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3年

建设美丽乡村 助推老区发展

日期:2013/12/24        来源:网上来稿        点击数:

建设美丽乡村   助推老区发展

——泉州市老区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

 

泉州市老促会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我会在年初就对开展老区美丽乡村建设课题调研作了安排,发文通知各县(市、区)老促会配合做好相关资料数据的搜集和统计工作。先后三次组织调研组深入到7个县(市、区)12个乡镇(街道)的11个村(居),并走访了市直有关单位,就我市老区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查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8个老区县(市、区),56个老区乡镇,954个老区村(居),老区村占全市村(居)总数的45.4%,老区人口占总人口的36%,自2012年市委、市政府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全市老区乡(镇)、村根据市委、市政府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2—2016年)的决定,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作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按照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和宜居、宜业、宜游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全市有98个老区村被列为各县、乡美丽乡村的示范村,占各级示范村总数的63%。经过一年多的创建,已取得初步成效,老区村容村貌有了较大变化,人居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2012年全市评选10泉州美丽乡村10泉州美丽乡村入围村,老区村有6个,占30%10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老区村有7个,占70%。永春县北溪老区村荣获全国10“2013年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称号(是我省唯一入选村)。

二、老区“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与成效

(一)找准定位,规划先行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造福工程、民生工程、系统工程,必须找准定位,规划先行。我市各老区村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重点帮扶村建设中,已全面进行了乡村规划工作。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和市委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分五个等级进行的要求,各美丽乡村试点示范村对原有的规划进行适当的调整,进一步细化,使规划涵盖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村庄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确定短期和长远建设目标,制定了年度实施方案,做到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突出体现特色和内涵,为美丽乡村建设滚动推进,升级发展奠定基础。永春县在我省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得到原省委书记孙春兰的充分肯定,该县提出八个一机制措施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即:一套卫生管理办法,一份产业发展规划,一批专业合作组织,一套社会管理机构,一个便民服务网络,一批文体娱乐项目,一个目标考评体系,一套保障服务措施,在此基础上落实具体项目建设。该县观山老区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定位为发展生态农业+传统文化(白鹤拳)+朝圣旅游业,对乡村进行全面整治,推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仅2012年,就迎来了30万多人来观光旅游,带来350多万的旅游收入。

(二)扬长避短,因地制宜

美丽乡村建设中,多数老区村能充分发挥老区自然、地理、生态优势,走保护与改造相结合,拆旧与建新相结合的路子,坚持三不原则,即不搞大拆大建,不照搬照套城市标准,不拘一格建设模式,注意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古民居、古树名木和红色文化、闽南特色文化。对一些破旧危房、旱厕、猪舍、鸡鸭栏以及死水潭、臭水沟有步骤、有计划地拆除、整治、重建。德化县水口老区镇地处戴云山麓,拥有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生态乡镇四块国字号金牌,有丰富的森林、水利、红色资源(坂里福建省委旧址)和自然景观。该镇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美丽景区建设相结合,提出把美丽乡村建成美丽景区,让美丽乡村有美丽产业的创建理念,对山、水、路、吃、住、行等做了全面的规划布局,着力打造发展旅游业,实施了旅游节点村庄房屋立面改造、溪流整治、休闲栈道铺设以及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等工程,形成白墙灰瓦、绿树成荫、设施配套、天蓝水清、和谐宁静的戴云山筑风格,展现出村野风格和地域特色。该镇还引导农民建立20多个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50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立金线莲、铁皮石斛、黄花远志新三宝的珍稀中药材示范基地8个,面积435亩,开办农家乐休闲观光采摘园2个,发展绿色观光休闲农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林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泉港区樟脚老区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优势,村里有如诗如画的古民居,有气势如虹的金钟潭瀑布,有名垂青史的陈平山烈士陵园,被称为泉港的后花园。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他们抓住发展机遇,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休闲旅游开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和红色传统教育基地,并被确定成为省摄影基地。

(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建设美丽乡村是党委、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广大农民建设美丽家园的迫切愿望。在资金筹集方面,各地探索了一条政府导向、村企共建、乡贤帮建、金融助建、村民参建的路子。泉州市级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用于美丽乡村建设补助,并要求县(市、区)级财政把农村环卫保洁经费,按每人每年不少于30元的额度安排列入年度预算。据统计,2012年各县(市、区)投入环境卫生整治经费达2.7亿元,其中晋江市按人均80元下拨,南安市筹集到建设资金11613万元,永春县也拨出专项资金3500万元,该县今年又启动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全县90个村被列入试点村,可获财政补助270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1200万元,市级500万元,县配套1000万元。财政投入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财政的带动下,我市老区村发挥各自的优势,依靠社会力量,充分发动群众广泛筹集资金。安溪县山都老区村与三安集团合作,共建美丽乡村。三安集团出资7000万元,在该村建设三安幸福小镇。一期已投入3600多万元。启动了小学、幼儿园、综合服务中心、老人活动中心、农贸市场、村民文化广场、道路扩宽、路灯架设、村民房屋立面装修以及生态茶园等一揽子工程建设,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使农民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成为村企共建的典型。晋江市苏垵老区村,原来是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的村,两年前晋江市领导将其列入重点帮扶村,拨给3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村两委抓住难得的机遇,充分发动群众,投身美丽家乡建设,乡贤踊跃捐资近千万元,用于小学7级危房翻建,村部综合楼、老年活动中心、村民休闲公园、农贸市场及五项民生工程建设,一跃成为晋江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荣获晋江市美丽乡村建设一等奖。大部分村还建立了保洁费收缴办法和美丽乡村建设公约,村民自觉缴费,履行门前三包责任。

