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5年

泰宁县烟叶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日期:2015/12/25        来源:三明市老促区        点击数:

 泰宁县烟叶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泰宁县老促会  老区办

 

99日,县老促会新任会长陈春盛一行在烟草局李永育局长陪同下,对全县目前烟叶生产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深入朱口镇和下渠乡烟草站作实地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一、发展现状

泰宁县从1988年起推广种植烟叶以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烟草公司为龙头,以乡镇及烟草站为纽带,以各乡村、烟农合作社及烟叶种植户为依托的产、供、销一条龙产业。目前全县种烟面积基本稳定有3-4万亩,烟农3000户左右,烟叶生产遍布全县9个乡镇、101个行政村。优质烟叶收购总量占全市1/10,上等烟比例、均价、4C烟叶比例在全市乃至全省名列前茅,深受上海、川渝等各大烟厂青睐。泰宁已成为“全国现代烟草农业优质烟基地”、“上海烟草集团(中华)基地单元”、“川渝中烟(天子、骄子)基地单元”,上等烟比例连续6年全省第一。

二、几点经验

1、领导重视。县委、县政府领导重视抓烟叶生产,实施一把手工程,领导包片、干部包村,各乡镇密切配合,着力把烟叶生产当作主要产业来抓。各乡镇都有种烟致富的典型实例来鼓舞和带动种植烟叶,尤其是历任烟草局长在烟叶生产低落时,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烟叶发展的路子,引导农民克服种种困难,激发了全县发展烟叶生产的热情。

2、政策引领。10多年来,由于上级公司给泰宁每年投入近800万元生产扶持资金,调动了烟农种植烟叶的积极性,使泰宁县烟叶种植规模稳定在3.5万亩左右,年收购烟叶10万担左右。2014年全县烟叶产值1.3亿元,占泰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缴纳烟叶税2710万元,是该县农业产业的第一纳税大户。2014年烟农户均收入6.33万元,明显高于其他种植业的收入。

3、强化基础。10年来,投入烟田基础设施,包括田间道路、沟渠、水坝、防洪堤、桥梁、小型水库、河道清淤等资金达1.8亿元,形成了254公里田间道路。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改善了农田基本设施,提高了烟田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4、依托科技。多年来,该县以试验站为载体,努力抓好科技创新,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烟草局关于《全国烤烟良种区域》、《全国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烤烟土壤养分长期定点监测》等各类试验、课题研究项目达11项。该县桥式剪叶机的研发获得国家两项专利,在全国推广应用。应用福建省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基地单元信息管理系统,为烟农提供政策、技术、气象等信息服务。烟田作业普遍实现了机械化,大大降低了烟农劳动强度,促进了现代烟草产业可持续发展。

5、创新模式。在烟叶生产中采取烟—稻或烟—制种等合理的水旱轮作方式,满足了不同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实现了烟叶和水稻双增效。同时,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和烟农老年化的形势下,良好的种烟效益吸引了相当一部分青壮年农民留守农村,有效稳定了农业就业人口。该县仅烟叶种植及相关服务岗位就吸纳就业6000余人,接近全县劳动力总数10%

6、强化管理。目前全县有种烟专业户1800余户,9个乡镇均成立烟草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围绕种好烟、烤好烟、收好烟“三个环节”,全县有9个烟草站、1个收购点和1个烤烟试验站,拥有108名吃苦耐劳,高素质的烟技员专业队伍和一大批有实践经验丰富的烟农队伍。各烟草站注重规范管理,全力服务好烟农。在烟叶收购期间组织技术人员下基层宣传讲解烤烟收购的各项政策。在收购现场,严格按流程操作,强化等级质量分检,严格执行烟叶收购标准,提高了收购透明度,避免人为因素,维护烟农利益。

三、建议意见

1、搞好土地流转。种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要鼓励种烟大户跨乡镇租地种烟,相关乡、镇,在土地流转、政策扶持、行业服务等方面要一视同仁,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忙协助。烟草部门在种植计划、指标、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及时调整指导和扶持。

2、增强服务意识。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抓好烟叶生产、收购、流通各个环节,服务烟农、扶持农业生产、农村建设。要更新观念,在国家烟草政策调整,烟叶产区行业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千方百计做好工作,一如既往地把“烟农”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进一步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研究攻克抵御自然灾害对烟叶生产带来负面影响的技术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同时,烟叶产区要注重烟杆地膜清理、烟田消毒、清除病原,确保烟田卫生,预防病虫害发生。

3、建立风险基金。在烟农种烟灾害保险的基础上,建议县乡财政挤出部分资金,设立烟叶种植风险基金。对因雨水过多、日照不足的年份,造成烟叶产量下降、质量降低、烟农收益下降的情况下,科学设置补偿标准,及时予补偿。

 

                  (执笔:梁光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