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县老区基点行政村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日期:2015/12/31  来源:宁德市老促会  点击数:
寿宁县老区基点行政村
宁德市老促会:
根据市老促会宁老促(2015)8号文件通知,现将寿宁县八个老区基点行政村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寿宁共14个乡镇205个行政村(含7个社区)中有老区行政村179个,占总数88.2%,老区基点行政村8个,基点自然村68个,总人口28万中老区村人口22万,占81.5%,其中8个老区基点村共1763户8277个人口,分布51个基点自然村。寿宁自1931年革命开始,在当时各级党组织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先后建立了“寿宁红带会”、“中共寿宁特支”、“寿宁县革命委员会”、“中共寿宁县党部”、“中共闽东特委”、“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等重要党政组织。刘英、粟裕、叶飞、阮英平、范式人、曾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开展革命武装斗争,老区人民为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留下了大批革命遗址遗物,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解放后,有930多人被评为革命烈士,1200多人被评为革命“五老”(现仍健在260人),另外还有健在“五老”遗孀211人,被害群众4000多人。通过调查,仅8个老区基点行政村就有烈士141人,占全县烈士总数15.3%,在册“五老”172人占总数14.3%,遗孀120人(多数已去世),五保户48人。
同时,全县8个老区基点行政村中,有院洋、含溪2个村被列入美丽乡村建设,甲坑、山坑2个村为省市挂钩扶贫开发村,榅当洋、外山、炭岔头、龙头坑等4个村仍相对贫困落后,在村属类别性质方面应列老区特困村。在形成年代方面,除甲坑、山坑、院洋3个村建立在1965年前外,其他5个村都分别在1970-1992年之间建立(见附表)。调查统计,8个基点行政村土地总面积126916亩,其中耕地面积5421亩,山林面积95570亩,其余部份均为荒山。表中统计村财收入共43万元多数是近几年县财政直接拨补给村一级的办公经费,村级自收的财力仍为数不多。“五通”方面,通路并已水泥硬化8个村,当地乡镇政府至8个基点行政村所在地公路总里程共85公里,各村公路虽均已水泥硬化,但其中路基只有3.5米宽的单车道还有29公里,占8个村总里程34%,分布是山坑6公里,院洋7公里,外山8公里,炭岔头8公里;通水7个村,原已通水现又坏了1个村(外山);通电、电视、电话8个村,都占100%。由于村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2014年8个村平均人均收入为5882元,低于全县当年人均收入水平(具体附表)。
二、主要变化
近几年,中央、省、市、县各级对老区大力关心支持,省人大出台了《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省委、省政府制订了《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央党史办《关于原中央苏区范围认定的有关情况》明确我县比照享受中央苏区县有关政策,市委、县委都先后制订了加快老区发展的许多优惠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寿宁县委、县政府近几年来对老区尤其是对老区基点村更是倾斜优惠,厚爱一层。2014年原县长黄国璋亲自挂钩帮扶院洋老区基点村,仅一年就争取资金200多万元帮助办实事促发展,现任县长张成慧上任至今跑遍全县多数老区基点村,多次提出要继续大力关心支持老区基点村发展。今年8月25日,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和原“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中共闽东特委”在我县甲坑含溪成立八十周年之际,县委书记黄国璋,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成慧带领县委全体常委班子成员和有关部门深入著名革命老区甲坑含溪基点村重走红军路,重温革命史,接受革命传统再教育,倾听了解老区人民生产生活情况,看望慰问革命“五老”,开展“三严三实”帮扶发展老区行活动,实地帮助甲坑老区解决了长期无法解决的资金困难问题,所有这些都为老区加快发展,改变面貌提供难得机遇。主要变化表现在:
1、“美丽乡村”建设已逐步规划显现
过去的老区基点村别说是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连“五通”的健全完善也存在很大困难。去年以来,县委黄国璋书记亲自挂钩南阳镇院洋村后,首先提出要把院洋老区基点村建设成老区美丽乡村,并先后投入资金230多万元,一年多时间就兴办了许多实事好事:一是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村庄治理整体规划,包括公路村道绿化、垃圾清运、村貌整治,防洪护岸建设、河滨景观带建设等;二是制订经济发展,增加收入长中期发展规划,包括硒锌农产品项目的生产、销售、加工等,以促进农民不断增产增收;三是落实兴办了纪念碑、纪念室等相配套的革命纪念设施建设;四是健立完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各项规章制度等(具体附院洋村专题材料)。同时含溪、甲坑两个村2015年也被列入老区美丽乡村建设行列,各项工作正在按上级部署要求逐步开展进行中。
