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5年

宁德市老区基点建制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日期:2015/12/16        来源:宁德市老促会        点击数:

宁德市老区基点建制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老区基点村在革命战争年代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这些地区有的还比较贫困,与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尚有一些距离。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底、11月初在福建省调研期间指出,“要通过领导联系、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加快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办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实事,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

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老区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工作,加快老区脱贫致富进程,确保老区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会于89月份组织各县(市、区)老促会对全市161个老区基点建制村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全市共组织   10个调研组,全面走访161个老区基点村,通过发放调查表,召开座谈会,走访老区干部群众,征询相关部门,收集第一手数据,第一手资料等方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形成了数据详实,内容丰富的调研报告。

具体情况如下:

一、老区基点村发展现状:

1、老区基点村的基本情况:

全市161个老区基点建制村辖811个自然村,共41565166273人,耕地面积139331亩,山林面积1297244亩。其中美丽村有16个,特色乡村22个,示范村1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36个,财政转移支付乡村29个,特困村49个;有烈士1398人,“五老”人员611人,“五老”遗孀405人,五保户1272人;75个村有村财,占46.5%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6038元,人均收入万元以上的34个,占21.1%500010000元的78个,占48.5%5000元以下的49个,占30.4%

2、老区基点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情况。

老区基点村多处在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边远偏僻乡村,老区群众致富原因各有差异,脱贫致富需求各不相同,因此我市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到只有通过精准帮扶,精准施策,才能解决老区村、老区群众脱贫致富问题。

福鼎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全力做好老区村特别是老区基点村的扶贫攻坚工作,努力实现老区基点村群众和村集体“双增收”,力争到202022个老区基点村全面建成“生态美,百姓富”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农村,实现全市同步小康,其主要措施是实施科学精准扶贫“6+6”政策。一是实行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六到村”,即领导和单位帮扶到村;资金项目扶持到村;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到村;企业结对帮扶到村;党建扶持到村;二是实行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六到户”,即干部帮扶到户,企业带动到户,造福工程搬迁到户,信贷扶持到户,能力培养到户,社会保障到户。同时还建立了领导和单位挂点帮扶“5+6”责任制,确保各项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一是实行干部包户“五个一”责任制,即帮助制定一项脱贫计划,落实一笔2000元以上帮扶资金,落实有劳动力的家庭成员至少一人参加技术技能培训和就业,帮助发展一项以上的脱贫致富项目,帮助推销一种主要农副产品。并对贫困户因病、因灾、因残、因子女上学等协调有关部门实施特殊救助,实行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二是实行领导和单位包村“六个一”责任制,即指导制定一项发展计划,帮助筹措一笔帮扶资金,培育一个主导产业,实施一项民生工程,培育一个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一个“五个好”农村基层组织。并通过协调对接,总结经验,推动开展创业致富活动,形成比、学、赶、超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帮扶目标的实现。该市现有西宅和佳山老区基点村列入了整村推进新村建设,太姥洋、黄仁、三门和岭头老区基点村列入财政转移支付村,后洋老区基点村列入了重点扶贫村。

柘荣县2015年起从县直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派干部参加为期一年的驻村蹲点工作,帮扶老区基点村。并派出副科以上干部挂钩帮扶计生户、党员困难户和见义勇为户。一是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深入了解村情民意,经常性入户走访调研,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听取群众诉求。一年内争取走访驻点村所有农户,并建立村情民情台帐。安排一定时间参加生产劳动。二是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问题。帮助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对群众反映强烈、急盼解决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协调解决。每名驻村干部至少结对联系1户困难群众,每月至少走访1次,及时帮助解决问题。三是建好班子带好队伍。协助做好2015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村级组织领导班子。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党员工作,帮助培养一批村级组织后备干部。四是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实施农村“168”党建工作机制,推行“六要”群众工作法,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进村级组织运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五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美丽乡村,从本村实际出发,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效途径,让村集体经济有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收入。六是推动精准扶贫措施落实。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工作意见》要求,深入了解掌握贫困户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认真落实“六到户”措施,帮助贫困户清理发展思路,落实脱贫计划,按照时间要求,确保稳定脱贫。七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做好信访约访,积极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福安市给该市61个老区基点建制村每村下达中央财政支持项目资金8万元(10个市领导挂点村每村加2万元),共下达支持项目资金500万元,另外还有4个老区行政村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村3万元。该市各职能部门也出台了扶持老区基点村的政策措施。今年还专门实行了更加精准的“一对一,手拉手”挂村包户制度,副处级以上领导每人挂钩联系1个贫困村、挂钩帮扶3户贫困户;市直单位部门挂钩帮扶1个贫困村,正科级干部每个挂钩帮扶2户贫困户,副科级干部每个挂钩帮扶1户贫困户,并将工作成效纳入年度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确保扶持工作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我市各级各部门把扶贫开发纳入了宁德发展大局,作为重中之重,科学施策,精准发力,161个老区基点建制村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各项扶贫攻坚事业有条不紊,日渐深入展示,老区农村落后面貌正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部署实施,将给老区农村尤其是老区基点村带来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持久的扶贫脱贫效果。

