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3年

福建老区“美丽乡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日期:2014/1/13        来源:本站        点击数:

 

 

 

 

福建老区“美丽乡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省老促会

省老区办

课题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的提出,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新发展,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美丽中国”的概念既富有诗意,有深蕴哲理,使人感到悦耳、动听、温柔、亲切,拉近了党和百姓之间的距离,透露出民生温度和民间期许。同时,建设美丽中国,应是全体国人的共襄之盛举,方方面面,匹夫有责。

“美丽中国”的最基本面是城市与乡村的美,最基础、最费力的是乡村之美。人类所依托的安身立命之所无非就是城、乡这两区域,多少年来人类钟情城市而冷落乡村,使得乡村逐渐破败与凋零,已成国际“通病”。而中国长期实行城乡分治政策,铸成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后果已是可想而知。其实,是农村孕育了城镇,二者有着天然联系。因此近代以来有识之士都在奋力探索并推进“乡村建设”运动。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指出:“乡镇在经过一个让人以为已死去的休克时期之后,重新获得了社会的、文化的和政治的生命力”。法国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之后,又慢慢回流农村,法国人因此认为农村的地位永远不会消失,农村依然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家园。100年前,英国人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向人们描绘了“自然之美”、“城乡一体”的田园式愿景,他指出:“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中国传统上是个超大型的农民国家,乡村历来被列为“国是之最”,成为仁人志士奋斗不息之所;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有一批有识之士,如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纷纷倡导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像晏阳初是美国博士,回国后举家迁入河北定县,在那里开展平民教育,搞乡村建设。

如今,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及其内涵,当然远非上述国内外的“乡村建设”运动所能比拟的。党中央的号令已在全国各地立即付诸行动。福建省提出了建设“美丽福建”的规划蓝图,在已有新农村建设基础上又具体部署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八闽大地拉开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帷幕,展现了如火如荼的景象。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省老促会、省老区办组成联合课题组,对全省老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展开课题调研,旨在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发现典型、摸清问题、有所思考、建言建策。课题组在老区市、县老促会、老区工作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从红五月开始至金秋十月,分别深入到除厦门外的八个设区市,17个老区县,除召开18场有260多人参加研讨的座谈会外,对省、市、县三级确定的22个示范点、挂钩点和试点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并收集了各级老促会、老区工作机构撰写的专题调研报告40份,进行汇总梳理与研讨,形成调研报告讨论稿,经召开设区市老促会会长、老区办主任联合会议共同修改后,最终形成课题报告。

 

(一)

 

调研组调研所去之处,映入眼帘的大都是幢幢崭新的错落有致的农家小楼、小院,多数村道两旁绿树成行,各类花带花圃花树成影,时有迎面而来的小轿车穿梭而过;进村入院,喜见一张张淳朴幸福的笑脸迎候来客。调研组同志深切感受到:我省老区农村,在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正在悄然发生“嬗变”,这正是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坚实、可靠的基础。

为什么已经有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实施,还要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是首先引起课题组关注的话题。

