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老促会会长张振福一行到大田考察
访问红军的故乡芹屿村
日期:2014/9/10  来源:宁德蕉城老促会  点击数:
访问红军的故乡芹屿村
蕉城区老促会 戚仕浩
这是红军的故乡。
当年只有80户人家100多个青壮年,却走出了43名红军北上抗日。胜利了,回来只有六个人,其余牺牲了。其中一人是红军营长,他又回自已故乡种田;另一人继续抗美援朝,后留在福州任省军区副司令员。
这是红军的故乡。
拥有16000亩广阔山场,除主村外,其余20个自然村人迹罕至,处于原始自然生态环境。沒有公路,只见高山、森林、溪流和星星点点散落在山间的黄土墻的民舍,其中单楼独户的正在消亡。
这是红军的故乡。
山青水秀,风光独特。大泽溪环抱怀中。秀逸的溪水五颜六色变幻无常,时而扬波,时而涌浪。卷扬的水波如鱼肚翻白晶茔透亮;顺流的溪水五颜六色清澈见底。有如九寨沟的神奇,而更胜一筹的是,遍地奇形怪石,就造出一个天然的动物园,猿人、豹子、鳄魚以及任你取名的各种动物,均在水中自由游弋。
8月31日星期天,一早扶贫协会阮建绪副会长咚咚咚地就来敲门。他兴致勃勃地拖我去釆访一个贫困老区基点村。作为老促会写新闻报道的我,一请就走。
从宁徳市区出发,汽车沿着宁古公路盘山而行。经洋中林板村后右拐,进入只有3.5米宽的小路,窗外峰峦叠嶂,山路弯弯曲曲。一个半小时到了芹屿村,之后进入凹凸不平的机耕路,10分钟后车停在溪边的竹林里。
周围山峰连锦,这里是宁徳城区西北部的天山山麓。芹屿村山林面积1.6万亩,境内高山峽谷,树木遮天。溪水穿山而过,两岸浓荫复盖,奇石怪潭,飞瀑流水。我们继续往前行,去里后山自然村,己故的老红军沈友太的儿子沈世崇的老家做客。小溪挡住了山路,只好过溪。
这是“大泽溪” 的支流,常年湿润着芹屿村。我们小心翼翼地踩着一块块石墩过溪。这“桥” 五十多米长,由两块高低不同的石墩並列組成,可供两人互相挽着手向前。”桥”下哗哗的流水声不绝于耳,水质清纯,直见到底,水中的鹅卵石看得清清楚楚。河床宽窄不一,十几米到五、六十米宽都有。在阳光照射下,把平时洁白无暇的水,都演变成五颜六色,更显得妩媚多姿,流绿溢蓝,异彩纷呈,令我们有置身于"瑶池” 之感。
上游溪涧流水,有的奔腾向前;有的涓涓细流;有的就地旋渦。冲积到了芹屿,造成溪中大大小小的石头汇集一起,形态婀娜多姿:有的像豹头;有的像鰐鱼;有的像海龟。更多的小石头半浸在水中,你看它像谁就像谁,全凭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在这寂靜的山野里,山上竹林是小溪的最忠实伴侣。一簇簇青翠欲滴的竹林,从山上追至水边与小溪相拥成林,这种竹水的亲密接触,孕育着山川精灵,成为生态大自然一道亮丽风光。
芹屿山高林密,万亩竹山林海复盖着20多个自然村,5公里范围内的里四斗、九斗丘、大坵坪、四堡楼、松树冈和牛溷坪,均未开发,原始生态自然的宁静山野,成了城里人心中向往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沒有汽车喧嚣;沒有塵埃污染;沒有钢铁水泥包围的密密的楼房。只有连接天际的群山;只有密密重重的竹林;只有潺潺流淌的溪流。
芹屿山高崖危,道路崎岖,地理位置特殊。其北面紧靠霍童桃花溪村;西侧是虎貝高山东源村;东连九都下宅村,南临邑堡林坂诸多的自然村。在游击战争年代,都有山路或密道通往周边乡村,便于来往人员集散。四围都是基点村。这里既是洋中霍童虎贝九都的边境结合部,也是革命根据地首选的指挥中枢。是闽东地委首选的成立地。
