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4年

宁德市161个老区基点建制村“五通”工程回头看调研情况

日期:2015/2/6        来源:宁德市老促会        点击数:

宁德市161个老区基点建制村

“五通”工程回头看调研情况

 

上世纪末,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161个老区基点建制村的“五通”工程建设,截到199910,161个老区基点建制村基本实现“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视、通电话,完成了“五通”工程初级阶段的建设。本世纪初以来,省、市、县又加大了对老区村“五通”工程的投入,对“五通”工程进行了完善、延伸和升级,全面促进了老区经济社会发展。1999114日习近平总书记(时任福建省省长)在全市161个老区基点村完成‘五通’工程之后专程深入霍童镇坑头老区基点村调研时叮嘱陪同的领导:“一定要加大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力度,还要继续落实责任,基本实现“五通”工程,不等于不要扶贫,还要继续做好配套设施工程,帮助坑头村老区群众解决生产出路问题;当前全省上下在开展“美丽乡村”、“老区美丽乡村”建设,对老区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完善、提高老区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以更好地开展“老区美丽乡村”建设,我会组织各县(市、区)老促会于8-9月份对全市161个老区基点建制村“五通”情况进行回头看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老区基点建制村“五通”现状及成果。

(一)161个老区基点建制村“五通”现状。

通路工程:基本从原先的土坯路升级到水泥路,并延伸到部分自然村,路况保护较好;

通电工程:全部实现通电,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和电脑远程自动计费;

通水工程:基本从原先的安全卫生饮用水工程升级为自来水工程,自来水管道也从原先的镀锌管改造为pv管,pv管不生锈、不易堵塞,使老区群众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同时自来水工程也基本延伸到大部分的自然村。

通电话工程:在通程控电话的基础上,移动部门在高山地带建立了多个基站,实现了手机信号全覆盖,老区群众手机用户已达90%-100%。有的村安装了互联网络,进一步缩短了老区基点村与城市乃至全世界的距离。

通电视工程:上世纪末,老区基点村群众是通过差转台接收广播电视节目,本世纪初广电部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后,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建制村和多数自然村接收到县网节目,少数自然村通过建立“小耳朵”天线接收节目,老区基点村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全覆盖,老区群众可收听三套广播节目,收看50套以上电视节目,极大丰富了老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老区基点建制村“五通”建设成效显著。

老区“五通”建设极大促进了老区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增加了老区群众的收入,给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质的改变。

1、老区区位优势得到发挥。大部分老区基点村都地处偏远山区,由于路不通,信息不灵,当地特色资源得不到开发,先进生产技术、政策资源不能及时进入老区村,使老区基点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在实施了“五通”工程之后,交通便利了,网络讯息通畅了,老区农民可及时了解生产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使老区区位优势得到很大发挥,特色产业形成了较好规模。如福鼎市革命策源地筼筜村在实现“五通”后充分发挥浅海资源,扩大发展紫菜养殖,由于信息灵通,交通便捷给紫菜生产、加工和流通增添了活力,全村仅紫菜净收入就达到人均12800元,从贫穷落后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市富裕村之一。如周宁县七步镇苏家山村利用该村广阔的山场创办“福建省苏氏种养公司”,发展立体农业,种菜、养猪、羊、豪猪等,并以此带动旅游业,使该村成为广受欢迎的自驾游景点村。

2、老区经济产业形成集群。寿宁县8个老区基点建制村累计新发展高产优质新品种茶园4800多亩,重点分布在甲坑、含溪、山坑、院洋四个村,仅茶叶一项户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同时新发展桃李梨奈等优质果树3200亩;木瓜、伏苓、白术等中药材2600亩;毛竹、杉木、松木等林业65000亩,蔬菜2700亩,饲养鸡鸭、黄羊等4万多只,创办茶叶、林木、工艺、石板材等个体联合体加工企业80多家,年创产值超亿元,还引导2000多名青壮年外出务工,年创收3000多万元。霞浦县盐田乡南塘村则形成农业种植业和海上滩涂养殖业并举,大力发展老区村经济,使老区群众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均收入从20052500元增加到2013年的近万元。福鼎市有13个基点村分别成立或兴办茶叶、紫菜、黄桅子、四季柚、槟榔芋等产业集群专业合作社和加工业26家,发展规模产业面积13000多亩,有效带动辐射周边老区村经济发展,2013年底有12个村年人均收入超过福鼎市平均线。