利用金融机构的力量,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永春县推出金佛手——美丽乡村贷款项目,为村民发放信贷资金1.48亿元,缓解了资金保障困难,有力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

(四)发展经济,夯实基础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实现经济富有,生活甜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也是维系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区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据了解,全市98个市、县、镇三级老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都高于当地县(市、区)或全市平均水平。如安溪县经岭村,闯出一条以工带农、工贸联动、和谐发展路子,201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6亿元,村财收入130万元,人均纯收入13000元。石狮市前埔村,走出一条农村工业化、生活城镇化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子,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18000元。泉港区上西村由于福炼油码头建设需要,耕地和近海滩涂全部被征用,在失地失海的情况下,转变发展方式,跳出泉港求发展,向毗邻的莆田市、惠安县租海3000多亩,发展内海养殖业,增加村民收入,去年村财收入15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9800元。远远超过全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水平。鲤城区龙岭老区社区,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从组织、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该社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进三家企业开发生态农业,把红色与绿色有机的结合起来,建成红色旅游的精品线路,集体和村民收入大幅增加,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8300元增加到2012年的1.8万元,今年预计可达2.2万元,社区财政收入由20117000元增加到2012年的10万元,今年预计可达50万元。先后被授予泉州市生态村泉州市休闲农业示范村。被中国老促会授予促进革命老区发展先进单位称号。

三、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主要问题

1、基础差,底子薄。老区村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经济社会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历史、自然和地理等因素的制约,大部分老区村发展仍比较缓慢。美丽乡村建设搞得较好的,主要分布在之前列作扶贫开发重点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工作基础较好的地方,相当一部分老区村基础建设严重滞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美丽乡村建设难以迈出步子。据调查,全市老区村大多数集体经济薄弱,有三分之一的老区村村财收入在1万元以下,尚有53个老区村村财收入为

2、人力资源缺乏。老区村地处山区,多数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留守的多是老弱人员,劳力甚少,无法开展生产和建设活动。如德化县有不少地方已形成空心村。当地群众有一句顺口溜叫有路无人走,有房无人住,有田无人种,有酒没人喝(办喜事),有的偏远乡镇人口大量外流情况很严重,德化县南埕、水口两镇各剩一所小学,分别只有九名和十名学生。据南埕镇长郑文导说,全镇户籍人口13000人,留在镇里的不到3000人,除镇区近1000人外,其他12个村,每村平均不到200人。

3、建设资金缺口较大。长期以来,老区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有限,历史欠债较多。据调查,全市现有的98个各级老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计划投入资金13.2亿元,平均每村需投入1348万元。建设资金缺口大,不少村在等米下锅找米下锅

4、产业调整的步伐不大。传统经济和单一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对产业调整和转变经济方式的办法也不多。特色农业不成规模,存在小、弱、散,尚未形成品牌效应,知名度不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展缓慢。

(二)几点建议

1、要加大宣传创建美丽乡村的意义、建设内容、政策措施,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农民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破解难题和瓶颈。

2、完善提升村庄规划。美丽乡村建设是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可行的规划引领,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建议组织对已做的规划进行完善、提升、细化,使之更具前瞻性、可操作性。要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农村休闲旅游业,加速小城镇建设的趋势,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城镇规划有机衔接好,把产业做大做优,使城镇化与村庄建设相互促进。比如,现在有不少地方,已形成多村一品、多村一业的格局,有必要以乡镇为主体,进行统一的产业规划布局。尤其是单一村庄旅游难以形成气候,有必要由县、乡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开发合力。

3、要用好用足党对老区经济社会建设优惠政策和强农富农政策。对于老区美丽乡村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高看一眼,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优先和倾斜。老区村也要

选准项目,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充分运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向上对接,用好用足扶持老区加快发展政策,用好富民强农政策、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建设高标准农田、旧村改造等政策,

4、关注“三农”,发展农村经济。富民强村、提高农民生活品质是老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水平,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注意做到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协调,保护环境与增收致富相结合,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衔接,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政府要加大农业的扶持服务,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引导企业家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要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有序开展土地流转,培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股份合作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资助发展农业保险,开辟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绿色通道,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千方百计稳住农业基础。针对不少农民为子女能上优质学校而弃农赴城问题,建议有计划地在有生源的农村,乡镇所在地下力气办好农民信得过的优质学校,留住农民在家乡发展、创业,聚集农村人气,使农村呈现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