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区多措并举助力农渔民转产就业保民生
日期:2015/11/16  来源:厦门市翔安区老促会  点击数:
翔安区多措并举助力农渔民转产就业保民生
厦门市翔安区老区建设促进会 李增为 曾志勇
厦门市翔安区在建设“美丽厦门·典范翔安”的进程中,把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转产就业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全力做好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
2003年10月建区以来,翔安区共征地11.4万亩,海域退养13.3万亩,涉及90个村(居),6.8万户,21.3万人,约占全区总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二。这些沉甸甸的数字,给翔安区的民生保障工作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因此,2013年9月,翔安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民生保障15条”政策,在厦门市率先开展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转产就业试点工作,2014年11月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转产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实施意见》,具体实施了19条新政策,并把地处沿海的33个村改居社区纳入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转产就业的试点,同时推出“六个一”促进措施,进一步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着力保障农渔民的生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六个一”具体措施是:
一、努力实现一个目标。在开展试点工作中,以转产就业为重点,将政策、资金更多地向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转产就业倾斜,确保每年实现转产就业超过7000人,三年内基本实现平均每户有1人,力争2人充分就业;以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为主,将60周岁以上的农渔民全部纳入社保范畴。同时以发展股份经济为方向,力争每个失地失海村(居)都有规划预留发展用地,策划生成项目,增加农渔民的财产性收入。
二、专门设立一个机构。区委、区政府重新调整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领导小组,区委书记任组长,下设5个工作组,确保试点工作有领导抓,有专人管,促使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三、建立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工作领导小组从实际出发,形成科学决策、目标明确、政策创新、先行先试、经费保障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把转产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四、完善一套优惠政策。在2013年出台的“民生15条”政策的基础上,2014年又出台了19条优惠政策,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就业、社会保险、职业教育、项目推进、人居环境等优惠措施。
五、大力培育一批典型。要拉动农渔民转产就业,必须要抓好试点工作,推广典型。区政府根据大嶝街道农渔民失海失地情况的典型性,首选大嶝街道作为全区转产就业试点,通过扶持传统手工业,协调驻大嶝的市级国企助力转产就业,发展旅游业、组织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强力推进转产就业试点工作,收到显著的效果。同时也把培育大嶝街道的双沪社区、马巷镇琼头社区、新店镇欧厝社区作为试点工作的推广点,树立试点典型,便于推广和复制。
六、着力打造一批基地。由政府主导,财政支付,在大嶝、新店、马巷创建农渔民转产就业基地。集转产展示、信息发布、招工就业、技能培训为一体,受到广大农渔民和小微企业的欢迎。转产就业基地成为失地失海农渔民的“家”。
翔安区开展助力农渔民转产就业试点工作两年多来,共发放小额贴息贷款8878万元,开办创业培训73期,结业3825人,涌现80名创业达人。同时培育翔安南街、厦大学生街、新店新兴街等典型创业街。共有商家1263户、带动就业2308人。全区已实现农渔民转移就业16523人,巩固率达90%以上。
在改革创新的大好形势下,年轻的翔安区正紧抓“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难得机遇,以“收入倍增行动”、“生态优美行动”为抓手,着力创机制,建试点,惠民生,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让温馨和谐的民生保障协奏曲奏响全区各个角落。
翔安区委区政府的惠民政策,给被征地和海域退养的老区村民带来了许多实惠,新店镇老区村的群众感慨地说:“我们虽然被征了地,退了养,但有政府为我们撑腰,有可靠的社会养老保障,有转产就业的新路子,我们不怕生活没有出路,党的惠民政策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