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老促会会长张振福一行到大田考察
发展林下经济 助推农民增收
日期:2014/12/10  来源:三明市老促会  点击数:
发展林下经济 助推农民增收
——三明市发展林下经济的成效及体会
三明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2014年11月 3 日)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为掌握了解我市林下经济发展情况,会前,市老促会常务副会长刘水生、邹鲁生带队,组成调研组,专程到泰宁、建宁、明溪、宁化等县进行实地调研。现作如下交流:
一、成效
三明市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和全国林业改革试验区,现有林地2841.8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82.5%,森林面积2645.5万亩,森林覆盖率76.8%。近几年来,我市充分利用现有的林木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龙头企业为依托,科技服务为支撑,突出特色,强化品牌,推进林下种植业、林下养殖业、林菌采集加工业和森林旅游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生产经营,从而使林、农、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农民增收的生态农业新路子。林下经济这个"绿色宝库"风生水起,到今年上半年,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62万亩,实现产值90.2亿元。已初步形成“一县一品”发展格局。梅列、三元、永安、明溪、建宁被评为省级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县。
1、引导农民种植中药材效益良好。各县(市、区)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加快推进以草珊瑚、金线莲、黄精、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种植为主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全市已建成中药材及天然植物药种植基地42.09万亩。南方红豆杉、雷公藤、草珊瑚种植面积为全国最大。明溪县被授予中国红豆杉之乡,三元区被授予中国草珊瑚之乡,永安市获得“中国金线莲之乡”称号,目前,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每年都以3—5万亩增量快速增加。
如,明溪县以福建南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为龙头,在林下育苗套种南方红豆杉,面积达2万多亩,带动农户500多户,增加农民收入4000万元。该县胡坊镇肖家山村与县金草种业公司签约,使用800亩天然林大规模套种金线莲,并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由公司提供优质种苗和相关技术指导,农户参与金线莲种植,现已有种植户805户。今年,公司积极推广“福建尖叶2号”品种,一年可种两季,每季周期6个月,可实现年产3万公斤金线莲鲜品、年产值3000多万元,带动农户增收600万元。肖山家村女村主任今年试种植金线莲4亩,上半年已采收干品6斤,每斤5000元,销售收入3万元,下半年收入可达4万元。该县的枫溪乡从2011年开始试种中草药草珊瑚,目前全乡已有草珊瑚种植户103户,种植草珊瑚面积960亩,亩产值达3000元左右,并建有20万株育苗基地1个,计划通过五年左右时间,发展草珊瑚面积5000亩,推动林下经济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为农民致富增收培育新亮点。
又如,泰宁县以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他们在林下套种雷公藤、红豆杉、黄栀子、金银花、黄精、三叶青、七叶一支花、瓜娄、金线莲、铁皮石斛等,目前全县有中药材面积4万亩。得益于得天独厚的丹霞地貌及自然环境,泰宁野生铁皮石斛资源丰富,明清时期就是赣浙药农重要的野生铁皮石斛采集地。近年来,泰宁县围绕“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大力发展铁皮石斛产业,打造“中国铁皮石斛之乡”,探索出一条“不砍树、也能富”的林下经济发展新路子。目前,全县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引进红石山生态农业科技、八仙崖生态农业开发等5家铁皮石斛种植加工企业,建成原生态抚育种植铁皮石斛8000亩、种质资源圃50亩、组培车间5000平方米、炼苗大棚100亩,年产优质种苗300万-500万株、瓶苗30万瓶,至2020年将形成10万亩种植规模。据八仙崖生态农业开发负责人介绍,长在丹崖绝壁上的铁皮石斛,其干品制成枫斗后,目前市场上每千克售价达5万元以上,为同类地面栽种铁皮石斛价格的10倍。
再如,宁化县安乐乡黄庄村由村主干带头2012年开始在林下套种野生黄精,目前已建成黄精苗木基地5亩,发展56户农户竹林套种黄精1200余亩,亩产干品30余斤,亩产可增收600余元。并成立了黄精药材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有序发展。该县湖村镇以店上村为主在林下种植太子参210亩,亩产约300余斤,2014年产值190万元。这两个乡镇政府把黄精、太子参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加以扶持。
2、林下养殖,从分散到规模经营,养殖点星罗棋布。引导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联动,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促进林下山羊、麻鸡、野猪等养殖业发展。清流县林下养羊,以上上清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推广“公司+农户”带动林下养羊,年饲养黄羊4.76万头,年产值5715万元。
3、发展食用茵,林下采集红菇潜力大。泰宁县以县食用菌种植协会为龙头,采用“协会+农户”的形式,划定红菇生长保护地3.2万亩,投资1152万元,亩产红菇0.3公斤,年产值1.5亿多元。
4、森林旅游,“森林人家”建设方兴未艾。森林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朵奇葩近年来异军突起,发展势头方兴未艾,满足着人们走进森林,回归自然的愿望。我市加大森林公园及“森林人家”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现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25处、森林人家85家,森林旅游相关产业产值达5082万元。如,明溪县村头村依托村周边万亩竹林、珍稀花卉,首期投资l.1亿元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园,规划总面积1850亩,建设一个以休闲、养生、观光、陶冶情操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该项目现被省林业厅评为“三星级”森林人家,同时被省生态文化协会授予首届“省级生态文化村”称号。
