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后村:海峡西岸正春风老区建设展新颜
日期:2011/1/1  来源:本站  点击数:
翔安后村:海峡西岸正春风老区建设展新颜
在祖国的东海之滨,鹭岛之东,有一个革命老区基点村——后村。昔日,这片红土地曾燃烧着革命的火把,照亮了新中国解放的道路。如今,这方热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村的经济、丈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农村文化优秀基地”、“厦门市十大最美乡村”、“厦门市民俗文化示范村”、“厦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翔安区文明生态村”等。
先辈热血洒红土建功立业树丰碑
解放前,后村曾是我地下党活动的据点之一。早在大革命时期,地下党发动了著名的“后村抢布”武装斗争,抢了地主的布匹分放给穷苦农民。彭德清将军早年也曾在后村组织地下活动,发展一大批地下党员、苹命群众。解放战争时期,许多革命群众参加闽南游击队,奔赴战场,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革命先辈为后村的发展历史写下了光荣的一页,树立了不朽的丰碑,成为激励后村人民奋勇向前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海西建设势如虹老区面貌换新颜
解放后,后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把一个贫穷落后小渔村建设成为繁荣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后村,地处厦门市翔安新区,与金门岛一水之隔。2003年10月,随着海西建设的发展,翔安新区诞生。翔安这片沉睡千年的土地迎来了大开发大建设的黄金时机。“金戈铁马,狂飙突进”,翔安这片热土到处机器轰鸣,气势如虹。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翔安海底隧道、厦门第二机场、刘五店港口、火炬工业区、巷北工业区、翔安大学城、翔安新城……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列列机车风驰电掣,一艘艘巨轮起锚远航,一架架银鹰展翅飞翔。翔安正在描绘“一座新城、五大基地”的宏伟蓝图。后村,也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潮。
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后村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构建和谐社区,过上小康生活,基本实现了“六个化”。一是道路硬质化。全村修建水泥道路10多公里,实现各个自然村通水泥路,村里主干道铺上水泥,彻底改变了过去晴天去“英国”(闽南话),尘土飞扬,飞沙走石,雨天去“印泥”(闽南话),道路泥泞,车马难行的状况。全村主干道安装了路灯,晚上灯火通明,方便村民晚间出行。二是家电电气化,家家安装电话、有线电视,大部分的家庭用上电冰箱、电磁炉、电热水器、空调等。三是用水自来化,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改变了过去“后村土粘,水咸,水桶绳十八丈”的现状。四是住宅“洋楼”化,许多村民盖起三层的“洋房”“别墅”,住上宽敞舒适的新居。五是交通现代化,许多村民购买了摩托车、小汽车。六是环境园林化。村民们自筹资金,自己动手,建起了一座“闽南渔村文化体育公园”,亭台楼阁,绿草如茵,绿树成林,灯光球场,健身路径……老人们在公园里吹拉弹唱、自娱自乐;孩子们在篮球场上角逐奔跑,在草地上嬉戏玩耍……“北枕鸿山闻丝竹和鸣,南襟鳌海观鸥鹭共舞”,好一幅闽南渔村亮丽的风景画。人民的生活水平,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在后村海边,几代后村人用肩挑子扛围海造盐田。如今,几千亩的盐田已被国家征用,回填平整。这里将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滨海新城。后村也将成为这座新城的一角。后村人民将告别“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成为现代都市的新居民。
福地洞庭钟灵秀海滨邹鲁育人龙
后村,别名“洞庭”,因古代后村前边的海湾如同“洞庭胜景”而得名。后村素有“海滨邹鲁之地,声名文物之邦”美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地灵人杰,人才辈出。近年来,趁着海西建设的东风,后村人民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推动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先进文化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发展
后村有着深厚的闽南民俗文化底蕴。历史上,后村曾有6个南音馆,被称为“曲窝子”,还有各种各样的戏班,有布袋戏团、歌仔戏团、高甲戏团等,许多民间艺人常年在闽南、台湾、金门一带巡回演出。“文化大革命”时期,后村组织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处进行演出,为广大群众送去精神食粮。
2002年春节,在几位教师的倡议下,村民们自发捐款捐物,将原来村里的一间200多平方米的旧仓库,改造成一个乡村文化园,即“后村文化园”。丈化园全天向村民开放,全村青少年课外时间,村民劳动之余,到文化园看书、读报、下棋、打球、弹民乐、唱南曲。一些老艺人在文化园教小孩子唱南曲、学民乐,一些教师在丈化园教孩子补习功课、画画、唱歌、跳舞。文化园还经常利用春节、五一节、国庆节举行联欢活动,邀请周边村庄的村民开展体育竞赛(如篮球比赛、拔河比赛、推手力比赛等)、举行文艺晚会、南音会唱、攻炮城、猜灯谜、丈艺游园活动等。在“后村文化园”的带动影响下,后村先后成立了“后村青年学生之家”、“后村连心榕文化园”、“后村南音馆”、“后村群艺民俗文化研究会”等。