2、扶贫攻坚扎实推进,成效明显
几年来,全县8个老区基点村中除院洋村已按美丽乡村要求建设外,山坑、含溪、甲坑3个村都先后列入省市挂钩帮扶的扶贫攻坚村,取得了明显成效。甲坑村近几年在市农委等部门挂钩帮扶下,一年办了十几件实事,截止目前为止,甲坑共争取各项对接项目资金计348.61万元(其中美丽乡村资金110万元,到位资金238.61万元):(1)改善办公环境。投资2.6万元资金对村委楼会议室进行装修整理充实,添置办公桌椅、文件柜等办公设备。(2)完善农村道路建设。投资8万元对富家庄至社坑长1.8公里、宽4.5米公路进行勘测、预算、拓宽等前期筹备工作,一期工程投资20多万元,已硬化水泥路660米。(3)完善村级饮用水工程。投入10万元对甲坑南山下和社坑两村自来水工程改造并投入使用,解决了两个自然村200多人的日常饮用水问题。(4)完善电网路灯建设。投入10万元对甲坑、郑家坑的路灯进行修建,解决了该村的亮化,方便群众夜间出行。(5)积极开展家园清洁活动。投入1多万元,添置环卫设备,加大环境卫生的整治。修缮了村委楼后门的围墙修缮(50米X4米),整治了村委楼周边的环境,清除了周边的杂草、沟渠,平整了村委门前的小操场。投入1多万元在村委及纪念亭周边种上花草,美化环境。(6)投资近10万元给富家庄、南山下等村垦复油茶100多亩。(7)投入近20多万元在郑家坑、社坑等村发展山羊养殖300多只,鸡鸭2000多只。(8)投资近10万元对郑家坑和甲坑两个自然村的100亩毛竹进行复垦施肥。(9)在社坑等村引进试种市农科所研究的水稻新品种锌紫糯、宁优红、宁优黑、甘薯新品种宁紫署10号等共40多亩。(10)造林50亩,四绿工程15亩,进一步推进村级防火带建设6公里,有效保护全村森林资源。(11)在富家庄、甲坑等村开展旧村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现已完成复垦新增耕地4.8亩。
南阳镇含溪村经过省委组织部几年挂钩帮扶,基本改变了贫困落后面貌。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共投入给该村资金近350多万元,拓宽硬化了从南阳至含溪11公里长的进村公路,开通6公里自然村机耕路,改造村中溪流,建设休闲文化长廊,修建自来水工程,整修村委楼和小学,还投入150多万元新建总占地面积1800m2的含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新建的革命纪念室建筑面积450m2,使含溪村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党史教育基地”。2013年9月,在相关部门的帮助牵头下又引进资金一千多万元,创办全省首家樱花园林木发展有限公司,建设樱花基地5000亩,现已种下8万株,今年县扶贫会又支持投入3万元,拟新建含溪村级冲水公厕一所,为老区经济增收,村貌繁荣,起到了示范引导作用。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10200元。
3、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通过各级几年来关心支持,老区基点村人民的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不断进步。调查中,群众普遍反映,近几年,经过老区“五通”实现和扶贫攻坚帮扶,老区基点村出现了“七多三方便”:新房子多,买车多,新购电器多,项目多,旅游者多,收入多,大学生多;行人来往方便,孩子上学方便,农产品销售方便。据不完统计,近几年8个老区基点村有1200多户农民分别在本村和敖阳、南阳、犀溪、大安、坑底、平溪及宁德、福州、上海、广州、北京等地建了新房屋和新置商品房(部份属造福搬迁安居工程);占基点村总户数88.2%的农民群众配备了手机,95%的农户都有电视和各种电器设备;儿童入学率100%,大学生逐年增多,老区人才不断显现。如全县最边远贫困的外山基点村共90户360个人口,就有大中专学生90多人,户均1人以上。院洋村今年高考中,考生陈文康以理科666分成绩被天津大学录取,夺得了寿宁全县理科状元。在社会保障方面,8个村95%以上的群众都参加了农村医疗保险,40%参加社会养老保险,1280多人享受五保、低保、优抚、老村干等各项优待补贴。院洋、山坑还对五保优抚对象实行村委集中安置,统一管理,体现了老区社会道德文明新风尚。甲坑老区烈士后代勤劳致富先进典型缪寿建先生,1995年大学毕业后放弃回寿宁就业机会,毅然自谋职业走南闯北,搞房地产开发,遍布福州、北京等地,资产超亿元。缪先生在自已发财后不忘家乡老区父老乡亲,先后为寿宁捐助教育发展基金550万元的同时,去年起又专门给120多名甲坑籍5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固定生活补贴200元,直至年老去世,每年仅此一项预计需要发放三十多万元,这一关爱老区老年人善举深受全县人民广为赞誉,也是老区社会进步文明礼貌的又一重大表现。
三、困难差距
