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市老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日期:2015/12/23  来源:宁德福安市老促会  点击数:
福安市老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福安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来闽重要讲话精神:福建山区多、老区多,当年苏区老区人民为了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不惜流血牺牲,今天这些地区有的还比较贫困,要通过领导联系、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加快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办好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实事,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10月份,市老促会詹翠霞同志组织本会人员深入16个乡镇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调查研究老区基点村在革命精神传承、经济社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形式,较全面了解了老区基点村的情况。
一、基本情况
福安是福建省的重点老区县(市),是闽东革命的中心(闽东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土地革命时期十八块根据地之一),闽东苏区首府——溪柄镇斗面村是闽东独立师的发源地,也是闽东党组织、苏维埃政府工农武装组织的诞生地。邓子恢、陶铸、叶飞、马立峰、詹如柏、曾志、阮英平、范式人、陈挺等革命前辈曾在这里领导革命斗争,福安革命时间长,受敌摧残严重,红旗不倒,直至解放。解放后被认定老区基点行政村61个,老区基点自然村259个,占宁德市的38%,其中少数民族基点村20个,革命遗址46处。全市被评为革命烈士2395人(其中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被评为革命烈士578人),牺牲时担任省军级职务的2名,地师级职务的11名,县团级职务的50名,革命“五老”(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老苏区干部)6000多人(其中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革命“五老”556人),现健在“五老”人员755人(其中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革命“五老”现健在50人)。
二、存在的问题
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工作,坚持把老区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程。2009年元月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决定采取六项重大措施支持老区建设,共下达支持项目资金500万元。2013年,市委市政府专门研究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安委发〔2013〕8号),市直各部门相应出台了扶持老区基点村的政策措施。经过老区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广大老区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由于革命老区大都是山区,好多地方山地面积占本域的70%以上,战争年代,这些山区曾以茂密的森林掩护为先辈们打游击。然而时过境迁,昔日的优势如今成了一时难以治愈的穷根,部分老区的发展总体上还处于滞后、甚至贫困状态,与我市经济发达村差距仍然很大,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
(一)老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不平衡。我市大部分老区基点村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开发难度大,人均耕地少,劳力素质低,多数基点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剩下老、弱、病、残在家,留乡务农的农民群众,收入主要靠种植粮食、农作物、水果、养殖禽畜等,因生产规模小,家庭式粗放经营,科技含量低,难以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且受环境、天气影响大,造成农民收入不稳定,生活较为困难。同时,沿海、平原和山区老区村的发展差距也不断扩大,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有近50个村经济发展处于全市中下游,甚至还比较落后。
(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老区基础设施虽有很大改善,但还相对滞后,因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老区村普遍负债较重,对今后发展将产生较大影响。由于扶持建设资金有限,部分老区基点自然村的“五通”建设任重而道远:道路硬化方面,尚有70%老区基点自然村道路仍未硬化;人饮工程方面,由于2011年以前建成的人饮工程,财政补助资金少,建设标准较低,未安装净水器,安全饮水问题较大,急需改造;有线电视方面,目前仍有部分村落采用小前端或村锅方式收看;教育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人口的外流,低年级的小学生家长只能租房陪读照顾,给本来贫困的家庭再添沉重的负担;卫生方面,乡村医生队伍人数逐年减少,空白村卫生所不断出现,偏远山区以及经济落后的基点村群众看病难等现象非常突出。