松溪县的古弄村曾是个贫困村,通过几年新农村建设创建为国家级生态村,在这个基础上开始迈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实步伐。宁静的山村背山面水,一栋栋农民别墅和楼顶的太阳能热水器反射着金光;村口小桥两侧的玉兰灯分外显眼;村后的茶山和竹林间人影浮现;效溪穿村而过,溪边的人家与桃树、梨树、紫玉兰相映成趣,各色花瓣撒在墙头和地上,家家户户墙角下摆着盆栽花草。全村角落不见点滴垃圾,每户人家门都摆着绿色的垃圾桶,整个村庄达到了“一出”(垃圾出村)、“二入”(柴草、杂物入院)、“三净”(路面、边沟、边角净化)、“四美”(庭院、户外、村道、村庄美化)的境界。村口大樟树下建有农民公园,公园地下是生活污水处理的地埋式无动力一体化设备,村部附近的另一座公园,内有荷花鱼塘、喷泉、石凳石桌和健身器材,地下也是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村里人都以村风良好为荣,形成了人人自觉遵守的村规民约,如谁若砍了风水林就会被罚头猪给每户人家送肉,以示惩诫,如今村约保护的生态公益林达数千亩。过去村民遇有红白之事,都爱大操大办,攀比之风越演越烈,自中央提出“八项规定”后,村里在村部礼堂隔壁建了座食堂,村民办酒一律到食堂,每桌收取60元加工费,厨师和帮厨都由村民自行承担。古弄村还是座“文化村”,村里的诗词协会经常组织农民诗人进行品诗交流,其中笔名“绿野村夫”的毛德远已发表小说、散文、诗歌80多万字。村里培养各类文艺人才,蛇年春节村里自办了一场“春晚”,排了20多个节目,吸引包括邻近村庄的观众1000多人;还有女子舞龙队、女子腰鼓队、女子军鼓队、广场舞等应有尽有。全村展现出了“美丽乡村”的雏型景象。

泰宁县2010年以来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打造“村在景中、村景交融”新貌,做到了“不大拆大建、不大挖大填、不大砍大伐”,保留农村传统民俗风情和田园风光,实施仿古建筑和房屋立面改造4600余户,使老区农村呈现村庄美、院落净、红花绿树成行的一片美景。

平和县的三坪村注重“百姓富、生态美”,依托国家4A级景区旅游资源和周围良好生态,融入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廉政文化、祖师文化等元素,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和农家乐;积极开展生态建设,保护山水田林自然风貌,使乡村建设和周围自然生态相融合、相协调;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兰花基地30亩、千亩蜜柚基地和万亩竹林,建设名优特产品购物一条街。该村依托“生态美”,带动“百姓富”,努力在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上增加农民收入,2012年该村集体收入为10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1125元。再由“百姓富”,打造“生态美”,做到良性循环,他们投入了近2000万元进行村庄整治,完成了村道硬化“白改黑”改造、河滨休闲景观道路工程、夜景工程、雨污分流工程、绿化美化工程等,珍贵和优良乡村树种比例达到80%以上,绿化率达到100%2013年该村被漳州市委、市政府列为富美乡村示范建设竞赛村。

永泰县从2010年开始探索建立乡镇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摒弃唯GDP论,在发展、民生、安全等统一指标外,设立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特色考核指标,并细化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重点流域整治等79个小指标。通过分门别类的考核,引导乡村干部根据各自实际,因地制宜,确定发展定位和工作重点。“指挥棒”一换,全县的“美丽”建设奔向“绿富美”目标大见成效,如今全县的绿化程度达到92%,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一级标准,成为山长青、水长秀、名副其实的省会福州的后花园。

光泽县崇仁乡的儒堂建制村,原来是远近闻名的穷村。9个自然村分布在富屯溪上游北溪7公里长的溪边上,随着人类对改善生存环境要求的自省,作为我省母亲河闽江上游的儒堂人渐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树立起了“做有良心的上游人”的情怀。他们订立卫生公约,做到垃圾做肥,污水浇菜,污染不下河,村中污染物循环利用已成风气,“使自己活得体面、下游活得健康”。他们自认从讲卫生到讲体面、从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到为下游人负责、从被动行动到主动行为的过程,就是一个良心唤醒过程。良心无小事,美丽乡村之“美丽”,不仅仅意指自然直观意义上的审美感受,同时它还意指超自然意义上的审美感受。自然美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美,人类及其所带动和创制的社会美、自然美,才是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美。人美主要应该体现为道德之美。

以上五个老区实例,生动体现了我省老区人对“美丽乡村”的内涵是什么、“美丽乡村”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已经有了较为全面赋有深度的认知。

环保部周生贤部长曾论述:“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美丽乡村,当然也应是美在山水间,美在山水外,美在人文情怀,美在人的心灵,美在天地人和谐相处。可喜的是,我省老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初步把握到这个关键之点,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提升到新的发展理念高度来践行,这是难得的“美丽起步”!