一是发展不平衡。目前,全县100个人口以上还有10个老区基点自然村因配套资金问题无法实施公路水泥硬化,里程76公里,这是造成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二是一些老区乡村缺乏支柱产业,一部分老区群众生活还相当贫困,若遇到自然灾害、病灾等因素随时都有返贫的危险。三是多数行政村因缺乏集体经济收入,新旧欠债普遍存在,仅全县8个老区基点行政村累计欠债221万元,其中修建公路欠债152万元,占总欠债数的68.7%。四是农村劳力缺失。近年来,全县老区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主要为青壮年)外出务工或经商办企业,三分之一的人口(主要是中年人)在县城和乡镇所在地陪儿孙念书,留存村里务农人员越来越少,良田抛荒现象也较为普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出现一些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无人照料的现象。
四、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增加对老区基点村扶贫建设资金的投入。每年省财政安排给我县的老区扶建资金就几十万元,而且几十年来,这个数字基本没变,只能为一些特困老区村做一些修修补补的事情,大局上还需要更多的领导更多的部门来关注老区基点村的发展。
二是增加老区自然村公路硬化的补助标准。自然村公路硬化交通部门每公里补助20万元,老区村增加10%也就是22万元,显然偏少,按这个标准自然村还需自筹20万元左右,自然村本身财力就是薄弱的村庄,财力难以配套得上,特别 是有些自然村还比较大,比如坑底榅档洋的欠坑老区基点自然村102户452人,甚至比有些行政村还大,无法纳入“造福搬迁”的行列,建议省、市、县政府出台政策按自然村的大小,分批次,加大补助标准,或采取一村一议的办法,加快自然村道路硬化进度。
三是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突出寿宁革命历史地位。上世纪30年代初中期我县的岗垅地区基点村就形成比较完整的根据地又是创建闽浙边临时省委、闽东特委、闽东独立师的旧址所在地,留下了大批的革命遗迹遗物,红色资源相当丰富。建议要进一步建设好寿宁县革命老区纪念馆及一些重点乡村的革命纪念室;维护维修好革命遗址遗迹,突出寿宁县作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东革命力量领导活动的中心地位。
四是加大老区基点村红色旅游开发力度。我县甲坑、含溪、院洋、山坑、外山、榅当洋、炭岔头等8个村都蕴存着许多极为丰富的红色和绿色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如炭岔头至外山还有好多银坑景点未得到开发利用,只有增加投入,加大旅游开发力度,才能增加群众创收。
另外,我们这次还专门就本会挂钩联系点的院洋基点村进行重点调查,现将院洋村具体材料也一并呈报一份给市老促会参考。
以上调查报告不妥之处请指正。
附:打印汇总表一张,手抄调查表8张
寿宁县老促会
寿宁县老区基点行政村基本情况调查汇总表
寿宁县老促会 2015年9月
所在乡(镇) |
老区基点行政村名称 |
管辖基点自然村 |
总 户 数 |
总 人 口 |
村 属 性 质 |
形 成 年 代 |
总 面 积 (亩) |
耕 地 面 积 (亩) |
山 林 面 积 (亩) |
烈 士 人 数 |
五 老 人 数 |
遗 孀 人 数 |
五 保 人 数 |
五 通 情 况 |
去年人均收入(元) |
村财收入(万元) |
备注 |
犀溪镇 |
甲坑 |
12 |
369 |
1745 |
扶贫开发村 |
1965年 |
27700 |
1086 |
14400 |
61 |
62 |
40 |
10 |
√ |
7500 |
5 |
原“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等旧址 |
外山 |
4 |
90 |
360 |
老区特困村 |
1992年 |
9000 |
320 |
8600 |
/ |
10 |
8 |
3 |
水缺 |
2060 |
4 |
|
|
南阳镇 |
山坑 |
14 |
259 |
1299 |
扶贫开发村 |
1965年 |
19800 |
834 |
11000 |
8 |
20 |
15 |
7 |
√ |
7000 |
6 |
|
院洋 |
5 |
252 |
1332 |
美丽乡村 |
1965年 |
20830 |
941 |
18481 |
30 |
22 |
17 |
9 |
√ |
8400 |
6 |
叶秀蕃烈士牺牲地旧址 |
|
含溪 |
4 |
190 |
867 |
美丽乡村 |
1970年 |
13758 |
613 |
13000 |
27 |
23 |
15 |
5 |
√ |
10200 |
9 |
原“中共闽东特委”等旧址 |
|
大安乡 |
炭岔头 |
4 |
92 |
377 |
老区特困村 |
1992年 |
9276 |
276 |
8000 |
4 |
13 |
10 |
3 |
√ |
3200 |
4 |
原“中共寿宁县委”旧址 |
坑底乡 |
榅当洋 |
4 |
368 |
1587 |
老区特困村 |
1980年 |
16752 |
941 |
13859 |
7 |
11 |
8 |
5 |
√ |
6100 |
5 |
原叶飞受伤疗养地旧址 |
平溪乡 |
龙头坑 |
4 |
143 |
710 |
老区特困村 |
1992年 |
9800 |
410 |
8230 |
4 |
11 |
7 |
6 |
√ |
2600 |
4 |
|
合计 |
8 (个) |
51 (个) |
1763 (户) |
8277(人) |
/ |
/ |
126916 |
5421 |
95570 |
141 |
172 |
120 |
48 |
8 |
平均 5882元 |
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