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基层动态 >美丽老区村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力促老区美丽乡村建设

日期:2013/11/25        来源:宁德市老促会        点击数:

福宁莆南四市老区工作

联谊会交流材料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力促老区美丽乡村建设

 

宁德市老促会

宁德市老区办

20131119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开展了实施“美丽福建”、“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这为老区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一个新课题,提供了一个新机遇。省老促会、省老区办为配合全省建设“美丽乡村”行动,联合于4月份组织在全省开展“老区美丽乡村”建设课题调研活动。为了推进我市“老区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促进有关优惠政策、措施向老区倾斜,进一步推动“老区农村跨越发展工程”的实施。自5月份以来,我们组织人员分别走访了市直有关部门和老区乡村,调查了解我市“老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大体情况,并探讨了老区农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些思路、问题和对策。

    一、宁德市“老区美丽乡村”建设简况。

    (一)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十分重视。

    宁德市委、市政府立足区情,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四个类别”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村建设,并已取得一定成效。(四个类别为:一是已取得较好成效的新农村示范村;二是县(市、区)委书记挂钩督查村;三是扶贫开发典型村;四是造福工程示范点)。全市已评审了68个村为4个类别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村;市委办、市政府办于201359下发了市委办[2013]34号文予以确认。市里的“四个类别”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村的建立,为我市“美丽乡村”的创建打下了基础。415市委常委会议定,要求市委农办负责对以上四个类别的示范典型或成效明显的村(点)进行分类,按照“一县、一线、一批典型”,“可学、可看、可交流”的要求,进行整合提出新要求。

    市委农办、市财政局、市农业局也分别从各自的渠道推荐上报了一批“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名单。如市委农办整理了“福鼎市潋城村创建美丽乡村报告”,拟推荐申报为全国“美丽乡村”试点;市财政局也向省财政厅推荐了9个“美丽乡村”名单,每县推荐上报1个;市农业局根据省农业厅下达我市的名额,上半年推荐上报福鼎市峡门乡柏洋村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省农业厅上半年在全省遴选9个,其中分配宁德市1个)。

    福鼎市 通过以下五动,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是政策驱动。持续实行副处级以上领导和市直单位挂钩帮扶90个村,其中老区村80个,示范村10个,推行“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活动和明星村、特色村创建工作,确定5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每年支持100万元;确定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个,每年支持10万元;确定扶贫开发重点村10个,每年支持6万元;确定溪、管阳、叠石、贯岭等4个乡镇享受生态补偿政策,峡门、佳阳2个乡享受少数民族挂钩帮扶政策,嵛山镇享受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二是示范带动。峡门乡柏洋村充分发挥区域发展潜力,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依靠全民创业、全面创新的“山海并进、工业富村”发展战略,使该村从一个偏远落后的老区少数民族小山村建设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850元的全国小康明星村和全国十佳魅力新农村。福鼎市委、政府及时总结、推广柏洋村的辐射效应,开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和“明星村、特色村”创建活动。三是科技撬动。以实施科技助农工程为抓手,推行科技领军助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产能增效。四是工业促动。紧紧围绕对接浙南及长三角的独特区位优势,确定“工业立市”发展战略,全市工业农业并驾齐驱,相互支撑,互动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五是旅游牵动。借助太姥山资源优势,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给予培养壮大,牵动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柘荣县 则立足本县实际,围绕全面建设“五特好柘荣”这一主题,建设美丽乡村。强调要按照“民富、村美、风正”的目标要求,加大力度,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工作;要加快投入,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实效;要加大宣传力度,凝聚各方力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我市“老区美丽乡村”建设大体情况。

    我市老区村分布面广、人口众多、地理区位差异较大, “老区美丽乡村”建设也是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

    1、已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实施“老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的村。有二种类型:

    第一类是已完成农村整体规划编制工作,正在开展“老区美丽乡村”建设起步阶段的老区村。这一类的老区村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业,辅以外出经商、务工等发展方式,并大力完善基础设施,促进村风文明社会和谐,村财收入5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10000元之间。如:

