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基层动态

黄村村快步走向“百姓富、生态美”的道路

日期:2014/10/9        来源:南平武夷山市老区扶贫办        点击数:

黄村村快步走向“百姓富、生态美”的道路

 

 

黄村村高密度养鱼大户兰乐军鱼塘基地一角

 

武夷山市黄村老区村位于九曲溪上游,距星村镇4公里,7042868人。近几年来,在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经济稳步发展,农民增产增收,村容村貌改观较大。2011年,黄村村人均收入9000余元,2012年人均收入1万余元,同比增长11.1%2013年人均收入达1.2万余元,同比增长20%,黄村村正在一步步走上“百姓美、生态富”的道路。

  带头人是最好的示范效应

 

“致富蓝图给群众说得再好,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带头人,就没有示范效应,带头人是最好的示范效应”。911日,武夷山市星村镇黄村村党总支书记黄正华谈及示范的作用深有体会。

山里的人相对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在村里搞产业,没有一个“能人”在前面带头,很难真正实现产业经济开展。2013年,针对村里茶企分散、地少利薄、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等状况,在黄正华的组织下,村里成立了茗川世府农民专业茶叶合作社,吸纳全村种植户和大部分党员、干部加入,把过去零散、小规模的茶叶种植生产经营户集中起来,形成规模化经营。在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壮大了黄村的集体经济。

 黄正华说:“论胆识我有,论经验我有,论能力我也有,能带领乡亲们致富,我打心眼里高兴。”合作社按照生态茶园的标准,统一采购生态有机肥料,并以相对低的价格卖给村里的茶农、茶企,降低成本。 2013年,合作社帮助会员向农资企业统一购买优质的化肥及农药,既有质量保证又得到5%的优惠。仅此一项,一年就为会员节约成本30万元。

 在做茶的过程中,合作社为村民提供了学习平台,合作社下设3个小组:生产技术服务组,专门解决合作社会员单位在生产过程出现的困难及问题;加工炭焙技术服务组,专门解决合作社会员单位在茶叶加工及炭焙过程的技术难题;销售服务组,专门解决合作社会员在销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除此之外,合作社还跟每个会员签订协议,会员通过合作社的平台销售茶叶,每销售一斤茶叶,合作社提成10元,其中5元作为合作社的经费,其中5元上缴给村集体作为公益收入,这样村民在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壮大了黄村的集体经济。

合作社通过统一向种植户提供种植技术、市场信息、找销路,跑市场、拉订单、协调贷款、防治茶叶病虫害等服务,不断壮大全村茶产业。去年,合作社为茶农协调担保贷款2000万元,推广种植新品茶叶面积1000亩。为提高黄村茶叶种植技术,合作社还邀请市农业局、茶叶局多次下村对茶农进行茶叶种植及制作技术专业培训,前后有200多名农户参加了学习。

在黄正华的带领下,不到一年时间,村里已经有76家茶农参加了合作社。合作社现有茶山近万亩,茶山每亩年收入达8000余元,产值超亿元。有效带动茶农增产增收。

  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

 

 

黄村茶农在焙茶

 

    产业发展不同于扶危济困,不是逢年过节给贫困户送点米、面、油、钱。发展是实实在在的依靠产业支撑,没有产业,农村经济发展就是一句空谈。

别看我开着轿车,要是没有养鱼,就没有这4个轮子。没有党的农村产业政策,也没有我们现在的新生活。黄村的高产生态养鱼大户兰乐军说道,

十年前,兰乐军初涉养鱼业,由于缺乏知识、技术,投入的资金让他亏了个精光。刚开始养鱼,什么都不懂,动不动鱼就翻白肚死了。兰乐军笑着说,不过,我不甘心。没有技术,我可以去学;不懂行情,我可以多请教。

在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的帮扶下,兰乐军开始建立标准塘高密度养殖,养殖无公害鱼。“国家政策实在好,各种免费培训技术指导对我们帮助特别大”。兰乐军说道,普通养鱼每亩一般产量在600-800斤,而我们的高密度养殖每亩可以达到3000斤,产量是原来的四倍多。

通过上级部门资金和技术的政策支持,兰乐军的鱼越养越大,越养越多。年收入也逐年增多,兰乐军的鱼塘也成为武夷山市第一家高密度养殖鱼塘,同时,也是南平市标准塘建设基地。

喝水不忘挖井人,兰乐军自己富了也想着为村里做点事。“只要想学标准塘高密度养殖的,我都免费教。”兰乐军说,村里有些有劳动能力的留守人员,想干活的,我也优先录用,目前雇用2个长年工,还有不定期短工,一年也要支付工钱12万元左右。

除了发展高产生态养鱼,黄村还大力发展再生稻种植产业,村民积极推广福建省农林大学常年在黄村试验成功的新成果,使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目前全村优质再生稻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亩,亩产750公斤。

张月恒,一位朴实勤劳的新型农民,从他坳黑的脸色可以看出,他为眼前的40多亩人工树苗不知倾注了多少心血。他担任过村干部、做过生意,但最后还是选择在村里干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人工育种树苗。自从1998年流转40多亩土地以来,从没有闲过一天,终成正果,树苗生长茂盛,脸上的笑容一天比一天灿烂。张月恒对我们说,致富不能光想着自己,也要想着别人,这几年每年支付村里“三留守人员”( 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工钱近10万元。今年,采取人性化措施,为避免中暑,只要求早上来锄草、松土,每4个小时算半天,支付工钱70多元,当场兑现。

无论是兰乐军,还是张月恒,优先雇用当地“三留守人员”,既增加村民收入,又帮助了弱势群体,达到了不出村就帮扶农户打工增收的效果。

 

村容的整洁突出文明新气象

 

深秋时节,走进这个位于九曲上游的小村庄时,村里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土坯房换上了统一的“新装”,村民的房屋立面得到了改造。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了干净、整洁的厕所,一辆辆车子在村中来来往往,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屋整洁亮丽,到处洋溢着一派和谐向上的新气象。

在老区扶贫办的帮助下,投入20万元用于该村美丽乡村建设,黄村修建整固村庄道路路基、改造危房、粉刷裸墙、建立了污水一体化处理系统、建立垃圾池、村口建有港湾式候车亭、河道沿岸、道路两沿种上了丹桂,村庄公路旁是近千平方米的草坪,栽种着各种景观树200余株。村内原有的树木也进行了梳理,村庄的田园绿化正着手进行。待到春暖花开时,粉红的桃花、金色的油菜花和如茵的绿草交织相映,一个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的诗意乡村呼之欲出。整个村庄呈现出住风貌房屋、享洁净环境、赏美丽风光的新风景。

面对村里的巨变,村书记黄正华喜得合不拢嘴,他说:“没有村容的整洁 ,我们生活的就没有新气象。”

 

 武夷山市老区扶贫办  汪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