(二)

 

美丽乡村建设在我省老区虽然启动不长时间,但由于省委、省政府谋划在先、部署周到,各级党委、政府领会到位、跟进有力,各地基层精心组织、举措得当,已经初步打开局面,显现初步成效。这是通过调研得出的总的体验。我省老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做法及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成政策文件,实施重点部署

各设区市普遍下发了专门文件,把建设美丽乡村纳入重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的具体部署和实施。如:泉州市制定了具体政策举措,在全市全面部署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并决定开展市级“美丽乡村”的评选工作。龙岩市2012年就启动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并成立“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小组办公室进行督促跟进。晋江市提出“全面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围绕“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工作目标,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二、坚持规划引领,展开试点探索

在完成对农村实施乡村规划制订的基础上,各设区市和老区县普遍选择了一批重点乡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规划工作,在规划引领的前提下确定一批试点村进行挂钩扶持、合力推进。南平市把科学规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龙头,在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这两个龙头规划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城镇和村庄布局、农业产业提升、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把村庄布局、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村民住房风格、农村经济发展、自然风光等要素结合起来,形成统一有机整体,强调以长远的眼光、高质量的建设标准和科学的理念规划好美丽乡村建设。如该市松溪县的郑墩镇“上合新村”的规划,统筹考虑了人口现状、产业发展、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功能配套等方面,做到定位清晰、功能齐全,展示了美丽乡村的远景。晋江市正式制定了《晋江市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20122016年)》,到2016年底重点打造60个示范“美丽乡村”。漳州市被选定重点试点的漳浦县长桥村,先后邀请中央美术学院、陕西省建筑设计院厦门研究室、漳州园林规划管理处等专业单位,对全村的道路、公园、住房、田园、产业等进行全面设计,编制了《长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三、落实总书记批示,从推进水土保持入手,突出生态保护重点

2011年底和2012年初,习近平同志对我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连续作出重要批示,是对福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一个激励与鞭策。省委省政府于2012120日发出文件,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重要批示,加快推进全省水土保持工作,除把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推进到一个更高层次外,在全省推广长汀经验,对全省水土较为严重区域的22个县(基于都是老区县),进一步加强了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以此为突破口,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环境治理与改善民生并举,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如长汀县结合本县实际,全县实施“幸福家庭生态长汀”五项工程,让老区绿色家园建设迈出更坚实步伐。目前,南靖等16个原中央苏区县、安溪等17个老区县在全省率先通过国家或省级生态县考核验收;有111个老区乡镇、16个老区村在今年上半年被推荐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生态村。

调研组考察了解的试点村,大都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来践行,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共谐共存理念,注意尽力告别“黑色发展”走上“绿色发展”,努力做到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农田,给经济发展留有更多的用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四、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类推进、量力而行

各地乡村处在不同起跑线上,各类条件存在很多差异。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各地大都注意既积极行动、又把握“看米下锅”,量力而行,千方百计寻找省花钱、多办事的途径,做到不千篇一律,不贪大求洋、不大拆大建,特别注意防止破坏生态、反对人为造景的形式主义。他们都能清醒意识到:乡村就是乡村,不能忘了田园特色,不必与城市攀比。尤其是注重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传承,目前已有21个老区村镇申报了第六批国家级名镇名村候选名单,还有一批列入新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推荐上报名单。这是我省美丽乡村建设健康前行的一个重要标志。

顺昌县埔上镇的口前村,原预算修路、拆除旧危房、建特色民居等需筹资2000多万元,但一个只有2621098人的小村穷村,这钱从何而来?他们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聘启用本地民间老艺人用祖传技艺改造旧村,包括修路等整修工程只花150多万元,一座具有明清仿古建筑特色的美丽村落就呈现眼前。南靖县林镇创办土楼农民合作社,利用当地生态优势,打造土楼“生态茶米、生态果蔬”,带动了土楼农民发家致富。