目前,后村村民自发组织了许多文艺小团队。老人们组织“夕阳红”文艺团队,有老人腰鼓、老人健身操、女子拍胸舞、车鼓弄、战鼓唱、南音、“革命样板戏”等。年轻的妇女们组织女子腰鼓队、歌仔戏、高甲戏剧团。青少年组织卡拉0K、答嘴鼓、相声、武术表演。每年的春节、元宵、农历四月十六日“后村王船灯稿民俗节”,各种文艺节目登台表演,为广大村民送上一份文化大餐。后村腰鼓队、文艺小团队多次参加市、区文体演出,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后村文化园还多组织参加市、区竞赛,荣获一、二、三等奖和突出贡献奖。
先进的文化推动了农村精神丈明建设。自从后村成立文化园以来,村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打架斗殴、自私自利的人少了,热心公益、助人为乐的人多了;参与赌博的人少了,读书看报、参与丈化体育活动的人多了;漠视教育的人少了,重视子女读书的人多了。
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后村在提高村民文化素质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农村卫生工作。早在生产大队时,后村就建起一座规模较大的卫生所。卫生所郭清江、郭锦锻等乡村医生刻苦钻研业务,以高超的医术和热情的服务赢得广大群众的好评,得到上级的表扬奖励。郭锦锻医生被评全国模范乡村医生、厦门市劳模,郭清江医生被评为全国先进卫生工作者、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后村卫生所也多次被评为省、市、区先进单位。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特地到后村卫生所进行参观考查,赠送医疗器械。几年前,后村社区两委、老人协会积极发动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95%以上,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厦门日报》专题进行报道,称赞后村是“厦门市合作医疗第一村”。目前,全村村民100%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为了解决农村饮水卫生问题,村委会投入资金,建造自来水厂,安装自来水管,让广大村民喝上卫生安全的自来水,减少了传染病的发生,特别是恶性肿瘤发生率大大减少,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村里修建卫生公厕,改造又脏又臭的粪坑。村民也自建三化厕所,埋设暗水沟。改变了以前污水横溢,杂草丛生的面貌。村里还建设了清洁楼、垃圾池,建立了一支卫生保洁队伍,每天打扫公共环境卫生,清运生活垃圾。
后村还成立了厦门市第一家村级红十字会。2006年,由村民
重视教育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
后村,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古代曾出过郭可大、郭骏声等许多进士、文魁、武魁、中宪大夫、举人、贞女。现代也曾培养了郭水源等一批教授、专家、学者,以及一批博士、硕士;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能手。
后村历来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在1996年,后村两委、老人协会,发动全村群众、华侨、外出乡贤捐资兴学,兴建后村小学教学楼。村里每年还拨出专款奖励优秀教师、学生,为学校添置教学设备。2006年,后村乡贤郭金聪捐款10万元,设立专项教育基金,每年奖励后村小学优秀教师。后村小学广大教师不负后村人民的厚望,勤奋工作,为后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他们的成长打下了良好基础,铸就了今天后村教育的辉煌。后村小学也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组织、省农村示范学校、厦门市文明学校。
近年来,后村党总支、社区委员会、老人协会更加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2003年,后村成立了“后村教育基金会”,爱国华侨、外出乡贤、村民、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兴学。“众人拾柴火焰高”。几年来,教育基金会共收到村委会、老人协会以及各界爱心人士捐款捐物50多万元,奖励优秀教师、优秀学生、资助家庭困难学生25万多元。后村每年都要隆重举行教育基金会颁奖晚会,全村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学生、家长上台领奖,全场掌声雷动,热情高涨,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家长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激发了广大学子更加勤奋好学。后村形成了“家家重教育,人人比进步”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尊师重教结硕果。2002年至2009年,后村共培养了近400名大学生,其中2人考上清华大学、1人考上香港中文大学,14人考上硕士研究生、4人考上博士研究生。后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状元村”、“才子村”。
后村的教育传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厦门日报》、《福建日报》、《厦门电视台》、《福建教育电视台》、《湖南卫视》、《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对“后村教育模式”进行宣传报道,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翔安区教文体局大力推广“后村教育模式”,许多村、社区都到后村取经。目前,全区60%以上的村、社区设立了教育基金会,开展奖学助学活动,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海峡西岸正春风,老区建设势如虹”。借着“海西建设”的强劲东风,后村这片红土地必将迸发出勃勃的生机,成为海峡西岸一颗璀璨的明珠!
厦门市翔安区老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