走过石墩垒成的浅桥,溪流北岸是山间盆地小平原。沈世崇在一座独楼门前迎接我们。这里几座房屋错落地建在山坡上,三面是竹林包围,屋后竹山耸入云间,高高尖尖的山峰雄伟壮观。这里瓜菜蔬果、遍地葱茏翠绿;房前屋后、枇杷柑桔花果飘香,屋前一口池塘种滿荷花;地瓜、花生、芋头地里果实累累。看到此景,不禁让人想起” 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陶渊明的世外桃园。
今年64岁的沈世崇,是原宁德市海关的副调研员。他与战友、宁德市交警支队副支队长刘松生,负责农作耕种管理,每月上来一次,打扫家门开荒种地,也感到人生一大乐趣。这天中午,他们全是用绿色佳肴款待我们,让大家享受一次特殊的美餐。老李端上一盘炒絲瓜,味道清淡可囗,啊!全是原汁原味。老李说这里炒煑丝瓜不用调料,只依靠山涧天然泉水,那颜色清绿清绿的,那味道甜美甜美的。不仅絲瓜如此,其他如木耳菜、橛子、花莱,连芋头、地瓜全部不施化肥,全天然风味。
沈世崇介紹说,芹屿民风纯朴,对革命忠诚可靠。才成为闽东早期红色革命的主要根据地之一。是宁德县革命早,牺牲大,贡献也大的小山村。但也是解放65年来,被边缘化被淡化的红军故乡。你想想看,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是中共闽东地委的涎生地。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是红军的故乡。因而所有应该享受的待遇都很少得到。相比宁德县委及闽东各县苏維埃成立地,都建有纪念碑、纪念亭、纪念館等,但芹屿一点的红色痕迹也沒有,不说建立革命遗址纪念物,就连许多领导同志都不知道有这回事。长期以来,只有我们芹屿百姓自己心中,还记住家乡的一段光荣历史,多么悲哀!
沈世崇说,1931年丁进朝,(后任闽东特委负责人、宁德县委书记、霍童惨案中牺牲评为烈士) 到芹屿村宣传革命,发展宋大接入党成立支部,吸收刘淑金等十几人参加革命。1932年叶飞阮英平范式人等人,在芹屿村领导革命。1935年春节,叶飞等领导人集中九斗丘开会,村党支书宋大接妻子沈月梅,按当地风俗,煑一桌较为丰盛酒菜让参会人员吃个年夜饭。沈月梅被称为"红嫂",十几年如一日为游击队员洗衣、补衣、做饭。有时也站岗放哨和传送信件。看起来极其平凡小事,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一旦被反动派发现就有被杀头、烧房子的危险。这位深受众人尊敬的红嫂沈月梅今年100岁,她见证了红军故乡的革命斗争历程。这里群众男的参加游击队,女的做后勤支持丈夫。1937年小小的芹屿村,就有43名青壮年跟叶飞走,当了红军北上抗日,平均每两户就有一人是红军。解放后回村的只有两人,一个是我爸沈友太,另一个是省溪自然村的畲族雷应清。1937年8月全村出动,直接参加闽东著名的亲母岭战役。村民手握鸟铳、长茅、大刀、煤油捅和爆竹(点燃后好似机枪声) ,去援助叶飞、陈挺带领的红军,歼敌一个加强连。共毙敌40余人,俘70多人,繳获步枪108支,机枪2挺,短枪5支,手榴弹200多枚和子弹2800多发。
芹屿村人民长期坚持革命斗争,忠心耿耿永不背叛,赢得了党領导人的信任。正是有了这样基础。1947年9月,时任中共闽浙赣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左丰美奉命来到闽东,在芹屿村九斗丘找到了先期己回闽东开展工作的时任闽浙赣区委常委、军事部长阮英平,并在九斗丘松树岗单楼独户陈伏禄家开会,传达区党委” 八. 二八” 指示精神。宣布成立中共闽东地委,由阮英平兼任书记,江作宇、阮伯琪任副书记,陈邦兴、黄垂明、李继藩、陈稫元任委员。地委成立后闽东革命烈火四处点燃、声威大震。
