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市老区基点村发展现状与对策
日期:2015/12/25  来源:宁德福鼎市老促会  点击数:
福鼎市老区基点村发展现状与对策
福鼎市共有老区基点建制村22个,分布在9个乡镇(办事处),下辖239个自然村,其中老区基点自然村112个,占全市老区基点自然村总数48.5%。截止2014年底户籍人口共有11230户,43855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1%。其中健在革命“五老”83人。
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指引下,福鼎市各组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的发展建设,持续实施老区优先政策。全面推进老区基点村脱贫致富奔小康。
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滴水穿石,久久为攻”精神,制定扶持加快老区发展政策措施。十年来先后作出关于加快老区建设步伐的意见(鼎委[2005]5号);关于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鼎委[2009]2号);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鼎委[2012]106号);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意见(鼎委[2013]71号);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鼎委[2015]2号)等一系列文件,对支持老区发展建设作出具体的部署。动员全党,坚定信心,全民参与,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承担起确保老区人民,特别是老区基点村实现群众和村集体“双增收”,到2020年22个老区基点村全面建成“生态美,百姓富”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农村,并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其主要措施是实施科学精准扶贫“6+6”政策。一是实行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六到村”,即领导和单位帮扶到村;资金项目扶持到村;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到村;企业结对帮扶到村;党建扶持到村。二是实行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六到户”,即干部帮扶到户;企业带动到户;造福工程搬迁到户;信贷扶持到户;能力培养到户;社会保障到户。
二、建立领导和单位挂点帮扶“5+6”责任制,其重点放在帮助理清发展思路,选好发展路子,办好发展项目,带好领导班子,建好工作制度上。确保各项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一是实行干部包户“五个一”责任制。即帮助制定一项脱贫计划;落实一笔2000元以上帮扶资金;落实有劳动力的家庭成员至少一人参加技术技能培训和就业;帮助发展一项以上的脱贫致富项目;帮助推销一种主要农副产品。并对贫困户因病、因灾、因残、因子女上学等协调有关部门实施特殊救助,实行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二是实行领导和单位包村“六个一”责任制。即指导制定一项发展计划;帮助筹措一笔帮扶资金;培育一个主导产业;实施一项民生工程;培育一个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一个“五个好”农村基层组织。并通过协调对接,总结经验,推动开展创业致富竟富活动,形成比、学、赶、超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帮扶目标的实现。基点村被列入整村推进新村建设的有西宅和佳山村;被列入财政转移支付的有太姥洋、黄仁、三门和岭头村;还有后坪村被列为重点扶贫村。
三、依靠科学进步,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基点村经济发展。
首先是坚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基点村自然资源和传统产业优势,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其次是坚持在农业产业链条上延伸,按资源秉赋因地制宜,引导基点村农民发展高效集约型特色优势产业,提高生产效益,拓宽受益面。通过发展“一村一品”龙头产业和主导产品,增加经济收入,加快致富步伐。有17个基点村分别成立或兴办茶叶、紫菜、黄桅子、四季柚、槟榔芋等产业集群专业合作社32家,发展规模产业面积达13000多亩,有效带动幅射周边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至2014年底有三门、资国、董江、茗洋、筼筜、太姥洋等6个村人均收入超过10000元。有董江、薛桥、筼筜等3个村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
四、加快扶持力度,推进基点村“美丽乡村”建设。
坚持“老区优先,适当倾斜”原则,把实施基点村“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基点村跨越发展工程作为重要抓手。集中力量帮扶实施基点村的基础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产业,推进民生项目和“造福工程”建设,加快基点村的整体发展。先后被列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沙龙、资国、董江、三门、茗洋、西宅、筼筜、太姥洋等8个基点村。基中资国、董江、沙龙、三门等4个村被纳入城区“东扩南移”建设区域,新村建设全面按照市区的统一规划,实现“城中村”和“村中城”目标。其交通、居住、卫生、上学等生活和社会保障与城里不无区别。还有22个基点村共累计完成“造福工程”搬迁新村建设2230多户,7860多人。并建有卫生室21个,文化室20个,公共厕所41处。
由于多数地处偏远的基点村受到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制约,加上缺乏市场信息和科技导向,以及“务农不如打工”的实际因素的影响,从而分享不足改革开放和国家扶持老区建设的“红制”。携老带幼,弃农进城,打工经商。依托“打工经济”,舍本逐末,难于持久。反之,原有丰富的山地优势和自然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不少基点村出现人走村空,有路无人走,有田无人种,有房无人住。22个基点村中有16个村人均收入在1万元以下,达不到全市平均水平;有5个村集体收入在1万元以下,有7个村为空白,没有实体产业经济收入。22个基点村中还有贫困人口5598人,享受低保人口2623人。这些都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拖了“后腿”。
五、建议与对策
首先要制定优惠政策推动老区发展,引导和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与基点村对接,开发创新模式,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紧扣市场需求,规模发展优势特色,高科技高效益产业,带动老区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发挥老区扶建资金的驱动作用,集中有限的老区扶建资金支持老区基点村利用当地资源和传统产业优势,开发发展经济新项目,做到资金跟踪项目,项目跟踪效益,做到扶一项成一项。
其三要扶持创建村集体经济实体,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建设一村一业实体项目,确保村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面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为实现建成小康社会负起支撑和表率作用。
福鼎市老促会
2015年9月8日
附22个老区基点村基本情况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