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贯彻《条例》 促进老区发展
福鼎:纪念《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颁发实施一周年工作情况
日期:2013/12/5  来源:宁德福鼎市老促会  点击数:
纪念《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
颁发实施一周年工作情况
去年的今天《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由省人大常委会通过,自12月1日起施行。今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文件《关于原中共中央苏区范围认定的有关情况》明确指出“历史上按隶隶属关系在中共中央苏区范围之内,但是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早或较早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进行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并且同中共中央苏区毗邻或具有重要渊源关系的老区的一部分,建议在实施原中中共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时比照享受有关政策,给予相应扶持和优待的有宁德市的福安、福鼎、蕉城、寿宁、霞浦、周宁、柘荣、屏南、古田和福州市的连江、罗源11个县(市、区)”和闽东苏区苏维埃政府成立至今80周年。
一、以学习贯彻宣传《条例》为抓手,进一步营造关心老区、支持老区、服务老区的社会氛围。
首先在市委市政府重视下,市财政下拨老区专项宣传经费,在市区高速路进出口处等醒目公共场所设立大幅老区宣传标语五处。同时统一拟定老区宣传标语内容,督促17个乡镇和214个老区行政村设立固定老区宣传标语,营造推进老区发展舆论氛围。
其次与市老区办联合编撰《老区宣传手册》。内容有革命老区简介,老区发展政策法规,革命“五老”优待政策和老区宣传标语等。并印制1500册分别送发给市各套班子处级领导,市老建委成员单位,市老促会理事单位、各乡镇党政领导和214个老区行政村,纪念馆等。
三是加强新闻信息报道工作,大力宣传福鼎老区建设发展成果和艰辛历程。坚持推行“双稿费”制度,鼓励调动撰稿人的积极性。一年来从不同角度组织采写老区宣传稿件 52篇,先后被《红土地》杂志采用10篇,《福建支部生活》杂志采用1篇,省老促会网站采用38篇,《宁德通讯》采用2篇,宁德市老促会《简报》采用6篇,《福鼎周刊》采用10篇。编发本会《老区之声》简报6期。
通过宣传,《条例》进一步展示老区的光辉历程,从不同方面展现福鼎老区建设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典型经验和发展滞后问题。树立各级各部门形成推进老区发展的紧迫感和必要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工作,继续实行市副处级以上领导和市直单位挂勾帮扶老区村活动。全市共有55位副处级以上领导和157个市直单位挂勾帮扶90个老区村。并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开展知民情,解民忧,谋发展,办实事活动。着力帮助老区人民最期盼,最渴望解决的致富难,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热点难点问题。4月上旬市委书记陈其春亲自率领市直有关部门领导深入地处闽浙交界的贯岭镇茗洋老区基点村调研,召开现场办公会议,通过察看茗洋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听取村里的工作汇报后,并与随行调研的市直部门领导商讨发展茗洋对策,现场筹资30万。会后市委下达会议纪要支持和帮助茗洋村解决通村公路拓宽,危桥改造,山塘水库排险加固和扩大发展黄桅子、槟榔芋生产资金与技术不足等问题。
二、树立典型,加强挂点,牵成搭桥,争取资金,落实挂点帮扶。
一年来,帮助基地挂点、联系点8个乡镇16个行政村。通过牵线搭桥为老区推介对接生产发展项目和力所能及帮助挂点村和基点村办实事。
贯岭镇茗洋村是我会连续多年挂勾扶持的老区基点村,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重视下,在该镇党委及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下,协同扶贫协会,全力支持该村以建设“有特色名洋,红色茗洋,绿色茗洋”的目标,发展“四个一千”(即福鼎芋、黄桅子、有机茶、综合经济体各1000亩)。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努力建设新型老区村。完成村建规划编制,新建村财项目百亩黄桅子基地,农家书屋和“红茗洋”革命纪念馆,预计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关,超过全市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温饱型转入向建成小康目标迈进。
通过牵线搭桥,为贯岭镇引进黄桅子药材深加工企业——福建恒康生态农业发展公司,投资3000万元,开发栀子油提炼生产项目,项目征地30亩落户贯岭工业园。同时为挂点村和其他老区基点村争取生产发展和民生项目帮扶资金33万元,并帮助解决银行贷款,做到想为他们所想、急为他们所急、帮他们所需、解他们所难。