    福安市甘棠镇观里村  一是大力发展茶叶、茶苗、生姜等特色产品规模化生产,仅茶苗种植一项生产面积超过300亩,年产值800多万元;同时全村120多人参与经商、务工,大部分劳力成为沿海船舶修造企业的农民工主力军,每人每月平均收入3000多元。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善。近几年投入了400万元,拓宽村主干道,硬化村道路巷,设立卫生区,更新自来水管道、改造环村下水道,建设排洪渠,安装路灯,扩建装修小学教学楼,修建自然村章后、岚后两座河桥,建成连接104国道的“观里南溪”大桥和老区村牌,兴建村委办公楼,创建“观里革命老区纪念园”等。三是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倡导村民弘扬革命传统,树立老区基点村文明风尚,建立教育奖励制度,对每年录取上大学的学生实行物质奖励,近7年来有90多名学生考上大学。

    霞浦县崇儒畲族乡溪边村  位于崇儒乡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县城6公里,既是库区移民村,又是老区重点村,辖11个自然村,595户,总人口2451人。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3790万元,年人均收入1.2万元。2012年,县委、县政府把溪边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一是按照“统一规划设计,单体建设先行”的原则,已拆除旧房671.06万平方米,新村实际动工建设112户(含造福工程安置对象106530人),其中46户完成三层主体建设,42户完成二层主体建设,24户完成一层主体建设。主体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溪边村综合服务中心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新村已完成供水工程的输水管道安装、雨污管网整体铺设860、内河岸坡砌石300BC路主干道路面硬化580ABC路旁绿化建设,建成桥涵4座,其他附属工程正有序推进。二是成立现代高优农业示范园,由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设计规划,总面积2930亩,一期建设1220亩(其中核心区计划建设768亩,其他辣木、茶业等452亩)。今年计划建成的1020亩高优农业示范区共分五个区域:设施名优果树栽培区340亩、设施灯照葡萄区(台湾促成栽培园艺)100亩、设施名优蔬菜与花卉区178亩、明道津田设施园艺世界服务区100亩、辣木园150亩,高科技茶园152亩。

    第二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渐入佳境,老区美丽乡村已见雏形。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工农业发展齐头并进,新农村建设颇有城镇化规模。村财收入20100万元,人均农民收入11.5万元。如:

    福鼎市太姥山镇潋城村  一是立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这一着力点,做活“引、拓、训”三字文章,促进农民增收。重点培育引导三大特色产业:大棚蔬菜,绿化苗木花卉、蔓地亚红豆杉和食用菌。现有专业种植大棚蔬菜农民工300多人,年经济效益700多万元;引导农民种植“植物黄金”——红豆杉3200亩,育苗基地160亩,年培育苗200万株以上,已成为一家总资产1.2亿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引进天益菌业有限公司,占地50亩投资3000多万,日产鲜菇56吨,安排农民工100人就业。发展非农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由返乡乡贤创建的安福纸业(福建)有限公司,年产值达3.6亿,安排村民200人就业,月工资达2500元左右,农民人均收入从20075760元跃升至2012年的14000元。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民由体力型、经济型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有效促进就业能力和增收能力的提高。二是围绕“村容整洁”这一突破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编制发展规划,投资600多万元,加大历史古迹的修缮和保护力度;投入500多万元,实现环境整洁,通过实施道路硬化、河道净化、村道绿化、管线暗化、环境洁化、民居美化等工程,建设新村,提高了品位。三是选准“乡风文明”这一切入点,开展“看、比、带”三项活动,提升农民思想道德境界。“三看三比三带头”,即在村干部中开展看表现比奉献、在党员中开展看荣辱比道德、在群众中开展看言行比文明的活动,党员带头、干部带头、大户带头,通过建立健全群众自治组织、广泛开展宣传、组织各类比赛、活跃文体活动、建立展览室等,全方位、多领域地开展村民道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文明乡风。

    2、立足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老区乡村特色美”。如:

    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  依托民族风情、人文历史、区位及自然生态优势,按照建设“三园”目标(即畲族村寨风情园、新农村建设示范园、郊外生态休闲园),科学制定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和上金贝旅游景区修建详细规划,整合资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着力打造“美丽乡村”。一是全村种植蜜柚、茶叶两大农业产业,成立蜜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增加群众经济收入,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3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二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开发民俗文化、自然观光、乡村休闲、农事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成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和福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特别注重民族优秀文化弘扬与保护,展演畲族传统节目,深挖特色美食,保护性修缮古民居,以及编写村歌“金凤呈祥”,获得“村歌献给党·全国村歌评选”金曲提名奖。上金贝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

    寿宁县犀溪镇西浦村  位于寿宁县东部闽浙边界的犀溪河畔,有1100多年历史,交通便捷,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是南宋特赐状元缪蟾的故乡,18名进士皆出自缪氏家族,全国少有,被誉为“状元故里,进士之乡”,同时又是茶油产地,旅游之乡。因此,该村依托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生态环境独特等优势,对村中古文物、古民居进行原貌展现,巍巍古朴、造型别致的“状元坊”、“皇姑亭”、廊桥、石磴桥、古戏台、古祠堂等古建筑规模宏伟、工艺考究;古民宅多为三进二层的宋式三合院,门楼形制富于变化,门窗格扇雕刻精美,题材丰富,梁枋斗拱精雕细刻。该村被评为“省级园林村”、“省级文明村”、“海西十佳魅力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传统村落”等。距该村一公里处的犀溪漂流景点,突出亲水、生态、文化动态旅游特征,融入闽东亲水游格局和“廊桥水乡区域总体定位,被誉为“海西第一漂。西浦村以其经久不衰的文化氛围、古意盎然的人文风物、惊险刺激的漂流景点,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年游客量10万多人次),带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3、立足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农村生态系统结构调整与功能整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环境三大要素有效结合,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周宁县怡然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总投资2.6亿元,专门发展林下经济一是发展生态。倡导“自然品质,以村为主,保护第一、集约经营、规模发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原则,推进立体经营和生态健康生产方式,实现以禽养村、林下养殖的良性发展。二是模式先进。坚持政府引导,农户参与,多元投入,公司管理模式,推广有机结合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形式“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基地运作按照“两分五统”,即分户饲养,分村管理;统一供应鸡苗、统一供应有机谷物、统一防疫、统一规范管理、统一品牌销售。三是典型带动。通过独立经营建立盈利模式之后,吸引周边老区群众参与,并注意做好技术推广、指导与市场拓展,带动老区群众致富。四是前途光明。合作社的发展目标是年出栏400万只生态土鸡、800吨土鸡蛋,年产值5.6亿元为目标,4年完成,并发展成上下游关联产业,形成育种、养殖、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带动全县老区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有力支援了“老区美丽乡村”建设。

    二、对“老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市“老区美丽乡村”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推进下,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在创建过程中也存在工作不平衡、宣传发动力度不够、工作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为了加大“老区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更好地推进老区农村跨越发展,我们建议如下:

    1、加大“老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宣传力度。要通过广泛宣传党委、政府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部署要求,凸现老区农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存在困难及发展方向,激发社会各界对做好“老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区美丽乡村”建设,发挥老区农民积极性和主体作用,积极主动融入到“老区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注重做好“老区美丽乡村”先进典型、先进经验的总结推介,形成全社会关心,营造建设“老区美丽乡村”的良好氛围。

    2、完善“老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机制。要通过深入调研,制定有关开展“老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建议党委、政府要明确创建工作的牵头部门及责任部门,进一步落实工作职责,整合资源,确保“老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3、加大“老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与过去的“文明村”、“小康村”建设相比,要求更高、内容更多、条件更严、投入更大,而老区农村发展资金普遍匮乏,制约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步伐。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从政策上、资金上对老区给予更多倾斜,为创建“老区美丽乡村”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4、加大生态产业发展力度。要坚持以人为本,逐步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结合加强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生态资源保护,促进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同步发展,使老区农村实现“老区生态美丽乡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