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09年

宁德老区茶产业大有作为

日期:2010/12/22        来源:本站        点击数:

宁德老区茶产业大有作为

吴建华  李育兴  冯廷  陈荣冰  汤鸣绍

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为了进一步了解老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老区人民的生活现状,于200972228日,组织了老区茶产业专题调研组,由副会长吴建华、李育兴等5人组成,深入宁德市的蕉城、福安、福鼎、柘荣、寿宁、霞浦等6县(市、区)12个乡镇22个点调查、访问。通过座谈、参观、造访、交谈与查看等方式,了解了老区茶产业发展的最新情况。

发展特点

1茶园面积大,分布广。闽东的老区是山区,也是茶区。这6个县市老区人口都占总人口的80%左右,有70%左右的老区农户都有种茶,茶业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40%以上。现有茶园85.85万亩,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31.5%,茶叶总量6.26万吨,毛茶产值13亿元,商品茶产值30.05亿元。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居全国产茶地市之首。

2产茶历史悠久。早在西晋时期,闽东就有饮茶习俗,唐代已有“比屋皆饮”之说。据《福建省乡土志》载:“早在唐代,闽东已开辟了许多茶园”。

3茶树品种丰富。宁德市拥有国家级良种11个,省级19个,良种普及率达95%以上,每年繁育良种茶苗25亿株以上。省茶叶研究所就设在福安,建有全国最早的茶树品种园,征集、保存了茶树种质资源1000多份,计4000份种质。近水楼台先得月。育成的许多新品种就地先进行了示范推广。

4茶类多,市场适应力强。中国六大茶类宁德就有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以及再加工的茉莉花茶和工艺茶,茶类之多为全国产茶地市之最。传统名茶有天山绿茶、“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红茶、“白毫银针”、天山茉莉银毫等,闻名海内外。为适应国际茶叶市场需要,历史上曾几次“绿改红”、“红改绿”转换自如。

5茶文化底蕴深厚。闽东茶文化与宁德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畲族文化、红土地文化、海洋文化、旅游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具有闽东特色的茶文化内涵。古有尧帝时太姥娘娘与大白茶的传说,支提寺、白岩庵、圣水寺等名胜古刹禅茶文化,今有1991年和1992年宁德行署与福安市政府联办的两届“中国闽东福安茶文化交流会”,推进了福建茶文化的广泛交流与发展。

6茶叶品牌独具特色。福安市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市达标单位”和先进单位,2008年获得“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福鼎市被农业部授予“全国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试点县(市)”、“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福鼎白茶)示范基地”称号。福安坦洋工夫和福鼎白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注册中国证明商标。“坦洋工夫”、“福鼎白茶”和宁德“天山绿茶”获福建名茶称号,8个品牌被中国茶业流通协会授予“中国三绿工程放心茶中茶推荐品牌”;13个产品获福建名牌称号;9个产品获得原产地标志注册;6个企业商标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主要经验

1各级领导重视。近年来宁德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茶业发展,2003年出台《关于扶持茶叶支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出台了《关于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2007年宁德市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了《关于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决定》。福安市把茶业列为第三大产业,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茶业发展领导小组,并相继出台三个“意见”,对指导茶产业发展起到统揽全局的推动作用。福鼎市坚持每年召开全市茶业工作会议,投入数百万元专项经费,扶持加工企业和有机茶基地建设以及开展科研、市场营销等活动。柘荣县2007年出台了《关于扶持乌龙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县财政每年拨出100万元扶持发展。

2实施科技兴茶战略。宁德市政府与省农科院签订了院市合作协议,制定了“共建十年规划”,不断提高茶叶科技水平。福鼎市成立了“福鼎白茶研发中心”,与省内外科研机构、院校合作,认真开展白茶保健功效制作工艺创新等方面研发,加快国优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纯复壮、引进推广高优新良种,不断提高白茶质量。霞浦县茶业局将7名农艺师(助农)分掛6个重点茶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加工中的实际问题。

3强化茶叶质量安全责任制。宁德市政府2004年就出台了《宁德市建立茶叶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政府成立茶叶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各地成立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每年组织职能部门联合开展质量安全执法检查,严厉查处经营和使用禁用的农药以及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推动全市茶叶质量跃上新台阶。

4招商引资扩大茶产业规模。各级党政领导改变思路,从改善投资环境与提供优惠政策入手,吸引外地大企业来投资办企业,入驻率与成功率大大提高。宁德市与福安市联合引进外资兴办“海峡大茶都”,一期工程已竣工,二期在建设;福安市坦洋工夫红茶生产企业发展到45家,产量达3000多吨。目前全市登记注册的茶企业263家,其中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有40家。2008年获全国茶行业百强企业有3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0多家。

