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基层动态

促进革命老区发展义不容辞

日期:2014/1/13        来源:宁德福鼎市老促会        点击数:

促进革命老区发展义不容辞

 

促进革命老区发展义不容辞

 

福鼎市是福建省级重点老区革命根据地之一,老区遍布17个乡镇214个行政村,总人口占比86%以上,其中老区基点行政村69个,自然231个。福鼎革命从一九二九年开始,一直坚持到一九四九年六月解放,先后在闽东特委,浙南特委领导下,建立了福鼎、霞鼎、霞鼎泰、桐霞、鼎平等县委组织,成立了地下党总支和支部132个,发展地下党员3055人。刘英、粟裕、叶飞等老一辈革命先烈曾率部队和长期浴血奋战在福鼎境内,领导老区人民经历了艰苦卓绝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长达二十多年的革命斗争中,老区人民为革命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革命老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让老区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我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饮水思源、反哺老区,更是市委、市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福鼎市坚持“团结拼搏,鼎力争先”的福鼎精神,众志成城,开拓进取,全面实施“工业立市,旅游兴市,海洋强市”的发展战略,以把福鼎建设成为更加美丽,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海西东北翼滨海旅游工业城市为目标,合力构建城乡一体化,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幸福指数,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实现提前三年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的步伐。2013年全市年地区生产总值245亿元,财政总收入23.33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7.2亿元,增长2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50元。分别增长10%13.2%。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2.8%35.8%9.0%14.2%。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1%,新农合参加率达99.9%,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96.5%,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6%。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县城经济发展“十佳”县(),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双高普九教育先进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并跻身全国百强旅游县()67位。

  一、深刻认识《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实施的重大意义营造关心老区、支持老区、服务老区的社会氛围。

1.在市区醒目公共场所设立大幅老区宣传标语五处。17个乡镇和214个老区行政村设立固定老区宣传标语,营造推进老区发展舆论氛围。

2.编撰《老区宣传手册》。内容有革命老区简介,老区发展政策法规,革命“五老”优待政策和老区宣传标语提纲等。并印制1500册分别送发给市各套班子处级领导,市老建委成员单位,市老促会理事单位、各乡镇党政领导和214个老区行政村。

3.加强新闻信息报道工作,大力宣传福鼎老区建设发展成果和艰辛历程。一年来从不同角度组织采写老区宣传稿件52篇,先后被《红土地》杂志采用11篇,《福建支部生活》杂志采用1篇,省老促会网站采用45篇,《宁德通讯》采用3篇。

二、加大老区村投入努力实现老区村跨越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先后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意见确定支持老区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工作措施和保障机制等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一业为主、多品共存、多种经营、循环利用”的特色山地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彰显特色山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第一批5个山地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市财政安排100万元作为示范基地建设专项补助金;第二批15个山地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从2014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市财政安排150万元作为示范基地建设专项补助金,决定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支持老区茶叶发展专项资金不少于300万元;支持老区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建设专项资金不少于250万元;扶持老区发展槟榔芋、黄栀子、四季柚等特色产业专项资金300万元;每年安排专项资金700万元支持20个老区村搞好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对14个市本级扶贫开发重点老区村每村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10万元;对已列入交通盘子的老区基点村道路硬化建设,给予每公里3万元配套补助;老区基点村复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转让纯收益部分的60%以上用于所在项目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对老区基点村的地质灾害点和危害改造的搬迁造福工程每人给予补助600元。并决定继续实行处级领导和市直部门挂钩帮扶老区村抓落实。至2017年,建设完善休闲农业项目65个,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特色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茶叶22万亩、槟榔芋3万亩、黄栀子5万亩、四季柚3万亩、设施农业1万亩。

培育龙头企业。努力创建新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山地农业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生产经营大户,推进产业化经营。至2017年在全市培育省级山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30个。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业基础地位有效加强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亿,增长5.7%。完成粮播面积25.8万亩,总产8.3万吨。推广现代设施农业,两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建设山地农业综合开发,茶、芋、柚、菇、黄栀子等特色农业规模效益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85家,注册资金达22.9亿元,带动农民约11.6万人;7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产值90.2亿元,增长29.8%,芋魁食品成功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福鼎白茶”连续四年位列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荣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示范县”、“中国茶文化最具魅力城市。