五、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借助外力、形成合力

乡村美不美,农民最有发言权;美丽家园如何建,村民是主体。各地都注意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让美丽乡村建设插上村民们创意翅膀,使村民们的聪明才智尽情展现。

泉港区涂岭镇的白樟村被列为区建设美丽乡村的试点,村里召开全村户代表会议和多次的村民代表会议,发动大家建言献策,村民共提出10多个点子,集中强调增加农村元素,让农村更像农村,多数被采纳。按照村民的意愿,如今村庄建设改造成远近闻名的古色古香、田园风光浓厚的美丽村。区规划建设局一位领导评论说:“这才是村民真正想要的”。

各地都重视采取各级领导挂钩、各相关部门捆绑帮扶的办法,借助外力、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试点工作,发挥了出巨大作用。漳州市老促会、老区办重点调研的10个示范村,都分别有市、县领导挂钩和部门帮扶,从工作指导到财力、物力给予大力支持,形成合力共识。宁德市确定的“四个类别”村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第一批试点重点,其中的一类就是市、县书记的“挂钩督促村”。

六、坚持产业主导,把发展经济、农民增收作为第一要务

建设美丽乡村,要充分认识“富”与“美”的关系。各地围绕省委尤权书记提出的“既要百姓富,又要生态美”的理念要求,努力采取“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培育产业支撑。有产业才有职业,农民才能得以安居乐业。

漳平市水仙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后,市里启动“美丽茶村”建设,着力打造水仙名品、带动茶产业发展。建阳市潭城街道的考亭村种植2000多亩葡萄,以此为资源打造集生态、休闲和观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度假区,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1086元,同比增长25.6%。明溪县夏阳乡良村,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引进水帘式设施,促进了该村香菇栽培产业的升级发展。荔城区西天尾镇林山村种植油菜花,添景又创收,成了村民的一品一业。延平区王台镇井窠村,种植百合花成了主打招牌,使延平区成为全国百合群切花第三大主产区。永安市清水畲族乡吴村种植莴苣,引领全乡形成种菜热。各试点村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作为支撑,福鼎市的潋城村创办的民营企业达10家之多,实现了富民裕村。

七、领导敢作为,运作有谋划,重在讲实效

由于对美丽乡村建设意义的认识比较到位,各级领导的工作也就较为到位,普遍都能摆上大局位置,从国家发展主流战略的高度,进行负责任的谋划在先、勇于实践,确保沿着中央和省确定的方向及目标推进。

泉州市鲤城区的龙岭村,是该区唯一的山区革命基点村,由于交通闭塞,资源单一,曾经是一个日渐衰败的村落,村民不甘贫困而纷纷外出务工或举家撤离,成为全区的“拖后腿村”。2010年的一次会议上,区委书记发了狠话:“龙岭的落后是我们的耻辱,绝不能再这样下去!”随即成立了“加快龙岭革命基点村发展领导小组”,在短短的二年多时间里,区委二次专题研究对龙岭村的“输血”与“造血”问题,发出了二份区委红头文件;区政府也二次召开专题会,形成二份“会议纪要”,在区委、区政府直接主导下,一场改造建设龙岭村的战役打响。如今,不少外出务工的人回村来发展了,搬离的龙岭人也在陆续回迁。几年中,龙岭村集体、村民收入大幅增加,村民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8300元增加到2012年的1.8万元,今年有望突破2.2万元;村财由2011年的7000元增至去年的1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50万元。

基层领导的作用更是直接的保证因素。福鼎的硖门畲族乡柏洋村,过去村民人均收入只有1300元,被称为“天涯海角”,村民分散在25个小山包上,连喝水都得去邻村挑。村支部书记王周齐坚持18年来带领村两委一班人采用“五心”工作法,即“办事有公心,工作有信心,发展有恒心,为民有爱心,团结有诚心”,得到群众衷心拥护,201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亲往视察,给予充分肯定,并与王周齐合影。如今,柏洋村被评为“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八、立足改革、勇于创新,善于开拓工作新生面