3、老区基点建制村“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美丽乡村”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也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赋予了新内涵、新机遇。我市161个老区基点村有16个列“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实施和全力推进下,老区“美丽乡村”建设已初现成效。

寿宁县南阳镇院洋老区基点村自2014年县委书记黄国璋挂钩帮扶后就以建设老区美丽乡村为目标,先后投入230万元,一是完善了公路村道绿化、垃圾清运、村貌整治、防洪护岸建设、河滨景观带等建设;二是制订了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包括硒锌农产品项目的生产、销售、加工等;三是完成了纪念碑、纪念室等革命纪念设施建设;四是健全完善了村级基层组织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使过去贫穷落后的老区农村处处展现社会主义美丽乡村新面貌。在该村的影响带动下,含溪、甲坑两个老区基点村2015年也列入了老区美丽乡村建设行列。

周宁县七步镇苏家山老区基点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农民穷苦。2019年该村乡贤苏文达在上海经商致富后毅然回乡带领老区群众发展经济,建设老区美丽乡村:一是成立了苏氏养殖有限公司和溢氏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十合作社十农户的产业模式,当年他投入150万元办起了豪猪养殖场;2010年又投入600万元办起生猪养殖场,发动村民入股,盈利分红,亏了公司赔,家庭困难没钱的,由公司担保向信用社申请小额贷款入股,有了这样的优惠条件,大大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有50多户农民入股,股本资达到100多万元。困难户、二女户还安排到场里上班,月工资2000元以上,生猪每年出栏4000多头,豪猪现存栏400多头,农民每年都可拿到分红。同时苏文达还承包了荒山种植有机茶500多亩,采用猪——沼——茶的主体种养方式,建了两口大沼气池,猪粪入池发酵,沼渣用于茶园施肥,沼气免费供全村人使用,每户每年节省燃气600多元,2013年养殖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养殖品种从猪、鱼、羊发展到特种养殖,引进竹鼠300只,黄缘闭壳龟400只。村民人均收入从2008年的2600元增加到10300元。二是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改变村容村貌,建起村委办公楼,完成自来水工程,村道护栏建设,今年还将3.5米宽的村道拓宽至7.5米宽,为老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村下一步规划建设休闲旅游度假山庄,目前已完成了山间人工湖、游泳池和观光茶厂的建设,让自驾游的游客亲自采茶、制茶、品茶,参观特种养殖场,享受老区山村的美丽风光和体验农家原生态生活。

福鼎市有沙龙、资国、董江、三门、茗洋、西宅、筼筜、太姥洋 8个老区基点村列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其中资国、董江、沙龙、三门4个还被纳入城区“东扩南移”建设区域,新村建设全面按照市区的统一规划,实现“城中村”和“村中城”目标,交通、住宅、卫生、上学等卫生环境与城关基本一致,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已渐入正轨。

4、老区基点村经济社会事业取得长进展。

加快老区经济发展,健全老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既是老区基点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老区基点村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最终目标。我市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资金上、技术上、人力上对老区基点村发展给予支持倾斜161个老区基点建制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寿宁县老区基点村出现了“七多三方便”:新房子多,买车多,新购电器多,项目多,旅游多,收入多,大学生多;行人来往方便,孩子上学方便,农产品销售方便。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8个老区基点村有1200多户农民分别在本村和敖阳、南阳、犀溪、大安、坑底、平溪及宁德、福州、上海、广州、北京等地建了或买了新房住,占基点村总户数88.2%的农民群众配备了手机,95%的农户都有电视和各种电器设备,儿童入学率100%,大学生逐年增多,老区人才不断涌现。如全县最边远贫困的外山基点村共90360人,就有大中专生90多人,院洋村考生陈文康以666分夺得了今年寿宁县理科状元。在社会保障方面,8个村95%以上的群众都参加了农村医疗保险,40%参加社会养老保险,1280多人享受五保、低保、优抚、老村干等多项优待补贴。院洋、山坑还对五保优抚对象实行村委集中安置、统一管理,展现了老区社会道德文明的新风尚。