二、体会
我市林下经济之所以发展比较快、成效比较好,我们感到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林改启动。三明是全国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三明以“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林业股份合作制矗立改革潮头。1988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明市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2003年5月福建林改启动后,三明作为全国全省试点,林改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前头。永安洪田村被誉为“中国林改‘小岗村’”。据统计,三明全市累计完成林地使用权登记发证2612万亩、发证率98.7%,林地所有权登记发证2606万亩、发证率98.5%,制作发放林权证68万本、林权证到户率99.2%,基本实现每户持有林权证。林改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让林农吃了“定心丸”,极大地调动了林农耕山育林的积极性,为林下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政策推动。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及时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措施。将林下经济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近年来,随着林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市委、市政府在出台的《关于建设农业强市的若干意见》、《千亿现代农业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中都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重要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在财政比较困难情况下,我市从2014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发展林下经济。各级林业及相关部门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指导和协调力度,指导当地农民选择、推广适应林下经济发展的模式。各县(市、区)也安排了相应资金,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今年,我市争取省财政厅、林业厅林下经济利用补助资金1040万元,占全省补助资金的21.85%。争取了一批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基地纳入省林业厅实施的“千万林农增收千元工程”中,得到了相应扶持。
(三)龙头带动。全市科学规划建设了一批集中连片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并在现有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较大、基础条件好、技术成熟、产品优良的企业或专业户中,培育了一批起示范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和大户。以龙头企业为基础,利用企业的技术、资金、营销市场资源,实施“公司+基地+农户”联合经营的模式,营造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局面。
(四)科技助动。我市引种发展的一些林下经济品种都有较强的科技含量,这正是能取得较高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我市非常重视加强与有关科研、技术推广机构的合作,大力引进应用推广林下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系统整合人才技术资源,建立综合技术服务组织。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各地自然气候、林地资源条件的不同,坚持“适宜、适用、适度,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不同的林下经济模式,进行了林下菜(菌)、林下药材、林下花卉、林下禽类新品种的引种、筛选、驯化和种(养)植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传授林下经济实用技术,培育农民技术骨干,带动千家万户发展林下经济。同时,邀请科技人才、专家、示范户深入农户进行技术培训,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利用他们的技术、成果推动林下经济发展。
三、展望
林下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近年来,在我市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也有一批较强的龙头企业,但总体上仍然由于缺乏产业带动和行业牵动,发展规模总量不大,还存在小而散,缺乏规模效应问题,且产品的品牌不多,数量有限,市场竞争力还不强。管理手段也比较落后,林下产品的生产、加工等环节多为手工操作,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不高,生产的成本相对较大,很多林下产品在种植、养殖上都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生产方式,靠自然生长,生产周期长,靠手工操作完成产品的初加工,影响了产品的产量,提高了经营成本。资金制约因素也比较大。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在做大规模、拉长产业链方面止步不前。
“田是粮仓,山是银行。”农民要致富,不能只在一亩农地上,而要在十亩山地上做文章。纵观我市林下经济发展,广大老区群众经营山地的意识越来越强;林下经济收入数倍于林木的收入,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性高,市场前景好;我市林地面积大,发展林下经济已有较好基础。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加强引导,搞好规划,加强财政金融扶持,增加科技投入,增加品种研发、技术推广、深加工的力度等,就一定能更好地促进林下经济发展,为老区群众增收开辟新的渠道,实现“百姓富,生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