建设美丽乡村既是系统工程又是长远事业,需要有改革和创新的开拓精神。各地在实践中都努力树立这种精神,奋力开拓工作新生面。

平和县提出,如今村民富裕后,政治、民生、精神、文化等诉求呈多元化,需要对乡镇政权运行和村级组织职责与权力等实施新的设计,经过反复实践和征求群众意见,他们决定落实12345机制:构建“一个平台”:便民服务平台;加强“两支队伍”:村干部和村级监督两支队伍;完善“三个中心”:对干部考核实行月打分、季考核、年考廉三个“中心环节”;落实“四位一体”“栏中望、掌中看、网上晒、电视播”的党务村务“四体一体”;实施“五要”工程:村民“要知道、要参与、要做主、要监督、要满意”。这套崭新的工作运行机制,成为全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检验仪”与“推进器”。

各示范村、试点村普遍勇于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家庭联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有的还实行公司化经营、网络化销售、社会化服务;还注重以科技为引领,千方百计拓展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精心拓展兼业,既务农又务工、既办厂又经商。

例如:近年来,永安农民大面积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各种专业合作社纷纷成立,全市多达200多家,但原有合作社存在生产规模小、经营层次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等短板。2011年1月,全省首家抱团的合作社联合社成立,随后一支支由联合社组织的服务队成立,为菜农提供耕、耙、播、收一条龙的全方位服务;联合社重点发挥八大功能,使蔬菜许多难题一个电话就能解决。永安市从中尝到甜头,计划在条件成熟时,引导、扶持涉农涉林的各个细分行业都能成立这样的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泉港区的涂岭镇去年启动了“美丽宅院”星级评选活动,每月评选4至5户“美丽宅院”参加年终评选,最终评出一星至五星级“美丽宅院”若干名,给予命名、奖励和挂牌。看着自家大门前挂着的“美丽宅院”铜质牌匾,被评上人家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镇党委书记感慨说:“农户就是农村的‘细胞’。建设‘美丽乡村’,还是要从家庭这个‘细胞’入手,评选出典型,让群众看得着、学得来,从而带动全体村民自觉参与”。

从调研情况省看,我省老区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丰富多彩,上面概括的做法可以说也是成功的经验。

 

(三)

 

课题组通过调研,广泛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展开研讨,对我省老区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引发的思考与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美丽乡村的建设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近2亿农村人口,而且城乡差距也被相应拉大到历史最高点。虽然2012年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九年间年均名义增长13.1%,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却由2009年的3.33:1下降至3.1: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3倍以上,这种状况持续30多年,这在新兴发展中国家也是少见的。这不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短板”,而且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短板”。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虽达52.27%,但外出的农民工数量有1.63亿人,其中在城市有稳定就业与收入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比例不高,仅有0.6%的外出农民工在务工地自购房,多数户籍仍在农村;即使我国城镇化将来达到70%以上,也还有几亿人口要生活在农村(有人预计到2040、2050年时还会有4亿多人在农村)。然而与高速发展的城市相比,农村不断被社会边缘化了,汪洋大海般的山乡农村许多还是山河依旧,农业变得不值钱,农村近乎无所谓、农民几乎无作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长期实行不合理、不公平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使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进步相对滞后,乡村普遍处于落后状态。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民现有的生活方式和本体价值被排挤或扭曲,不少村庄开始瓦解,出现组织无序问题。在大量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之后,目前农村人地资源配置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无地种、有地无人种或粗放耕种的矛盾相当突出。据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50岁以上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2.5%,比1996年第一次普查提高14.4个百分点,近年这一趋势还在加剧,农村凸现了“谁来种地”的重大命题。由于感受到自己处于社会边缘地位,农民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心里容易产生不平衡感和被剥夺感,这也是一些村镇出现不够和谐稳定的成因之一,进行乡村重建已成为我国社会稳定的现实缓冲带和减压阀。这些现状,是当前农村客观存在的。

