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0年

赴闽东调研情况反映

日期:2011/2/26        来源:本站        点击数:

省老促会:

72429日及82811,我和汤金华副会长2人,到寿宁、福安、周宁、柘荣4个县(市)。在当地分管领导和老促会、老区办等同志的陪同下,我们深入到6个乡(镇)15个边远的老区基点村和老区重点村,共召开了9场座谈会。通过看、听、问和座谈,我们总的感受是,近几年在海西的大发展中,山区老区同样也在大发展。特别是水泥路全部通到山区老区的行政村门口和省、市有关单位派工作队挂钩扶贫,这两项措施,群众很满意,效果最显著。群众对我们说,“共产党像太阳,照到那里那里亮,那里派来党支部第一书记,那里就大变样。”这是对省、市有关单位派工作队挂钩扶贫效果好的真实写照。同时我们也看到,山区的城市建设和居民住宅与沿海的城市建设、居民住宅,有些相似,差距不大,这是好的一面。但是,从农村的发展来看,还是很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在,行政村与自然村之间,公路沿线与非公路沿线之间,有省、市派工作队挂钩扶贫与没有省、市派工作队挂钩扶贫村之间,村干部强与村干部弱之间,特别是山区老区农村与沿海农村之间的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第一,从人均收入看。福安沿海的甘棠镇,共有32个行政村,2009年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的有15个村,占47%,寿宁县共有196个行政村,2009年人均收入60000以上的只有2个行政村,占1.1%。福安市共有老区行政村443个,2009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只有2个行政村,占0.45%,而寿宁县196个行政村,2009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有30个行政村占15.2%,这是一个差距。再从群众住房来看,沿海平原有70%以上的农户都住上新房,山区老区有60%左右的农户还住在陈旧的房子里,特别是边远老区基点村的农民有许多还住的是危房。每次台风、暴雨一来,都要搬迁。

第二,基础设施,任重道远。在这次调查中,各县反映最多的是,基础设施问题。首先是道路硬化,向自然村延伸的问题,这是老区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据寿宁县交通局调查的材料看,全县14个乡(镇),196个行政村,936个自然村,其中100人以上的自然村有400个,公路里程1356公里,平均每村3.5公里。目前已通水泥路的110个村,占28%,里程220公里,平均每村2公里,未硬化的270个村,占67%。里程1130公里,平均每村4.2公里,尚未通路的20个村,占5%,里程91公里,平均每村4.5公里。现在省里对自然村水泥路硬化的政策是:一限制,二补助少。限制,就是县、乡公路改造1公里,给自然村水泥路硬化指标1公里。补助少就是每公里补助9万元。群众说省里对自然村水泥路硬化的政策是消极的政策,行政村的补贴和自然村的补贴不一样也是不公平的。再一个问题是,行政村的水泥路虽然都修通了,群众也很高兴,但问题是,3.5的路面占40%以上。再加上路尖、边沟大部分没有做好。实际上只能单车通行,在山区很容易出事故。其次是,安全饮用水问题也很突出,这也是老区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据周宁县水利局调查,全县农村人口137397人,饮水安全的人口61056人,饮水不安全的人口76341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55.6%。究其原因,一是,原有供水管道为镀锌管,经多年使用,出现严重腐烂毁坏,导致安全水质供水不足。二是,部份村庄趋于城镇化,人口急剧上升,造成原有工程供水量严重不够。三是,地质灾害以及“造福工程”搬迁,缺少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大多没有新建安全饮用水工程,存在饮用水的不安全。四是有的行政村,省水利厅已下达过安全饮用水工程资金,但资金没有落实到村,安全饮用水工程没做。由于上述种种因素,致使群众不得不饮用不安全水。再次是,对山区老区地质灾害和“造福工程”搬迁问题。当前存在:一是指标偏少,补贴偏低。二是征地难。现在搬迁征地价格普遍提高。三是配套设施没有统筹规划,水、电、路配套设施没有资金,使搬迁农户难以承受。如周宁县,今年省下达2010年“造福工程”搬迁任务800人,宁德市下达230人,人均补贴2500元。但宁德市又下达周宁县“造福工程”搬迁任务970人,人均2500元的资金,由县筹措补贴,县里感到非常难办。

第三,门坎高,负债重。因修公路,县、乡、村普遍负债。寿宁县原来修福安湖塘坂到寿宁——太顺二级公路,前几年建成通车,其效益和影响超乎想象的好,但留下债务1亿元(银行4700万元,工程队3500万元,其他1800万元),至今无力偿还,近有工程队起诉,法院判决并依法执行,从县财政户头划去1200万元(7月份已拿去800万元)。去年省里已批准寿宁——庆元,寿宁——政和两条二级公路在建中。老区人民对省重视该项目建设非常感谢。计划2012年建成,两线寿宁段72公里,每公里需投资650万元,省里明确表示,每公里补助160万元,奖励120万元,加上遂洞、大桥等补助,每公里能达到300万元,县财政配套每公里要350万元,计3年内县财政要筹资2.52亿元。可想而知,难度多大。现在乡(镇)公路有的很差,因配套不起,不敢修。