3、老区美丽乡村建设初现成效。如福安市溪潭镇岭头老区村村容村貌整洁大方,村委楼功能齐全,还建设了领先全市的农村老年公寓。多种经济全面发展,还利用广阔山场养殖本地山羊,建设了存栏数可达3000多头的现代化羊舍,大大促进了该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为了该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福鼎市资国 、董江、沙垅、三门等四个村全面纳入了该市“东扩南移”的建设规划,起动了“城中村”建设,筼筜、茗洋、西宅三村被列入市、乡“美丽乡村”的重点。

4、老区旅游产业逐步完善。如屏南县“白水洋”、“鸳鸯溪”等国家5A级景区在“五通”基础设施以及景区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后,全国各地游客络绎不绝,使旅游产业成为该县支柱产业,每年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年收入达8450万元。老区农村也借助“五通”工程的便利以及农村人文景观、红色景观、绿色景观,打造农家乐旅游,如寿宁县老区基点村在实现“五通”的基础上,大部分村委会所在地基本做到了“五化”:山上绿化、环境美化、村道厅堂水泥化、家家户户电气化、内外上下沟通信息化。含溪村还创建了碑、亭、室为一体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省内外广大青少年和旅游爱好者纷纷前去参观旅游。

5、老区社会进步,群众生活改善。随着“五通”建设的不断健全和完善,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不断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调查发现老区基点村实现“五通”后,尤其是公路硬化后,老区山村出现了“七多三方便”:新房子多,买车多,新购电器多,项目多,旅游者多,收入多,大学生多;行人来往方便,孩子上学方便,农产品销售方便,老区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85%的农民群众配备了手机,95%的农户都有电视和各种电器设备;儿童入学率100%,大学生逐年增多,老区人才不断涌现; 95%以上的群众参加了农村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等体系也进一步健全完善。

二、老区基点建制村“五通”建设存在问题。

1、公路等级差,安保养护配套跟不上。老区基点村的道路建设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一是普遍存在宽度不够,大部分是以早期的硬化标准3.5宽建设的,车辆交会难度较大;二是路面质量标准不如后期严格,有些路出现了裂缝,有的由于地质因素还出现下陷;三是普遍存在临水悬崖、高边坡、高陡坡、连续下坡等各种安全隐患;四是缺乏安保、养护管理机制,没有配套人员、设施、经费等,使老区基点村道路维护、保养处于空缺状态。

2、饮水工程不规范,管网改造资金缺乏。老区基点建制村的饮水工程建设当时多是靠群众自筹,国家部分补助原则,低层次解决的。普遍存在蓄水池无消毒,早期安装的镀锌管未改造成PV自来水管等问题,因此有的村经济条件较好经过多方争取进行了改造,而有的村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紧张,无法完成管网改造,形成了供水不安全的局面。

3、电力供需存在矛盾。随着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区农村用电量大大增加,由于早期线路、变压器等原因,供电量无法满足农村需求,许多老区村都存在电力不足的问题。

4、移动手机基站建设不足。现在老区农村固定电话用户逐年减少,越来越多人使用手机,但一些偏远地方信号还是较弱。

5、广播电视网络覆盖不够全面。有的村存在收听不到广播电台和收看不到有线电视的情况。

6、有的村存在债务遗留问题。各老区基点村在完成“五通”工程后,尤其是通路硬化工程后都遗留了许多债务,给乡村干部带来很大的压力。

三、几点建议

1、要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老区基点建制村“五通”工程。

老区“五通”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建议各级各部门加大投入,对老区基点建制村“五通”工程进行升级、改造、完善,进一步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2、要加强管理,形成有效管护机制。“五通”建设来之不易,给老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建议有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管护机制,配备人员、设施、经费,对老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维护养护,自来水管道修护、电力网络管护、电视线路管护、通讯讯号维护等建立完整的机制,确保老区农村“五通”工程发挥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3、要倾斜扶持,争取将161个老区基点建制村逐步列入省、市、县扶贫重点村或“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对这些在革命战争年代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区苏区村发展建设注入强劲发展动力,跟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和步伐。

4、要积极创新,实现老区农村“五通”工程效益更大化。要充分调动老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拓展老区“五通”工程项目效益,大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项目,打造升级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得益彰的和谐社会;实现老区农村“五通”工程效益最大化。

 

宁德市老促会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