鉴此,适时实施建设美丽乡村国策,并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新发展,也就是顺应党心、民心的大事,我省应捕捉先机先行大力推进。虽然目前中央尚未对此作出具体部署,基层亟盼中央尽快下达有关实施文件,但我省有条件有基础先行先试,建议省委、省政府对这段时间来全省开展的建设美丽乡村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红头文件”进行统一动员部署,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重点工作指导,以确保全省这项行动顺利实施;同时建议花气力抓好以下基础性工作:

其一,采取创新措施,进一步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及其带头人的培养。基层政权是我国社会的“定海神针”,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从当前现实情况看,许多乡村的组织功能弱化,农村各种问题和矛盾大量存在,亟需加强乡村组织民主自治能力建设。有一个好的村“两委”班子,就有了一面旗帜,而带头人尤为关键。我省实施的“下派干部”“大学生村官”等措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应继续巩固提高;但建议还要大力培养土生土长的村官,从本地企业家、致富带头人、复退军人、回乡知识青年中选拔培养,达到更服“水土”。要在农村形成一个集“经济发展、村庄建设、社会治理”职能为一体,使“产权、财权、事权”相对统一的农村共同体,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以适应市场条件下农村治理的新形势。乡镇处于体制最末端,直接面对着基层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但随着乡镇治权逐步被加强的上级部门权力碎化了,解决发生在乡镇的问题的权力越来越有限,但又要承受许多的“一票否决”的制约,成了基层治理的一种新的结构性扭曲和矛盾,亟需通过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乡镇一级治权构建。福建有“先行先试”的先机,建议在乡村二级基层建设方面有创新之举。

其二,抓好离地农民的保障。近年来,农村存在大量的离地农民是客观存在。让离地农民充分就业,保障其长远生计,应当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前提。我们从一些市、县看到:有的建成了农民拆迁户的集居区,做到“拆迁、安置、就业、保障”四位一体,让离地农民“一步到位”成为新居民,效果甚好。还有的把被征地农民纳入就业优惠范畴,享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包括创业规费减免、税费优惠、小额贷款优先以及免费职业介绍、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免费培训等政策扶持,很受欢迎和赞许。建议省里能总结这些经验,形成稳定性的政策体系。

我省农村有相当部分的家庭维持在一种“半耕半工”的家庭经济模式,家庭劳力由务农与务工两部分构成,一般情况下45岁以下的外出打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及家庭主妇留下耕种。我们应意识到,正是这留守的部分,才确保了庞大农民工能以承受城市低廉的工资与福利待遇,让他们与城市一道共同支撑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从而带来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为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外出的农民工有回流余地,实现家门口就业;另一方面抓好农民社区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根本改变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日耕夜息”的旧劳作模式。

其三,有针对性地帮助化解老区村积累的突出困难,让其能“轻装上阵”。要在多年来形成的挂钩帮扶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反哺老区农村的责任意识,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和帮助他们化解历史积留的各种困境,主要有:一是巩固“五通工程”成果,提高其水准问题。如:较大自然村通路及硬化;农村公路养护和路况稳定保障;老区农村公路网络化和综合服务水平提高;老区农村社会事业的完善布局;饮水工程的全覆盖及水准提高;农村基础通讯设施完善和信息化应用网络的建设与普及,等。二是加大老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投入,并加强整治技术服务;重点推动污水、垃圾处理,完善生活排放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村级债务负担和“空壳”村问题。据龙岩市的普查,至2012年底,全市有人居住的革命基点村95%以上存在沉重的债务,最高的一个村欠债197万元;全市1906个村(居),有1830个负债,占96%,负债合计10.19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无偿债能力,不少为“空壳”村,仅靠县财政转移支付的12万元办公费维持运转。有的村主要领导,为躲债节假日都不敢呆在家里;有的村为还债不得不借“高利贷”造成“雪上加霜”。对这些突出问题,建议各级都应专题研究对策,否则,这些村何谈建设“美丽乡村”?