三、加强革命传统教育阵地建设,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今年,是闽东苏区成立苏维埃政府80周年,我会坚持督促有关部门继续加强原有革命纪念馆、亭建设与管理的同时,积极宣传引导有关部门在清明、“五四”等节日先后组织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和群众等近万人次前往福鼎革命陵园和茗洋、筼筜、李家山、周山、前岐等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瞻仰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增强全民爱国主义热情。积极参与党史办等有关部门启动申报福鼎苏区县工作,争取享受苏区县待遇。进一步展示我市在中国革命史以及闽东革命根据地和浙南游击根据地的特殊地位与作用。为广大干部群众,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构筑平台,创建新的基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下达中史字[2013]51号文件规定:“历史上按隶属关系不在中央苏区范围之内,但建议在实施有关规划时比照享受有关政策的县(市、区),总计24个”,我市成为24个县(市、区)之一。这将大大促进我市老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四、做好黄仲咸奖学金颁发工作,进一步推动捐资助学事业发展。
我会按照省、宁德市老促会要求,认真做好2013年度黄仲咸基金会奖学金颁发工作。首先为确保评选程序公开、公平、公正,严把受奖条件标准。在确定受奖对象时必须完成民主推荐,张榜公布,接受师生和学校的监督、市老促会审查审批程序,做到确定受奖人标准不降低,确定受奖人程序不走过场。全市经审核确定的85名受奖学生,全部来自17个乡镇老区村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在校高中学生。其次是把宣传黄仲咸捐资助学的高尚品德贯穿于全过程,通过会议、标语、专栏、网络、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广泛宣传捐资助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营造踊跃捐资助学的社会氛围。全市17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分会全部成立集资助学办公室,开展捐资助学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秋季共资助困难大学生669人,每人3000元。其中由乡村资助521人。资助困难在校高中生582人,每人1000元。全市累计筹集发放助学金327万元。本会连续两年被福鼎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集资助学优秀组织奖。
五、组织发挥科技力量,服务老区经济科学跨越发展。
4至5月会长亲自率老区科技服务团,联合关工委、老科协以及老区、农业、林业等部门领导。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80多人次,先后深入前岐、店下、贯岭、白琳、硖门、管阳等乡镇的1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厂场及重点产业生产基地调查研究,现场指导,传授生产技术。并紧密联系实际,分别举办黄桅子、紫菜、四季柚、槟榔芋、茶叶、水稻、蚕豆等专业技术培训班12期,受训人数达2200人,发放生产技术资料13000多份,通过举办专业技术培训,发放技术宣传资料,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具体实际问题。为老区农村立足市场导向,发挥区位优势,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生态绿色产业,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持。10月7日今年23号台风“菲特”正面登陆袭击福鼎,给全市农村经济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灾后市老促会主要领导立即组织并亲自率领老区科技服务专家,赶赴前岐、店下、硖门等重灾区察看了解灾情,现场给广大灾民为受灾粮食、蔬菜、水果、紫菜、网箱养鱼,禽畜饲养等开展灾后生产自救“会诊开方”,耐心指导他们采取科学补救措施,积极恢复灾后生产,提高信心,减少损失。
六、关心革命“五老”筹集资金,开展老区慰问送温暖活动。
坚持深入各乡镇、村、自然村分别慰问革命“五老”干部的政治活动、生活待遇,真正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希望老同志继续发挥余热,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工作。并为老区“五老”和老区农村年老多病生活困难群众、受灾户,在春节、端午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中秋、国庆前后深入8个乡镇13个行政村专门为看望慰问老干部、老同志,给他们每户送去送去慰问金300元,共计24800元和慰问品等等。送去党和政府对老区人民的关心关怀和温暧。
七、开展义诊活动,为老区人民送医送药
4月中旬与市老区办联合在佳阳畲族乡开展义诊活动,组织内科、外科、妇产科、骨科等专家15人为缺医少药偏远山区老区群众义诊,共接诊患者150多人,免费发放各种药品价值达6000多元,分发卫生宣传资料1500多份。同时还督促市民政局、老区办实行每年为我市“五老”等优抚对象提供价值260元的免费体检。
八、加强学习,增强自身建设。
首先利用会长办公会议和驻会干部会议,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等省市有关支持老区发展政策法规。从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工作上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努力为促进老区建设和发展,多办实事。其次是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工作机制,增强老促会自身建设。经会长办公会议决定并经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同意,市老促会增补副会长2人,增设办公室主任1人。还根据人事变动调整充实了全市17个乡镇的分会长。同时制定了《福鼎老促会分会工作职责》,为进一步做好老促会工作增添生机活力。
福鼎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办公室 黄友进
2013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