5加快茶业结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增效、茶农增收为中心,按照“提升绿茶品质,加快发展红茶、白茶、乌龙茶”的原则,开展茶类结构调整。争取未来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内实现“4211目标,即绿花茶从目前90%调至绿茶40%,红茶比重从6%调至20%、乌龙茶从1.6%调至10%、工艺花茶从2.4%调至10%。全市茶类发展比例以“3331为目标,即绿、花茶30%、红茶30%、乌龙茶30%、白茶10%

6增强品牌意识。近几年来加大了品牌宣传力度,举办了多次茶王赛、中国白茶文化节、“中华名人共建海峡西岸和谐福安暨坦洋工夫茶系列活动”等大型茶事活动,积极组织参加了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地举办的十几场全国性茶事活动,“坦洋工夫茶”、“福鼎白茶”和“天山绿茶”等品牌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7建立茶叶合作组织。200587,由福安市松罗乡外岭村、洋西村的20多户种茶能手、营销大户、党员科技户自发组织起来,以“自愿参加、民主办社、科技先行、劳动致富、共同富裕”为原则,以创品牌、占市场、增效益为宗旨,经民主协商制定了《章程》,按章办事,促进茶农增产增收。目前全区已登记、核准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15家,入社农户400多户,带动农户6000多人。

8完整茶产业管理体系。茶是宁德的支柱产业,涉及到220万人的生计。长期以来保留了宁德市与各县(市、区)茶业管理局,完整的管理体系,茶业的发展规划、政策与措施就有了保证。设在市内的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与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的茶叶专业在茶业科教人才的培养、技术储备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问题反映

1品牌共享问题。坦洋工夫红茶历史上产地包括福安、寿宁、周宁、霞浦、柘荣等县。目前,坦洋工夫红茶由福安市独家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其他县无权享用这个公共品牌,一致要求向国家提出恢复坦洋工夫红茶原产地的范围。

2新茶园优惠政策问题。发展新茶园少数民族有优惠政策,发展一亩给予补助500元。但老区基点村却没有享有,认为应一视同仁。

3茶业投资补助问题。中央财政支持现代茶业发展项目,宁德市有福安、寿宁、周宁3个县(市)获得投资补助,其他县(市)也要求给予补助。

4QS认证门难进问题。普遍反映收费高、卫生检测部门与技术监督质量检测部门衔接工作没搞好,严重影响了企业办证。

5茶业贷款担保抵押问题。银行贷款可以用加工厂房设备作担保,但大部分银行不同意以茶园作抵押。要求给予帮助解决。

6第一线技术力量严重不足问题。福安反映乡镇一级茶技推广人员严重断层,福鼎反映专业人才紧缺问题,柘荣县乌龙茶制作专业技术人员引进与培养困难。

几点建议

1继续推进茶类结构调整。宁德市现有茶园面积不小,主要是结构不甚合理,市场需要的品种少了。要按照市里提出的“3331的茶类结构调整要求,加大调整力度。新发展或新种植茶区以推广适制乌龙茶与红、绿茶兼优的良种,如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紫玫瑰、丹桂等。各地根据发展不同茶类的需要,因地制宜选择种植适制性广、香高质优的早、中、晚生种合理搭配,延长采摘期,充分利用劳力与机器设备,发挥经济最大效益。

2集中打造三大公共品牌。“坦洋工夫”红茶已由福安市政府单独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功注册中国证明商标,应将产地范围恢复扩大至寿宁、周宁、霞浦、柘荣、蕉城等县,为全市的公共品牌。“福鼎白茶”、“天山绿茶”可发展成为全市的公共品牌。市政府每年要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一定经费支持品牌宣传,创出一、二个名闻世界的著名商标和名牌。

3推进茶业休闲观光业发展。宁德市风景名胜的周边都是山峦翠迭的生态型茶园,茶旅结合,观光休闲相匹配,把茶叶大市场与茶文化联成一线,将是极为出色的优质旅游线路组合。

4做大做强茶业龙头企业。认真总结推广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经验,特别是福安市与蕉城区通过的自愿结合、技术能手强强联合组成茶叶合作社,实现统一加工、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在农村已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一定要因势利导、积极发展,并争取上级给予经费与政策的扶持。在城镇,继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把“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民”的发展模式做好,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头作用,壮大经济实力,提高竞争能力。

5加强闽东茶叶的宣传推介工作。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在宁德市举办,这是宣传宁德、宣传宁德茶叶与茶文化的好机遇,一定要全力以赴,办成“有规模、有内涵、有层次、有品位、有成效”的全国性茶叶经贸盛会。希望能借助茶博会的平台,将宁德市茶业发展的丰硕成果、丰富多彩的茶类产品和茶树品种向全国、全世界展现开来,进一步提高闽东的茶文化和茶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吴建华、李育兴为省老促会副会长;冯廷佺为省老促会常务理事;陈荣冰为省农科院科研处副处长、研究员;汤鸣绍为教授级高级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