福安市注重以产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带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促进老区基点村小康社会进程。全市61个老区基点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665元,增加到2014年的9150元,增长150%。赛岐镇狮子头村在“十二五”期间经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巨峰葡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了村办企业规模,以工业发展反哺农业,促进村级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新村建设日新月异,201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57亿元,是该市两个省级文明村之一。甘棠镇观里村是土地革命时期安德苏区的中心,通过福安市老促会,完成投资400多万元,完成了水、电、路、校、村委楼、安德纪念园等较大项目建设,全村种植新品种茶亩300多亩,群众收入大幅度增加,群众生活水平和新农村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下白石镇英平村、晓阳镇首洋村,潭头镇下洋村等老区基点村,有50%以上的农户住上新房,村容村貌得以美化、绿化,通过“三清”,“六改 ”,环境卫生有了很大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老区基点村发展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不平衡。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的老区基点村已进入美丽乡村范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已基本形成城镇化规模,如福安市赛岐镇狮子头村,全村工农业生产总产值达1.5万元,村财收入2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万元,列入省级文明村行列。而有的老区基点村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缺乏造血功能,无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如柘荣县上泥村,全村70309人,没有一座新房子, 全是老旧木头房,没有形成支柱产业,村民只是看到茶叶攒钱就种植茶叶,太子参攒钱就种植太子参,发展步伐一直慢半拍,2014年该村还是无村财收入,人均收入仅3360元。同时该村还是一个地质灾害点,唯一的避灾点村委楼,现在已成为危楼,多处出现裂痕,也无法避灾。

2、多为空壳村。这次调查的161个老区基点自然村仅村有村财收入,大部分村缺乏集体经济收入。由于一些村举债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旧债重新债的问题,给老区基点村发展带来各种不良影响。如寿宁县8个老区基点行政村就累计欠债221万元(其中修建公路欠债152万元)。

3、劳动力缺失。由于老区基点村多地处边远偏僻的山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老区群众收入不高,因此年轻人多弃农进城,打工经商,一方面依托“打工经济”,舍本逐末,难以持久,另一方面老区农村原有丰富的山地优势和自然资源也得不到开发利用,这些都对老区基点村建设小康社会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据寿宁县统计,全县老区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主要为青壮年)外出务工或经商,三分之一的人口(主要是中年人)在县城和乡镇所在地陪儿孙读书,留在村里的务工人员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一些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无人照顾的现象。

4、 支持力度不够。老区基点村是革命战争年代做出巨大贡献,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又较为缓慢的特殊对象,中央、省、市、县均有出台优先扶持政策,我省颁布施行《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把老区建设发展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制定了“老区优先,适当倾斜”既有方针,出台了系列发展规划。但是有的老区基点村得不到既定政策的优先扶持,发展滞后现象很难改善。

四、几点建议。

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准脱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要求,更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因此老区社会小康建设至关重要,而老区基点村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更是刻不容缓。通过这次的调整摸底,我们认为老区基点村发展与全市平均水平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各级党委,政府下重力扶持,确保老区基点村各项发展建设不掉队。

1、要加大宣传力度。要积极宣传老区基点村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地位,努力扩大老区影响,继续弘扬老区精神,使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老区社会尤其是老区基点村的全面小康建设中。要积极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思想,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的开拓精神,“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和“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以及“不耻落后,意气奋飞,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全力推进老区基点村脱贫减贫工作。

2、要将老区脱贫减贫工作列入十三五规划。

“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调研期间提出的,因此老区脱贫减贫工作尤其是老区基点村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是直接关系到老区苏区不掉队的重要因素,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老区脱贫减贫工作列入十三五规划,科学施策,精准发力,从根本上改善老区落后面貌,切实提高老区群众生活水平,真正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

3、要加大老区基点村的投入力度。老区基点村底子薄,基础弱,发力慢,要追赶全市平均水平乃至发达地区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政策上、资金上、人力上、科技上对老区基点村想方设法加大投入,要进一步完善老区基点村挂钩帮扶机制,将老区基点村列入扶贫开发和挂钩驻点村中进行重点帮扶,要把老区基点村优先列入美丽乡村工程,造福工程,农村路网,饮水安全等项目实施范围。

4、要大力培育老区基点村集体经济。老区基点村村级集体经济大多数都为零,这给老区基点村发展建设带来许多问题。因此村级组织尤其要注重增强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盘洛村集体资源资产,培育村集体经济的增长点,为老区基点村小康建设发挥保障作用。

 

                           宁德市老促会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