(三)革命“五老”及其后代生活困难。革命“五老”(老游击队、老交通员、老接头员、老地下党员、老苏区干部)及失散老红军、老烈士家属等,年龄均在90高龄左右,且居住边远山区,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大部分为无依无靠和有依无靠人员。虽有定期补助,但补助金额不高,其生活和疾病问题比较突出。有的是直系亲属存在生活困难问题,如闽东革命领导人施霖烈士的孩子施程(溪柄镇田头岗村)现年老多病,房屋破烂,需要帮助解决;潭头镇柘头村红军遗属林伏贵、林伏仁两兄弟年老多病,已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子孙养老,像这样生活困难、需要社会关注的烈属、“五老”后代,我市还有很多。
(四)革命遗址保护亟待解决。福安市闽东革命的中心,现有革命遗址46处,但列入文物点的仅16处,我市仍有部分革命遗址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且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若不及时进行修缮维护,将丧失宝贵的历史价值。如:甘棠镇观里村中共安德边区县委员会旧址的修缮保护。
(五)“造福工程”问题。老区基点村大部分属于典型山区,人口外流、房屋破旧,急需整村搬迁,需通过实施“造福工程”方式解决搬迁安置,但尚未搬迁的群众都是低收入户,自身经济能力差,配套资金存在较大缺口,难度较大。
三、工作建议
(一)建议上级加大对老区政策支持的力度。把加快老区发展提升到政策层面,形成若干意见、具体措施,尽快出台加快基点村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如:财政资金加大向基点村投放,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以项目带动基点村发展;扶贫开发、造福工程等优先安排基点村;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优先照顾基点村;积极拓展市场化或社会化的融资渠道,支持农商银行、合作社等多元化金融扶持老区建设,按产业开发、农业项目提供小额信贷扶持,提供贴息贷款等等。
(二)建议市领导对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采取挂钩的形式帮扶发展。建议实行市六套班子领导包片、部门挂钩责任制,对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确定一名包片领导、一个挂钩部门,采取“一村一议一对策”的办法,通过二至三年的努力,使全市老区基点行政村的经济发展跟上全市平均水平。
(三)建议各级要从老区转移支付资金中切出专项资金每年给老区基点行政村专项经费,扶持其发展,同时还要切出专项资金用于老区基点行政村基础设施或民生工程建设项目。
(四)建议将老区基点行政村均列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目前,我市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中仅有4个列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建议将余下的行政基点村要优先列入“美丽乡村”的项目建设。以此为契机,带动老区基点村的发展。
(五)加快老区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老区基点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建议市财政给予适当增加老区建设经费,对老区基点村道路、人饮、广电等问题的工程进行改造;加大造福工程扶持力度,对一些备受摧残和“三光”政策的偏远老区村进行整村搬迁,适当提高建房补贴标准和给予建房优惠贷款和贴息贷款;对医疗卫生薄弱的老区基点村要给予资金扶持。同时,要求市委市政府能从福利彩票和体彩地方留成款中,切出一部分作为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老人活动中心的修建经费。
(六)各涉农部门应采取措施扶持老区发展特色经济。各涉农部门要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帮助各老区基点行政村围绕“一村一品一特色”的要求,发展茶叶、水果、水产、畜牧、林产业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
(七)要加强革命遗址的修缮保护和利用。各级各部门要把革命遗址遗迹修缮保护作为当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列入文物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要尽量予以列入。同时,建议市委市政府继续重视革命遗址保护工作,要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对46个革命遗址进行修缮保护。市旅游部门对全市革命遗址要进行包装整合,使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农家乐相结合,让革命遗址在保护中得到利用,在利用中得到保护。
(八)落实对老区贫困人员的政策扶持。建议市委市政府划出部分专项资金帮助解决老区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建议民政部门给予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并划出“五老”低保专项指标,将“五老”人员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畴,对老区低保人员不仅要做到应保尽保,而且要根据物价的上涨提高低保标准。
(九)要求市财政拨付革命后代扶贫助学专项经费。福安是福建省的重点老区县(市),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福安革命和解放事业工作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我市经济社会事业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市委市政府对革命“五老”极其关心,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优先政策,但由于我市老区基点村大部分处于老少边贫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贫困面较大,革命“五老”后代普遍存在就学难的问题,特别是革命“五老”的第三代、第四代家属,为此特恳请市财政予以拨付专项经费扶持革命后代就学。
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