从行政村的欠债来看,据宁德市161个老区行政村统计,其中有欠债的141个村,占80%,总债务2999万元,平均每村负债21万元,其中道路硬化负债2391万元,平均每村负债18万元。村干部反映说,道路硬化是件大好事,就是欠工程队的债务,每年过年我们都不敢在家。

第四,老区子女就学问题。近几年来,农村劳务输出人口增多,致使行政村留守人口减少。原来农村教学网点多,区域分散,学校规模小。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整合教育资源,教育部门启动了撤点并校方案,现在行政村的小学,80%左右撤并到乡中心小学。留在行政村的大部分叫教学点,其中三分之一是10人以下的小学。行政村小学撤并以后,一是教育质量确实有提高,寿宁县今年高考中,上本一人数比去年增加54人,增长1倍,上本二线的比去年增加139人,增长21%。二是群众负担也确实加重了,寿宁县老区基点自然村麻竹宅,42户,20个适龄儿童,全部到外地上学,其中西溪本乡10个,南阳乡6个,城关4个。每个孩子都要父母去陪同护理,有的还要租房子,特别是有些贫困户的困难尢为突出。三是小学撤并后,出现新问题,柘荣县黄伯乡,16个行政村,只有一个村有小学,3个学生,今年也要停办。行政村小学集中到乡中心校后,老师严重超编,黄佰乡中心小学,现有93名学生,54位老师,人浮于事。另一方面,英语、音乐、图画、美术等课,又缺老师教。

第五在这次调查中,各县反映最强烈的是人才匮乏。这是山区老区卫生事业发展最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医务人员待遇太低,人才难留,尤其是近年来,受沿海发达地区人才流动的影响,本县籍的医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后都想方设法留在外地,不但医学本科难以引入,而且本县不少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培养成才后又留向外地,卫生人才结构出现断层现象。目前大部分行政村,虽然都有卫生所,但是由于医疗资源缺乏,医疗设备太差,新农合医疗政策,没有在农村卫生所得到落实。农民看病不能报销,致使农民不愿在村卫生所看病,村医生因看病人少,收入低难以生计,出现部分医生弃医外出经医或打工,因此,农村看病难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群众反映,现在不怕天灾,就怕人病,天灾有人管,一方有灾,八方支援,人病了没有管,特别是山区农村年青人都外出打工,老人病了没人管。有的老人因病没人管,去服毒自杀。

第六,在座谈中我们问到:当前老区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忧什么?老区群众希望在发展中,能跟上全省跨越式发展的步伐,能够看到老区村庄全面小康建设的形象。他们最盼的是,中央、省委领导关心老区发展的讲话精神和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倾斜老区,支持老区加快发展的政策举措能够扎实有效地落实到位,把水泥路能够通到老区自然村。他们最担忧的是怕老区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差距被越拉越大。他们感到最难的是,好的村主干、带头人难选择,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难争取,难筹措。

第七,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做法和想法,有新意,有道理。对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有可取之处。一是老区村发展中的首要因素是村主干或村两委的领头人。我们在柘荣了解到,该县十年来,为了培养激励村主干的积极性,他们作了有益的探索、实践,我们看了2个村效果是好的。即每年在全县开展“十佳村”评比活动,制度公开,标准公正,连续三年评上“十佳村”者,即聘为乡(镇)农村干部,待遇按大学毕业生工资级别。仍在村里任职。聘后五年内如不能再评上“十佳村”者,即行解聘。如在五年内能再评上“十佳村”的,即终生为乡(镇)聘干,直至退休。二是,柘荣县县、乡几位领导对“造福工程”搬迁实施有新的想法建议,就造福搬迁工程的部分农户能与城镇实施的廉租房工程结合起来进行,可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目前“造福工程”搬迁安置的征地等难度加大,被搬迁户有的经济相当困难,配套资金也难筹措,如果能把其中有条件的农户,当作进城务工人员,先安排到廉租房住,让他们在新环境中创业,搞得好能一举数得。建议有关部门作为专题,组织调查研究,妥为实施。三是,老区山村看病难是个普遍问题。我们在柘荣英山乡调研时,发现一种作法,甚好。就是该乡把地处相连、相近的五个村的村医补贴,每村每月200元,捆绑起来,即每月1000元,以此共同聘一位医生,为五个村服务。另外每村每年各出500元,一年共2500元,作为补贴这位医生出诊的摩托车燃料费等,目前,这位医生在此行医相当稳定,群众也较满意。

第八,周宁县在实施回归工程,近二年收到比较好的效果。老区周宁县外出人员较多,占农村人口60%以上,经过十多年在外创业有成,许多有相当积累。他们对家乡有特殊感情,对家发展特别关心,在当地领导鼓励、引导、组织下,十分情愿为家乡出力。现在有4-5家老板回来为家乡投资发展现代农业。如该县四桥乡乡亲谢世春,多年在外创业,已有相当积累,去年回乡创业,与台商共同投资开发荒山、荒地、荒田种植无患子(菩提树),瞄准能源开发,与高校教授专家共同建立专项研究所,计划发展30万亩无患子,其中自己建立6万亩基地,以公司—科技+农户形式开发。目前已在四桥,纯池等乡种下14000亩无患子苗,我们看了几个山头,长势良好。第一期投资2.2亿元。我们认为这个项目,会促进带动周宁县农业发展方式大转变。

 

                      调研组:吕居永、汤金华

                                201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