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资源潜力 形成和谐发展
日期:2015/12/18  来源:泉州市老促会  点击数:
挖掘资源潜力 形成和谐发展 ——德化县蕉溪老区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 泉州市老促会 德化县雷峰镇蕉溪老区村位于德化县东北部,距县城10公里,全村土地面积1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792亩,林地16057亩,人口2709人,888户,18个村民小组分居在6个自然村落。 改革开放之前,蕉溪村属纯农业村,虽然具有德化“五大粮仓”之一之美誉,但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并不发达。上世纪80年代末,虽有一些企业家看中蕉溪村靠城关近,交通便利这一优势,陆续在村里投资开办了一些小型机砖厂和小造纸厂,最高峰时有大小机砖厂6家、造纸厂5家,用工近600人,这给蕉溪村的经济带来一定的繁荣,但也给蕉溪的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带来了破坏。2005年后,由于县政府出于保护晋江上游水资源环境的需要,对辖区内的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实行淘汰,蕉溪所有的机砖厂和造纸厂均被关闭,蕉溪的经济又重新回到了原点,群众的经济收入也受到影响。2007年的村财收入仅有2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3950元, 2008年被市政府列为市级重点帮扶村。 为了摆脱村级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困境,蕉溪村两委把握住市、县政府帮扶的有利时机,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认真分析了蕉溪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原因,极力寻求发展蕉溪经济社会有效途径,提出了要充分利用蕉溪村距城关近,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林业和地热资源丰富等优越条件,实行主动融入,多业并举,一、二、三产业全方位发展的战略思路,并制定了蕉溪村的新一轮发展规划。经过7年的努力,终于使蕉溪村摆脱了贫困,实现了跨越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局面。2014年实现村财收入45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2496元,比2007年分别增长22.5倍、3.16倍。成为德化县近几年发展较快的老区村。 其主要的做法: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蕉溪村的地理位置属于低山溪谷地带,海拔仅为430米,境内溪流穿村而过,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其土地除了适种水稻、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外,也适宜种植蔬菜、淮山等经济作物。为了使村里土地优良条件得到充分发挥,村两委决定选择具有种植基础、又有较高价值的淮山经济作物,作为村里特色作物,发动村民大量种植,并组织成立了丰盛温泉淮山种植合作社,入社社员106户,近700人,种植淮山700亩,每亩淮山年产值达2.5万多元。仅此项目就实现年新增产值1800多万元,合作社人均年增收2.5万元。 二、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二、三产业 一是乘市级帮扶之机,筹集100多万元对原有的集体水电站进行技改扩容。使原来水电厂的发电量从125千瓦∕时扩增为325千瓦∕时,每年为村财增加了20多万元收入。二是利用山区木材资源丰富和村里具有竹木加工传统这一优势,发动村民发展竹木加工业。在市级帮扶之前,蕉溪村虽然也有少量的竹木加工作坊,但只是停留在半成品加工制作,产值较低,效益不高,形不成规模。为了引导这一产业发展,村两委积极引导和支持村民向成品加工方向发展,使蕉溪的竹木加工逐渐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形成以古木傢具为主,休闲产品、瓷配套产品、茶家具和根雕产品为辅的竹木加工系列产品,使全村的竹木加工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全村已有竹木加工厂10多家,产品销往国内多个省、市,产值达近千万元,为村民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给村里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三是利用地热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蕉溪村地下富含温泉,泉水温度高达82度,是德化县久负盛名的温泉村。其所在地又属德化县“雷南水”片黄金旅游线路的规划区。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蕉溪村两委主动融入了德化县大城关发展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先是利用省道203线提级改造之机,引导村民将多余的安置房出租给好来登公司,由该公司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拥有110个床位、可容纳200人泡温泉、就餐,集旅游度假、修身健体、住宿和会议为一体的好来登温泉度假村。最近,又成功地引进了一家旅游公司,计划投资3亿元 ,征用土地297亩,建设康泰温泉养老休闲山庄。该项目现已到资900万元,建设方案及相关手续正在申报中。四是利用蕉溪的地缘优势,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和乡村观光旅游产业。引进了县农业局技术人员黄春华,在蕉溪投入200多万元,流转租用山地200多亩,种植锦绣黄桃、翠玉梨、百香果、猕猕桃等名优特果树,建立绿海生态农庄。该农庄的建设规模计划达500亩以上,重点用于打造农业科技创新与展示的农业高新科技实验示范基地,同时,结合“雷南水”片乡村旅游的项目安排,开展一些果树采摘、农业观光和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活动,使之成为集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农业技术培训、参观学习和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示范园区。三个旅游项目的落成,将为“雷南水”片黄金旅游热线提供良好的旅游活动项目,也将为蕉溪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三、引进技术人才,发展林下种植 蕉溪村具有林地1.6万多亩。原来林业是蕉溪村的一大财富,如今政府实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封山育林,限制砍伐山林,蕉溪村的这一优势因此受到限制。为了做到不砍树也能致富,蕉溪村两委利用了外出村民回乡过年之机,动员毕业于厦门大学植物专业,现在北京就业的李江山乡亲,回乡支持家乡建设,在家乡发展林下种植,并引导第11村民小组全体村民115人,共同集资100多万元,将小组集体林地390亩,与李江山合股成立养生源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种植铁皮石斛和黄花远志等特色植物。该项目计划分三期实施,一期于2013年底开始实施,至今已投入150万元,在120亩的林地树上种植了铁皮石斛23.5万株,林下种植黄花远志1.2万株,台湾榕5000株,刺葡萄和菠萝葡萄各1500株,建成了由电脑控制的自动微喷灌系统,喷灌面积120亩。第一期种植的林下植物明年即可投产,产值预计可达200多万元。整个项目完成后,可实现新增产值800~1000万元,合作社社员每户可增收4~6万元。 四、利用地热资源,发展淡水养殖 利用温泉地热,可以有效调控鱼塘水温,减少鱼塘保温开支。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养鳗户看重蕉溪村的地热资源,入驻蕉溪开展温泉养鳗,但由于价格和销路问题,一直不太景气。为了巩固和发展这一产业,2008年,村两委重新引进了德化县旺达养鳗场,进一步扩大了养殖规模,使现有的养鳗场日常可养殖各龄苗种60~100万条,年产值可达300-500万元。所租赁的土地每亩支付给村民年租金1100斤稻谷,同时年支付给温泉资源使用补偿费1万元。 五、多方筹集资金,发展民生事业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蕉溪村已累计利用各级政府的扶持资金127万元,自筹61万元,用于发展新村建设。至2014年底,已基本完成旧村改造任务,安置142户,700多位村民入住新居。近几年,镇、村两级又集中投资了100多万元,实施了龙坑路段2.8公里路面硬化、拓宽车头至溪洲路面2.2公里、建设坂头河堤0.8公里;投入5万多元,建设垃圾定点投放点20多处,使村里的交通和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近年来,村里每年还拿出近20万元资金,用于补贴新农合每人50元,补助60岁以上老人每人60元,80岁以上老人每人240元;村里的新农保、新农合已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投入1.8万元,补助低保户8名,残疾人20名。使村民的民生保障得到不断增强,低保户和残疾人的生活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