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09年

诏安县西潭老区乡发展高优农业的调查

日期:2011/1/1        来源:本站        点击数:

诏安县西潭老区乡发展高优农业的调查

  诏安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闽南原中央苏区诏安县西潭老区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4050元,比前10年的3020元,年递增15%。如今的西潭,生产发展、群众生活日益改善,是一个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生态优良、社会和谐的现代乡村。

 

“转变”势在必行

 

一、农业比较效益低,迫使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近年来,农产品的价格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据调查,单纯依靠种田的农户,20%赚钱,30%保本,50%亏本。逼迫一些农民离开自己耕种的土地去寻找新的出路,这就出现了农民自主调剂土地经营权的土地流转。该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发展高优蔬菜产业,打破“户户都种田,家家小而全”的经营格局,促使土地按效益法则向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调整。到2008年,全乡发展马铃薯、大葱、香菜、芥菜、白花菜、西瓜、辣椒等高优蔬菜9600亩。其中种芥菜7000亩,产值1200万元;辣椒1500亩,产值2250万元,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二、劳力结构变化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西潭大批青壮年纷纷走出山门,寻求发展新天地。全乡走出山门进城从业劳力近万人,占总劳力的40%。一大批农民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竞相在城镇建房、买房。据不完全统计,全乡有200多户到广东、厦门等地买房、落户,实现由“农民”向“市民”转变。

三、大规模的土地整治带动着生产方式的转变。2007年,乡政府向省有关部门争取资金750万元,对3780亩田地进行土地整治、平整,把小丘零散田地变成路宽大、沟成渠、田成方。2009年,乡政府又向上争取730万元,计划在“芦尾洋”3000多亩的土地进行整治。土地的整治,为集约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资源的优化重组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大范围流动,其中一部分流向农业开发,一大批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企业、私营业主、技术人员纷纷到农村租田赁地,兴办农业企业或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现在,全乡有近7000亩土地实现了合理流转、整合使用。在利益机制驱动下,农民土地经营权不断易主,一部分农民变成了农业企业和集团公司职工。

 

“转变”主要形式

一是“公司+基地+农户”。该乡于2003年引进超大农业集团,同美营、沈寨等村村民签订土地承租协议,开发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集团租赁用地面积达5500亩,每年土地的流转租金为一亩600斤稻谷(按当年国家价格折付现金)。当地农民除了可以定期向“超大”收取租金外,一些人还被雇为农业工人,领取工资。这样,既满足了企业规模生产对土地和人工的需求,又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二是以村带户,分产联销。主要体现在芥菜、蘑菇的种植栽培上。种植芥菜以新春洋、林洋为主,产品主要销往潮汕地区。去年全乡芥菜种植比往年增加,达7000亩,亩产值1680元,栽培蘑菇在各村较为普遍,产品主要销往潮汕地区及本市的龙海。去年蘑菇栽培因菌苗出问题,要比往年减少,仅10万平方米,每平方米产量约15斤,总收入300万元。

三是大户牵头,带动种植。这是属于村民依托蔬菜种植、加工、经销专业户来进行生产的模式。去年,美营村党支部书记钟太生以“反租倒包”的形式向“超大”集团倒包640亩种青椒200亩,还种甜玉米、杂优谷、西葫芦、西瓜等,收入十分可观。“太生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6户农民参股入份,投入210万元,经营包括周边农户转让的土地1000亩。

四是走出去,跨省跨县种蔬菜。新春村农民种芥菜的经验丰富,纷纷到广东承包大田种芥菜,去年达800多亩。该村村主任说“按亩产4000公斤,每公斤12元计算,每亩芥菜纯收入可达2000多元”。

五是引进来,抓加工,办农业企业。聘请技术员,利用本地资源搞加工,如新春村许海坤办芥菜加工厂,投资50万元,腌制菇加工、营销,一年销量30多万斤。

 

问题与建议

西潭乡党委、政府重视“转变”,加强领导,积极引导,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信息不灵,价格受制于市场导致生产起起落落;农户缺乏科学种植知识;乡里自有的加工销售能力较低,适应不了产业化生产的需要;菜农喷灌用电尚未纳入农业灌溉用电范畴;化肥、农药价格上涨,加大了种植成本等。因此:

第一、要加大给老区重点扶持。要看到总体上老区在阔步前进,但差距仍然存在。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老区优先,适当倾斜”的原则和“八个优先”的举措,长期规划和短期安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扶持老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共同投入的格局,促进老区自身的良性发展。

第二、要关注部分农民“失地”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使农村土地“活”起来了。但是有些农民进城后就业困难,有可能还要回来耕种自家承包经营权的土地,以解决生活出路。对此,必须妥善解决,以确保城乡社会的稳定。

第三、要稳步推进“转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土地流转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还必须从政治、社会等更多角度进行分析考量,稳妥而又积极地推进,而不能一味“贪多”、“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