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老促会会长张振福一行到大田考察
老区民生在扶贫中改善······
日期:2014/7/17  来源:南平武夷山老区扶贫办  点击数:
老区民生在扶贫中改善······ 武夷山市是一片红土地,2813平方公里都是老区,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早期革命根据地之一,曾经一度隶属于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老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大革命的浪潮,土地革命战争的硝烟,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红旗都席卷过武夷山大地,10个老区乡镇、112个老区行政村,385个老区基点村都印证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和闪耀着革命历史的光辉。 早在1951年10月,武夷山市就成立了崇安县革命老根据地委员会,建立老区工作机构,服务老区群众;如今,武夷山市老区扶贫办更是把老区人民的切身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作为老区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造福工程”、“五老优抚”、“扶贫开发”等一项项惠及老区群众的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造福工程惠及上千老区群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7日,当我们走进洋庄乡大安村的时候,不经意间想起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 整洁干净的小道,统一设计的3层小洋房,绿色植被种满门庭。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如今却已经成为武夷山造福工程示范点。 武夷山市洋庄乡大安村的李春宝和其他104户村民成为第一批搬迁户。 “现在住也方便,各种家用电器也都有啦,什么都安起来了,又很亮,心情很痛快。”洋庄乡村民伊国书高兴的说,搬迁之后,随着我们这里交通的变化,就学方便、就医方便,就业也方便了。 洋庄乡大安村自2008年实施造福工程项目搬迁,新村规划面积44亩,安置老区群众105户500人,这些村民搬迁之前大多散落在户数较少的自然村,生活困难,环境恶劣,生产条件差;搬迁后,大多数农民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改变了旧的生产模式,主动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家庭收入明显提高。生活也逐步富裕起来。 “造福造福工程危房改造是省委、省政府为名办实事的重大举措,是惠及贫困群众的民生工程,也是促进改善更多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好家园的有效扶贫途径,造福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的推进,让边远山区的老百姓能够跟城关的居民一样享受到机会创业,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退耕还林。”武夷山市老区扶贫办主任李刚说,村民搬下来以后,对建设和谐社区,推进新农村建设都有很好作用。 2014年4月,武夷山市老区扶贫办按照《福建省关于加快推进“十二五”时期“造福工程”的指导意见》的总体要求和省农办《关于做好2014年造福工程危房改造工作的通知》组织工作人员入户调查,大力宣传造福工程危房改造惠明政策,主要倾斜扶持农村五保户、低保户、残疾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等贫困群体。 “造福工程”与危房改造项目主要受益者为农民,实施项目的过程有着严格的制度管理。每年的指标制定是先由有需求的农民向村委申报,再由村委逐级上报,最终汇总到省里,由省扶贫办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下达指标后,符合条件的人选前后需进行三次公示。 “这些举措都是希望保障真正需要引导和支持的农民,通过这一工程减轻他们的负担,改善生活。”李刚表示。 造福工程实施10年来,全市已有近2230户11559人实施整体搬迁。 真心服务,情系革命“五老” 革命“五老”优抚服务是一项重要的老区工作,也是广大老区工作者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是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党和政府的宝贵财富,他们的人生历程著有不朽的老苏区文化。 为了能让革命“五老”度过快乐、幸福的晚年,武夷山市老区办出台一系列举措加强对革命“五老”优抚管理水平。 “不但要让革命“五老”在安享晚年的余荫里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心,还要感受到广大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尊重。”这是武夷山老区扶贫办在对革命“五老”的优抚服务工作中的两个工作重点。 “现在我每个月可以领到800块,而且不要去市里,在镇上就可以领到了。”星村镇的革命“五老”龚有香激动的说,去年,看病还报销了8000多,感谢政府还想着我们这些人啊。 从2012年10月1日起,根据省民政厅(老区办)的文件精神,革命五老的定补要与当地物价水平、人均收入增长相适应,保障晚年其生活质量。 武夷山市老区扶贫办在此基础上,建立稳定的定补提高机制,在不低于省定标准的前提下,让革命“五老”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文明成果,与我市的人均收入增长,物价水平相适应,保障其晚年的生活质量,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从今年1月开始,武夷山市革命“五老”月定补800元,比省定标准的590元高出210元。 同时,考虑到革命“五老”几乎都年高体弱,来我办申请临时困难补助都很不方便,有时还需要家人陪同,开支很大。老区办急 “五老”之所急,向洋庄、岚谷、星村、上梅这四个五老较多的乡镇拔付困难补助共4万元,方便“五老”就近申请。 关心革命“五老”的医疗救助是老区部门的责任,解决革命“五老”看病难的问题,让革命“五老”看得起病。2010年11月修订革命“五老”医疗补助条款后,武夷山是老区扶贫办核销补助医疗费用逐年上升,截止6月,武夷山市老区扶贫办为“五老”核销补助医疗费用近10万元。 为革命“五老”家庭地面硬化、做一个带座式马桶的卫生间、送一台电视机、聘请法律顾问,保护革命“五老”的合法权益、开展革命“五老”家庭家庭敬老好儿媳评选活动、开展医疗体检问诊活动、配备液晶电视丰富“五老”的文化生活…….如今,走到革命“五老”家庭,不再是阴暗潮湿的泥地面,而是坚硬平坦的水泥地面,显得宽敞明亮。“五老”的居住环境得到彻底改善。 “你看,不仅房子干干净净,有卫生间,还给我配了大电视,想的太周到了。”革命“五老”冯秀兰说,一提起现在的生活,“五老”们一个个都乐滋滋的。 巷道硬化 改善老区村容村貌 穿行在武夷山市的乡村沃野,最强烈的感受莫过于路的巨变:昔日羊肠小道的泥巴路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一条条四通八达的水泥路,越过了山川,跨过了沟壑,将散落的村庄紧紧串联,铺就一条条新农村建设的快车道。 “村里的路终修好了,过去的烂泥路如今变成了水泥路,这就是我们群众得到的最大实惠。”武夷街道黄柏村村民毛梅芳,谈起村里这些年的发展变化如数家珍,原来巷道里到处都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就成了积水坑。如今平整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村庄整洁了,交通方便多了。再也不会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了。 长期以来,上梅乡厅下村的村民都走在坑洼不平、泥泞不堪的泥土路上,且路面狭窄,交通不便成为制约老区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改变老区村交通落后的面貌,方便村民出行,武夷山市老区办积极联系,多方筹措,为村里筹集资金购买水泥修建巷道。一听说村里要修路,村民们对巷道硬化也十分支持,投工投劳十分积极。 七年来,老区办先后投入461.5万元,对112个老区村的村社道路和巷道进行硬化,硬化道路和巷道315条、270公里,硬化面积达54万平方米。实现了老区群众多年来能把摩托车、拖拉机开到自家门口的愿望。 数字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武夷山市老区扶贫办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参与。目前,全市112个老区村已经全部完成巷道硬化。 一张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把武夷山市10个老区乡镇的112个老区行政村村连接起来,使农村群众“出行难”得到全面改观,有效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老区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武夷山市老区扶贫办 汪东峰 闽北日报武夷山分社 李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