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09年

寿宁县炭山村甩掉“八无”变新貌的情况调查

日期:2010/12/29        来源:本站        点击数:

寿宁县炭山村甩掉“八无”变新貌的情况调查

 

 

 

 

2009924,寿宁县老促会、县老区办领导专程前往昔日闻名全省“八无”的重点老区——炭山行政村,实地调查最近几年来发展变化的新面貌。

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各个部门的亲切关怀、重视、支持,特别是炭山村被列入省级扶贫村之后,有幸得到省委组织部派了李烈青同志挂点驻村兼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他为“班长”的坚强领导下,发扬老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同时他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不辞劳碌奔波,上省城到处联系,积极多方求援,为改变炭山落后面貌而努力筹措资金,从而使这里呈现了一派热火朝天,开山劈地,改造自然,干群齐心,轰轰烈烈地投入建村兴业的大潮流,共同为建设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当前炭山老区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炭山今日的发展变化,需要短述。早在8年前的826日,县老促会深入到该村调研后,将当时的状况汇成以“八无”贫穷落后为主题,呈报给县委、县政府并送给上级老促会。当时所谓“八无”是:农民无粮够自给、万元存款无一户、砖混楼房无一座、高中生无一名、节柴液化气灶无一个、成片森林无一处、支柱产业无一项、村民无主任(村民主任长期外出不归),村两委仅支部书记一人单干跳舞。从此,引起了各级党政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年925日,省老促会以《老区重要情况反映》——寿宁炭山村“八无”现象值得重视一文送给省委、省政府等有关领导。宁德市委领导即派市老区办、老促会两家三位领导赶赴寿宁,于1126日—28日,在县政府分管老区的副县长和县政府调研员以及本会会长、老区办主任等陪同下,共9人奔赴炭山进行复查,逐项核实。复查组返回县后,紧接着又由县政府领导牵头,召集县直机关11个部门的负责人座谈半天,讨论研究扶持对策。而后,市复查组回去,在呈报上级的复查一文中对寿宁县老促会所反映的“八无”用“基本属实”四个字下结论。

随后,寿宁县委、县政府相继采取了扶持帮助的措施。如当年春节前夕,县委主要领导率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亲临炭山给特困户、病灾户“五送”的春节慰问活动:即送大米、送慰问金、送被子、送水果、送书包。次年,又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各有关部门参加,分别两次到炭山举行现场办公:一次是为发展沼气;一次是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如解决建小学校舍时所欠的债务和筹资盖村委楼以及落实自来水管道资金等问题,使炭山得到了初步实效,开始转暖回春。

但是,真正见效明显,改变面貌突出的是在20078月李烈青同志到来了之后。

一是开山劈地,建造新村。新村位置择地理想,由村委负责“一平三通”即平地、通路、通电、通水后,无价供给建房户使用为条件,每户从中享受实惠2万元左右,新村建设现已基本成型,在安排迁入新村的67户中,已建者有55户,12户待续建。建筑按规定“三个统一”:即每户房地统一按76平方米,楼房高度统一两层半,门前道路宽度统一5米,保证光线明亮,居住舒心。

二是以建新村为推动力,带动了其它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新村环境得到美化,村容村貌特显秀色。现在新村内已基本完成130米的木质长廊一条,上盖琉璃瓦,下铺石板材,将用油漆固体保护,可让游人靠背而坐聊天。为搞好村文化体育建设,在小山上建立了亭阁两座,移趾到亭可瞭望青山远景和周围村庄。假山一座,上书“福寿康宁”四个字,中书一个大“福”字,左右对联一幅:左联“福山福水福天下”;右联“国宁家宁日月宁”。在四周地段摆设着从外地运来的各种形状、高低、大小不同的石头约百块,刻上书法家的笔字,宣传文明道德、举善行良、有益养生健康等类的格言。还建一座山庄,较为雄壮,底层用于宾客饮食生活,上层供于住宿,楼前兼配停车场,可让客人吃、住、停车方便,服务一条龙。在新村中央竖立国旗杆,以示炭山人民永不忘本,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并建设好家乡,为国为党增辉。另外,为了保持环境卫生,彻底改变脏、乱、差的旧俗生活习惯,在村旁设置了一个垃圾焚化炉,由各户送集统一处理。在体育设施方面有篮球场一个,健身场一处,器材一套。

三是“五通”全面化。7.8公里的村道由昔日的简易路,在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变成了全线路面水泥硬化,安全畅通,往县城,去周围邻村都极为方便。家家有电话,手机200多部。灯光满村亮堂堂,电视收看频道多,不出庭门能知天下事,信息再不闭塞了。沼气池已建40个,煮饭省用电,经济负担减轻。煤气灶用遍120户,洗衣机100台,农家减轻苦劳工。自来水管道3000米,直供到户,满足供用,安全卫生又方便。

四是重教育才,填补了高中和大学生“空白”村。炭山曾经有过一名大学毕业生,后不幸逝世。时至2002年时,连一名高中生也没有,埋怨炭山“无风水”。八年后的今天,九年义务教育不见失学儿童,目前读高中8名,大学已毕业4名,在校4名,近八年来,平均每年培养出一名大学生,前后对比人才辈出。

五是过去村民议事无场所,而今村委楼70平方米。二层四间,除村干办公用外,议事厅一个,布置也很美观,规章制度周全,便于村民行使监督,落实执行。同时,还有老年人活动中心,有利延年益寿,对四个“五保户”的生活也得到妥善安置。

六是发展经济生产虽较过去进步,但有待后续拓展。目前,在家村民仍继续种田,以求解决自己吃饭问题。有60户仍继续坚持生产花菇,今年做40万筒。近年来新栽毛竹500多株,户种板栗200亩,村集体种50亩,这算新项目、新发展,再加劳务输出100人左右,每年有较好收入。八年前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元,去年人均年收入已达到3200元。

在参观、学习、取经过程中,与村民们接触交流时,有感炭山老区群众思想情绪高涨,精神面貌好,感情深厚,他们一致认为,炭山有今天,能告别过去,做梦都想不到,也不敢想,真是功在国家今朝,利在人民千秋。普遍反映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和业绩,都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党的惠民政策好,更是李烈青同志领导好、班子强的结果,倍加珍惜,永远铭记在心。

 

(摘自寿宁县老促会简报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