其四,福建是全国有名的人口密度大、国土承载力弱的省份,加上农村分散的耕作和居住方式,土地资源占用多、配套成本高,共同服务投入的集约效益低。近年来,不少地方尤其沿海地带已面临无地可用、甚至没有可供开垦成耕地的未利用地。为此,应当利用建设美丽乡村的契机,大力推进农民由散到聚、耕地由常效资源转为高效资源进行有规划的大规模农地整治,腾出用地以缓解发展的制约瓶颈。

其五,进一步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伴随传统信仰体系的削弱,农村中出现明显的信仰危机,政治信仰逐渐淡化、人生信仰严重缺乏,一些乡村出现宗教化、黑恶化的倾向。美丽乡村归根结底要“百姓美”,各级党委、政府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村民头脑,下力气重塑农民信仰体系。要注重提高村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并巩固村民自治组织、经济专业合作社和文化组织、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好作用。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其积极作用,如许多“乡规民约”就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村庄内源性、本土性特征,容易得到认同,应当引导发挥作用。要落实以人为本、关心人的发展,建成和谐乡村,形成道德自觉。

其六,为美丽乡村建设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和社会动员。因此,建议各级各部门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宣传舆论主管部门作出精心部署,舆论媒体发挥职能责任,共同营造出全省强大的舆论环境。

二、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地位,确保乡村永续发展。

中央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升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之中;还反复强调要把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而生态建设最基础的环节就是要拥有青山绿水,突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早在2002年,时任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曾在一次“生态省”建设的研讨会上指出:“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青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们对“水”与“土”的开发与保护的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与水土的关系。在这方面,我们走在了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长期保持全国第一,环境质量已成为地方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生态是八闽的最大资源、最大支撑,已成为海西建设的重要品牌。但是,我省林业仍存在林分质量不高、森林保护压力大等问题。根据不久前的水土流失卫星遥感调查,我省水土流失面积仍占10%,其中有22个均为老区县,是最为严重的区域,省里已重点部署了这22个县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但要完全落实到位仍是件艰巨的任务。受武夷山脉特殊气候影响,我省以洪涝为主的自然灾害相当严重,正如闽西北山区民谚所言:“大灾三六九,小灾年年有”。造成的洪涝、泥石流灾害为害甚烈。我省虽然森林覆盖率高,但林种单纯根系浅,山林蓄水能力差;加上违法违规向河道弃土弃渣、占河建设等,使河道变浅、水环境恶劣;还有各种水利设施陈旧老化、超期服役等,我省生态建设仍然任重道远。为此,建议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是大力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进一步提高森林生产力。我省单位面积平均蓄积量偏低,森林林生产力还有较大发展潜力和扩展空间。要通过实施集约经营,改变粗放经营、广种薄收、浪费土地资源现象,使我省林业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的目标。二是突出抓好“三道生态屏障”建设。对我省的“六江两溪”干流及一级支流实施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护,形成水资源源头生态屏障。实施山地治理,以生态公益林为主体,形成山地坡面生态屏障。我省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是一道风景线,为防灾抗灾和改善沿海生态环境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应继续作为一项重点工程,解决好树种单一、林带断带缺口、征占用林带用地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巩固提高沿海防护林生态屏障。三是加大各类水利设施的维护修缮,提高水利工程标准,尽快完成中小河流整治和水利设施的除险加固工作。四是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并使之法制化。我省的大江大河尚未形成完善的机制,生态补偿资金渠道单一,使用效益不高甚至落实不到位,建议健全生态保护财力支持机制,并制定重点流域补偿管理办法。

三、把握好建设美丽乡村与“三农”工作的关系,促进“双提升”。长期以来,我们党和政府都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建设美丽乡村,一定要发挥好“三农”发展的良性机制作用。对农业来说,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拓展出广阔市场空间,并为农业发展增强技术、装备、管理支撑,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对农民而言,就是要让自己成为具有崇高人生价值取向及积极人生态度的国家主人、社会主人。对农村,则应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调整和优化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促进乡村建成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因此,建设美丽乡村一定要把处理好与“三农”的关系及联系,作为一项重要的指针。多年来,我省的“三农”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有诸多特色、亮点。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当前正在经济欠发达乡村展开扶贫开发攻坚和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突破,各地的美丽乡村建设要很好地结合这个重点进行谋划,力求见效。我省老区农村总体在这两面还相对薄弱、滞后,建议省里各部门给予进一步的倾斜扶持。同时,建议扶持老区的山地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对有条件流转形成规模经营的土地,优先安排土地整理、标准良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农田建设项目;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和旧村复垦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促进老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重点扶持老区开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旅游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向老区倾斜。