沈世崇的父亲与张震(前中央军委副主席)是新四军战友,有一年沈世崇写信给他,反映家中困难。张老从北京连打三次长途电话,关心帮助解决了问题。沈友太打仗勇敢,任新四军营长,解放后任山东胶东半岛军管会成员,后转福建省民政厅工作。不久他自己想不当干部了,与另一位老红军黄德清一起回山沟沟老家务农。老沈把43年参加新四军的老婆王玉兰也带回来,不办任何手续回乡,到了沈友太去世后,沈世崇的妈妈才拿到每月有限的遗孀补助。
回忆起这件事,沈世崇心中非常感激张老。。因为父亲返乡务农了,张老当时交待战友,农村艰苦你以后有困难可找我帮忙。现在張老的儿子张海洋与沈世崇同属新四军第二代,他们都为继承革命传統而努力。沈世崇还笑笑地对我们说,你看我爸我妈傻不傻?当年去部队九死一生,命大才活着回家,两个人说不干就不干,要回乡拿锄头做农民,就在我现在这个房子过单楼独户的苦曰子。
芹屿村党支部书记刘祚雄介绍了村情后,他告诉我们:作为早期革命根据地的芹屿村民,坚持红旗不倒,前仆后继勇于牺牲,付出巨大代价,可以说是残酷悲壮的。由于群众长期支持革命、参加革命,因而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遭受反动派推残,烧毁拆掉房屋无数,还当众枪杀群众2男1女。在阮英平被害后,执行极左的路线,肃反扩大化又被错杀3名,后追认革命烈士。刘作雄说,群众迫切要求政府帮助修一条路,把芹屿周围的7个基点村连接起来,作为九贝公路一条特殊的红色旅游线路。同时把众多的红色景点加以保护和建设。其中有"中共闽东地委成立地的九斗丘陈伏禄房屋"、"亲母岭战役纪念碑"以及"夾层暗间"、"单只洞"、"大厂棚"、"牛洞湾练兵场"等遗址。
听了村干部和老红军后代的诉说后,让我心情久久无法平静。说起来,我与芹屿有缘。那是48年前,我20多岁在宁徳县人委文教科工作。那年初夏文革烈火燃起,到处揪斗当权派。身为分管民政、文教的副县长、老红军黄培庭,看不惯现状。他那个子瘦小的身躯,拿一根竹干带六、七个干部上山,专门去深山密林寻找回乡的老红军谈心去。上山后第一个晩上就住在今天的芹屿沈友太家。两人在新四军同班战友,相见格外亲热。一杯黄酒下肚,两人纵情唱起新四军军歌、游击队歌。一半普通话一半宁德话,唱得我们几个年轻人哈哈大笑。他们回忆起苏北战斗岁月,让我深受教育和感动。我在回忆录一书中写道,"下乡是黄培庭副县长对我的爱护"。因为此去半个月时间,躲过了造反热潮期,后来我成了"保皇派",避免了文革中犯错误。
我参加老促会发挥余热,又三次来到芹屿村调研,慰问革命五老。2011年,在芹屿村委会楼下石圣叶住处,看望当年83岁的老游击队员,听他讲述他父亲和8个兄弟参加革命的动人故事。还到村内小溪边,登门拜访百岁五老刘淑金,当年他耳不聋、说话清楚,同行的宁徳市老促会会长陈品端问话,老人回答自如,还反问道,你们肚子饿了吗?饭吃了沒有。想不到今天到访,俩位老人离开了我们。革命前辈的音容笑貎时常在心中泛起,他们的革命精神感动了我们,许多老促会的老人也情不自禁地"情注老区"了。
访问芹屿,在红军的故乡,让我深深体会到 苏区人民在战争年代,不怕流血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革命胜利了,不图回报,不求个人享乐的祟高思想境界。这正是苏区革命精神的体现。如今苏区人民别无所求,只希望修一条路,保护好革命遗址,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把芹屿、九斗丘曾经发生的革命故事代代留传下去。我想这个要求也是理所应当给予滿足的。
今天,芹屿村依然贫困,群众生活困难,他们沒有怨天尤人,他们还是那么热情而纯朴,虽然地处偏僻,条件艰苦,但仍然努力奋斗。我们祝愿他们美好的愿望早日实现,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