首先,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周山等5个老区村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示范村、美丽乡村培育工作文件,制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实施意见,录制农村建设纪实宣传传片。全市13个各级新农村建设联系点、试点村、示范村,当年建设各类项目107个,实现社会总产值33.12亿元,比增19.3%,平均村财收入达到72.2万元,比增18.2%,农民人均收入达10383元,比增19.6%,各项新农村建设指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提升。落实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完成“一事一议”项目168个,总投资6566万元,财政奖补资金2110万元,受益群众31万人。确定磻溪等7个乡镇为我市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在财政投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加大对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海岛乡镇的扶持力度。柏洋村被评为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双华村、赤溪村成为省第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5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完成旧村复垦183.77亩,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收益500多万元。第三轮18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共筹措各类帮扶资金7522万元,抓生产促增收,加快民生工程建设。全年完成造福工程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1420个,新建省级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和宁德市级造福工程示范点各2个,造福工程危房改造总投资达约1.3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资金达2300多万元。确定55位市副处级以上领导和157个市直单位挂钩帮扶90个村,为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提供支撑保障。并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开展知民情,解民忧,谋发展,办实事活动。着力帮助老区人民最期盼,最渴望解决的致富难,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热点难点问题。

积极牵线搭桥为老区办实事做好事:①为贯岭镇挂钩点村引进黄栀子深加工项目3000多万元,福建恒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办黄栀子深加工,并征地30亩落户工业园区。②为贯岭茗洋、文洋村上报项目,并支持科技项目资金30000元。③为前岐镇大兰四季柚果场帮助解决资金100000元。④为前岐镇老区果场帮助解决资金30000元。⑤为店下镇马山村两个山羊养殖场帮助解决资金20000元。⑥为店下镇亥窑村工厂化生产杏鲍菇帮助项目上报和与协调金融部门信贷资金。⑦为硖门乡紫菜育苗养殖场解决架设电线、和帮助资金二次30000元。⑧为白琳镇翠郊黄金鸡养殖场帮助上报项目,并给予帮助资金30000元。⑨为白琳镇翁江白对虾养殖场帮助解决资金二次80000元。⑩为点头镇过苋帮助解决协调金融部门信贷资金。还有硬化公路支持有贯岭贯岭镇村、白琳镇翁江村、店下镇筼筜村50000元。

市委市政府先后又出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培育工作,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步伐,支持少数民族和革命老区发展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并作出坚持攻坚克难,持续发展,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坚持建管并重,统筹发展,全面提速城乡建设;坚持为民惠民,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社会功能等一系列“美丽乡村”创建措施办法。同时成立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领导、规划、协调、指导新农村建设。以上政策决定的出台,为全市开展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资金支持。有力地促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市有4个乡镇通过生态乡镇验收,87个村通过宁德市级以上生态村验收,磻溪仙蒲村和店下镇巽城村被列省级历史名村,佳阳乡双华村和磻溪镇赤溪村被列为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硖门乡柏洋村被评为全国小康明星村和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太姥山镇和店下、点头镇分别被列为省级和宁德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

三、示范带动

硖门畲族乡柏洋村充分发掘区域发展潜力,与时俱进,扩展视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依靠全民创业,全面创新的“山海并进,工业富村”发展战略,从一个偏远落后小山村发展建设成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850元的全国小康明星村和全国十佳魅力新农村。柏洋村的成功发展经验给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树立了典范。全市充分发挥柏洋村的辐射效应,开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和“明星村、特色村”创建活动。各乡村借助柏洋经验和榜样,立足自身自然区位与村情,制定新村建设发展规划,整合资源,选择适应本村经济发展特色项目和新村建设目标。选准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经济发展和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一起抓,坚持物质建设与文明建设一起抓,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村庄建设一起抓。全面向城乡一体化新型新农村建设推进,让农民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通过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人口和产业项目向中心镇村集聚,全市城镇化水平达53.3%,带动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全市以“建得起、居得安、富得快”为原则,完成495个自然村整体搬迁,建设“造福工程”安置点210个,其中在中心村,集镇和工业园区周边兴建100人以上规模安置点98个,100户以上规模安置点20个,使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的偏远山村和地灾点1.26万户,4.9万人贫穷农民走出深山。全市共建成农村集中式国家标准的供水工程219处,惠及17个乡镇206个行政村,增加自来水入户17.2万人。全市全面完成通村公路硬化工程,发展农村客运班线127条,投放客车349辆,全市251个行政村通班车的241个,占96%。享有闽东“革命三大暴动点”之一的潋城村,以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以市为导向,引领农业转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红豆杉,花果,蔬菜,淡水养殖,食用菌生产等现代化,标准化的特色产业基地,推进科学化生产,专业化管理,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14260元。经济发展和新村建设双双走在全市前茅。并获得“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和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示范村”、“文明村”、“生态文化村”等荣誉。

