要经过勘察设计,修建大中型水库,以有效调节水位;二是对易塌和急需保护的村庄农田的河岸采取修建高标准的防冲堤;三是对河道采取清淤除障,恢复自然流态;四是对河岸两边及流域内的山林实行保护,大力提倡种阔叶林和混交林,严禁采伐天然林。为此需要对各条流域的治理作出规划,作出设计,加大投入,分步实施。建议省委、省政府要把闽北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列入“十二·五”规划,加大老区防洪减灾资金扶持力度。同时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做好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要调整林业结构,调整生态公益林的布局,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
7、提高苏区、老区县(市)公职人员工资水平。对工作条件艰苦、职位偏低的苏区、老区县(市),要分期分批提高公职人员工资水平,以稳定干部队伍和专业人员队伍,逐步改变薪酬倒挂的现象。
调研组成员:李青藻、吴建华
缪吕明、罗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