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5年

关于“不让一个老区村掉队”的调研报告

日期:2015/9/17        来源:网上来稿        点击数:

关于“不让一个老区村掉队”的调研报告

泉港区老促会

根据省老促会确定的“不让一个老区村掉队”的调研课题。我会先后深入11个老区村开展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老区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1、经济状况明显好转。我区有老区镇1个,老区行政村39个,人口12.1741万人。近年来,老区村大力发展老区经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溪西老区村通过土地整理,实施土地流转,建立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古县老区村的1800多亩农田进行集中土地流转,引进大象现代农业项目进行综合开发,年产值超过1500多万元。土地租金每亩每年1800元,现全村有200多中老人在基地上班就业。每月可获得最少1500元的工资。创办了“黑山羊养殖业”、“跃文峰业”、“宝英温馨再就业”、“国富猪业”等4个专业合作社。可增加农户收入15万元,村财收入6万元。还引进农业、针织、养殖等项目企业,解决300多名“4050”大龄群众就业,土地租金每年230多万元,带动农民年增收入近600万元,村财从两年前的“零收入”增加到目前的20多万元。上西老区村创办了泉港区鑫农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全村种植海带面积4800多亩,村民创收4500多万元,农民年均纯收入21000元。同时,发展老区村民营企业恒昂工贸公司,解决老区村劳力出路200多人,增加农民收入。2014年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0459元。

2、基础设施大为改善。2010年自然村道路硬化的基础上,黄田老区村投资750万元,铺设朝阳公路6.3公里延伸水泥路,完成洛江、惠安、仙游交界的县际公路的建设。小坝老区村投入1550万元,完成小坝公路长9.6公里,宽7米水泥路拓宽改造工程,打通了山区经济发展大动脉。目前,全区老区村通客车38个村,通车率97%

3、社会事业较大发展。老区村安全饮水人口10.925万人吃上“放心水”。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村主干道亮化,路灯照明100%,村办公楼97%39个老区村开展“家园清洁”活动,绿化美化居住环境。有5个老区村建设文化广场、休闲公园,丰富老区村人民文化生活。土坑老区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小坝老区村被国家定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樟脚老区村被授予“泉州美丽乡村”称号。

4、扶贫助困见成效。“十二.五”期间,市确定市级重点帮扶的老区村5个,通过资金捆绑,项目带动和下派干部驻村任职等帮扶措施,解决老区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问题,5年来共投入帮扶资金1060.68万元,完成开发项目78个。带动了不适应村、经济欠发达村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达到“一加强两增加”效果。即加强了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村均村财收入9.6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9052元,分别比上年度增加11.4%。同时,5个老区村投入44万元,对特困户和困难户进行扶持,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经过努力有58244人,占92%的特困户脱贫。

二、存在问题

当前,老区村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表现在:一是村级经济薄弱。缺乏村办企业,因土地资源、山林、场所都已划分到户,集体失去收入,有的村年收入 仅0.6万元,有1个村长期无址办公议事。二是经济结构单一。农业在经济成份中占大头,产业化经营项目少,科技水平低。三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虽然以前实现“五通”,但多数小公路3.5米宽,影响客车通行,秀溪小学校车停运。还有农田小水利建设脆弱。四是缺乏经济领头人才和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大部分村民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滞后,自我发展能力弱。五是缺少青壮年劳力,许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剩下老、弱、病、残在家,有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六是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偏低。2014年全区老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少3789元,低26%

三、建议

“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的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如何实现老区的脱贫致富,“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村掉队”。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落实政策,促进老区村加快发展

要继续贯彻落实“老区优先,适当倾斜”方针,以及省、市、区“关于进一步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形成政府、部门、社会共同投入的格局,促进老区村快速发展,增强政策效应。

2、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发展条件

交通要重点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并逐步升级改造通县(区)、通乡(镇)、通村水泥公路。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村村通客车。福厦高铁项目应设立泉港车站,对接合福高铁,融入全国铁网。

3、适当倾斜,扶持老区村经济发展

支持老区村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化农业和特色产业。坚持绿色发展、特色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老区村组建种养,加工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财和农民收入。优先安排老区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水利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适当向老区村倾斜;加大对老区村科技帮扶力度,科技培训经费适当向老区村倾斜,提高老区群众依靠科技致富能力,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优先安排老区村的项目开发建设。市、区每年确定的重点帮扶老区村要占70%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村在同等条件,优先安排老区村。实现老区旅游富民工程,努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4、加大投入,努力提高老区村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优先解决老区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对自然条件差,水源分散,投资量大的村,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提升水管道提级改造,确保“十三.五”期间全面解决老区村群众喝上“放心水”。二是优先安排老区村家园清洁行动项目。结合石头房危房改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十三.五”期间实现老区农民住有所居,住得安全,不落下一户一人。改造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美丽乡村”。

5、深化精准扶贫,确保如期脱贫

要广开投资渠道,以多元化提速扶贫开发,为老区村发展提供资金、项目、人才和技术支撑。适当提高省、市级重点帮扶贫困村捆绑资金额。开展区直机关单位“一帮一”挂钩扶持老区贫困村和“企业进村,老板入户,结对帮扶,贫富互助”活动,加强对经济实力靠后的薄弱村的结对帮助力量。要建档立卡,逐步实现对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扶贫对象,因户因人量身定制脱贫良策,认真制定帮扶计划,实行“菜单式”精准扶持,提质增效。

6、建好支部和村委会班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要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的人选入“村两委”班子。注重选拔一批有事业心、责任心、公平心的优秀人才选入村干部队伍,注重培养大学生村官。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和技术人才到薄弱村工作,团结带领老区人民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