四、科技撬动老区农业发展

近年来我市以实施科技助农工程为抓手,推行科技领军助力农产业结构升级,产能增效。首先由市科技、科协、农业、林业、茶叶、水产和共青团,妇联、老促会、关工委、老科协等部门和团体分别汇集新老科技专家181人,成立市、乡两级科技服务团18个。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做坚强的科学发展后盾。二是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团的技术优势,通过创办农业学校,开展农业技术讲座,举办科技培训班,建立科技咨询服务站等平台培育科技示范户,“田秀才”,“土专家”,向农民传授不同产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和信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市共上报60项科技项目获得国家专利权。三是运用现代科学引领农业以市扬为导向,以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利用区域优势和潜力打造具有市场活力高效益的产业群和名牌产品,撬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同时注重培育发展名优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为主体,建立产业科研、种植、加工、销售、品牌文化推广为一体的发展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全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27家,涉及农民2.93万户,带动农户5.86万户,培养科技户1500名,带动3万多户农民增加收入。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示范”举措,建立槟榔芋,四季柚,黄栀子等千亩高产优质示范基地、农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示范片()40个,建立具有现代化,标准化特色生产基地10个,引进“五新”项目100个,建立“五新”技术基地和展示田200多个,辐射面积50万亩,基本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全市被列入省和宁德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的30家,全市种植黄栀子5万多亩,占全国四分之一,并被国家工商总局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坛紫菜新品种造育、推广及深加工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福鼎槟榔芋和品品香茶叶获中国驰名商标,同时还被冠于“全国生态产茶县、“中国白茶之乡”和“中国鲈鱼之乡”等多张城市名片。还有店下镇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福鼎市革命策源地筼筜村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坚持对位市场需求,学科学用科学,淘汰老品种,引进新品种,不断壮大紫菜种殖面积,提升产量和质量,获得产销两旺,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实现老产业新发展目标。2013年全村人口2800人,年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关,其中70%多来自紫菜海带收入。

五、工业立市进程加快

紧紧围绕对接浙南及长三角的独特区位优势,确立“工业立市”发展战略,助力全市工业农业双翼齐飞,并驾齐驱,相互支撑,互动发展,增强物质功能带动新农村建设。首先加快推进福鼎工业园和龙安、水井头、铁塘里、岙里、贯岭、江边、金山、点头、店下、南派工业区等“一园十区”建设,构建“布局集中,产业集群,土地集约”产业基地,完善项目区规划,配套建设交通、能源、居住、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富有特色,富有竞争力“家园式”工业项目集中区,降低项目入园区成本。二是通过“筑剿引凤”大力招商引资,吸引海内外企业落户,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13年全市工业主导作用继续发挥,产业集聚更加明显。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5亿元,增加值150.9亿元,分别增长20.8%19.2%;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2家,达306家;新增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6家,达116家。深入实施“园区建设落实提升年”活动,投资5.2亿元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新增园区面积4000多亩。全力开展工业投产和技改扩建项目“百日会战”活动,申达二期、意迈达鞋业等107个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成为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实现工业增加值108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5%。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3家,实现产值460亿元,其中超亿元企业93家。六大支柱产业完成3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80%。三是以工业产业集群发展为支撑,加快区域经济规模快速扩张。形成以工补农,以农促工的循环发展格局。工业发展既给农业增添了新的发展空间,促进农业转形升级,又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市农转工劳动力达9万多人,占总劳动力的1/3。随着规模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小微企业品牌创建,带动乡村农产品加工业和小微企业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全市拥有紫菜、槟榔芋、茶叶、四季柚等产业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4件,全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件,省级著名商标34件,省名牌产品24个。从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为“美丽乡村”建设增强了物质保障。

六、旅游牵动老区发展

多年来福鼎市借助太姥山资源优势,确定“旅游兴市”发展战略,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给予培养壮大,牵动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是加快旅游景点配套建设增强旅游产业功能。全市共建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11外,其中国家5A级景区和3A级景区各1处,滨海度假区2处,省级水乡渔村2处,省级旅游示范点1处。形成了以太姥山岳景区为核心,牛栏岗、小白露、嵛山岛、九鲤溪、翠郊古民居等景点为依托的观光旅游产品体系。二是拓展激发旅游活力,带动农村农业发展,大力推动旅游产业与地方历史文化和红色革命历史的融合,加快发展革命标志物、历史文化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及茶乡绿色游、乡村生态游。构建特色鲜明,集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优质旅游产品体系。三是以旅游业为龙头全面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全市共成立17家旅行社,其中5A1家,3A9家,拥有导游318人。共开办各类旅馆362家,1万多个床位,其中星级酒店6家。年接待海内外游客多达33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3亿元,分别增长20.7%23.1%,跻身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全市从业涉及旅游业服务的经贸、交通、客服等第三产业达3万多人,受益人口占全市10%以上。一业兴,百业旺。全市有太姥山、嵛山二镇和60多个行政村在旅游产业的牵动下得到全面迅速发展。太姥山镇还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福建省福鼎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办公室  黄友进      

20141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