四、美丽乡村建设要为加快城镇化进程作出关键性贡献。城镇化已确定为未来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美丽乡村建设应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城镇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桥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美丽乡村建设要为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撑,两者完全可以相得益彰、优势互补,获得双赢。推进城镇化是实现村镇土地集约高度利用和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农村地域多功能性作用的凸现,促进农村科学发展。而美丽乡村的建设,将对城镇化作出要素的综合贡献,包括农产品供给和市场贡献,以及土地、劳动力、生态等资源保障。因此,二者要做到有机结合,实现良性互动,切忌成为“二张皮”或二者对立起来;同时也要防止人为的快速城镇化损害农村的社会生活结构,破坏农村原有的经济生态和环境生态。

五、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扩大内需新亮点。

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潜力在扩大内需。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挖掘农民消费潜力,是扩大内需的中心环节。但是,在现行境况下,农民的收入处于不稳定状态,约束着农民的消费意愿,因为消费不能给农民带来收入。因此,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文章应做在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农村所需公共品项目和农民增加收入的生产性项目上。美丽乡村建设则少不了这些项目的带动和配套。政府要调整政策和财政支出结构,增大在农村和农民生产性、提供公共品方面的投入,同时,许多项目可以让农民承担,自己生产公共品,使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挖掘农民消费潜力的途径。

六、因地制宜抓好乡村的科学建设,为美丽乡村奠定好根基。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城乡都有着丰厚的民族历史文物和“黄钟瓦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同样需要精心保护乡村的历史文物和优良传统,坚决杜绝拆真仿古、本末倒置。要防止美丽乡村建设只停留在新村建设,防止“过程性浪费”,即周期性重复拆建,防止简单的“并村”。引导群众科学建房,提升农村住房建设水平;同时加大村庄整治技术服务,指导好村庄的整治和建房工作。建议严格把握、因地制宜地探索三种运作模式:一是对那些具有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传统的村落,要自觉采取保护措施,在传统传承与提升上做好文章,使其唤发出历史美、传统美、人文美。二是对那些人口迁移较多、留守人群少,村庄无明显特色,生存环境又较恶劣的地方,应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引导他们相对集中,扶持帮助建立各种宜居宜业的新型社区,并着力搞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配套。三是有些村庄人口已经大量外迁、有逐渐缩小以至消失的,可以遵从这种自然现象和现实状况妥善进行安置和后续处理。做好这项工作,必须首先做好现行乡村现状的全面普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先行,然后制订全方位的“实施方案”。这将是一项浩大工程,建议省里舍得花大本钱去尽早启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走弯路。

七、使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内容,发挥出重大作用。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括为“中国梦”,这是我们党的政治宣言,也是重大战略思想,对于凝聚民族力量实现奋斗目标具有深远意义。中国梦具有很广泛的包容量,既有国家之梦也有各行各业及各地方之梦,还有个人之梦;既有长远之梦,也有近期之梦;既有宏大抱负之梦,也有温馨康乐之梦。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是:在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未来10年的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后继续奋斗实现接近和达到世界最发达国家水平。显然,这三步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农村、农民状况的彻底改变。习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建设美丽乡村,旨在重塑一种新的农村经济与社会体系,这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要求的题中之义。因此,要把建设美丽乡村纳入实现“中国梦”、“农民梦”的当然范畴,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广泛的通俗宣传,形成高度的凝聚力,释放出最大的正能量、调动最广泛的群众参与。

 

                         20131130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