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
合力创建“美丽乡村” 齐心先行小康大道
福鼎市推进革命老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与经验
日期:2013/11/13  来源:宁德福鼎市老促会  点击数:
福鼎市推进革命老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与经验
合力创建“美丽乡村” 齐心先行小康大道
福鼎市地处福建省北大门,是全省重点革命老区之一。全市辖有17个乡(镇),其中老区乡(镇)15个,老区分布乡(镇)2个。共有 281个行政村(居),其中有145个老区村,69个老区基点村,分布231个老区基点自然村。老区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0%多。
近年来,福鼎市坚持“团结拼搏,鼎力争先”的福鼎精神,众志成城,开拓进取,全面实施“工业立市,旅游兴市,海洋强市”的发展战略,以把福鼎建设成为更加美丽,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海西东北翼滨海旅游工业城市为目标,合力构建城乡一体化,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幸福指数,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实现提前三年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的步伐。2012年全市年地区生产总值203亿元,财政总收入19.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00元。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2.8%、35.8%、9.0%、14.2%。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1%,新农合参加率达99.9%,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96.5%,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6%。从而荣获全省县城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双高普九教育先进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并跻身全国百强旅游县(市)第67位。主要做法与体会有:
一、政策驱动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培育工作,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步伐,支持少数民族和革命老区发展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并作出坚持攻坚克难,持续发展,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坚持建管并重,统筹发展,全面提速城乡建设;坚持为民惠民,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社会功能等一系列“美丽乡村”创建措施办法。同时成立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领导、规划、协调、指导新农村建设。持续实行副处级以上领导和市直单位挂钩帮扶90个村,其中老区村80个,示范村10个。推行“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活动和明星村、特色村创建工作。将硖门乡柏洋村、太姥山镇潋城村、店下镇巽城村、磻溪镇赤溪村、佳阳乡周山村确定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市财政每年每村支持100万元。确定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个,每年每村支持10万元新农村建设专项经费。确定扶贫开发重点村10个,每年每村支持6万元扶贫专项经费。将磻溪、管阳、叠石、贯岭等4个乡(镇)定为享受生态补偿政策,硖门、佳阳2个乡定为享受少当数民族挂钩帮扶政策,嵛山镇定为享受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以上政策决定的出台,为全市开展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资金支持。有力地促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市有4个乡镇通过生态乡镇验收,87个村通过宁德市级以上生态村验收,磻溪仙蒲村和店下镇巽城村被列省级历史名村,佳阳乡双华村和磻溪镇赤溪村被列为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硖门乡柏洋村被评为全国小康明星村和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太姥山镇和店下、点头镇分别被列为省级和宁德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
二、示范带动
柏洋村充分发掘区域发展潜力,与时俱进,扩展视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依靠全民创业,全面创新的“山海并进,工业富村”发展战略,从一个偏远落后小山村发展建设成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850元的全国小康明星村和全国十佳魅力新农村。柏洋村的成功发展经验给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树立了典范。全市充分发挥柏洋村的辐射效应,开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和“明星村、特色村”创建活动。各乡村借助柏洋经验和榜样,立足自身自然区位与村情,制定新村建设发展规划,整合资源,选择适应本村经济发展特色项目和新村建设目标。选准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经济发展和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一起抓,坚持物质建设与文明建设一起抓,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村庄建设一起抓。全面向城乡一体化新型新农村建设推进,让农民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通过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人口和产业项目向中心镇村集聚,全市城镇化水平达53.3%,带动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全市以“建得起、居得安、富得快”为原则,完成495个自然村整体搬迁,建设“造福工程”安置点210个,其中在中心村,集镇和工业园区周边兴建100人以上规模安置点98个,100户以上规模安置点20个,使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的偏远山村和地灾点1.26万户,4.9万人贫穷农民走出深山。全市共建成农村集中式国家标准的供水工程219处,惠及17个乡镇206个行政村,增加自来水入户17.2万人。全市全面完成通村公路硬化工程,发展农村客运班线127条,投放客车349辆,全市251个行政村通班车的241个,占96%。享有闽东“革命三大暴动点”之一的潋城村,以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以市为导向,引领农业转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红豆杉,花果,蔬菜,淡水养殖,食用菌生产等现代化,标准化的特色产业基地,推进科学化生产,专业化管理,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14260元。经济发展和新村建设双双走在全市前茅。并获得“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和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示范村”、“文明村”、“生态文化村”等荣誉。
三、科技撬动
近年来我市以实施科技助农工程为抓手,推行科技领军助力农产业结构升级,产能增效。首先由市科技、科协、农业、林业、茶叶、水产和共青团,妇联、老促会、关工委、老科协等部门和团体分别汇集新老科技专家181人,成立市、乡两级科技服务团18个。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做坚强的科学发展后盾。二是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团的技术优势,通过创办农业学校,开展农业技术讲座,举办科技培训班,建立科技咨询服务站等平台培育科技示范户,“田秀才”,“土专家”,向农民传授不同产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和信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市共上报60项科技项目获得国家专利权。三是运用现代科学引领农业以市扬为导向,以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利用区域优势和潜力打造具有市场活力高效益的产业群和名牌产品,撬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同时注重培育发展名优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为主体,建立产业科研、种植、加工、销售、品牌文化推广为一体的发展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全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27家,涉及农民2.93万户,带动农户5.86万户,培养科技户1500名,带动3万多户农民增加收入。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示范”举措,建立槟榔芋,四季柚,黄栀子等千亩高产优质示范基地、农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示范片(区)40个,建立具有现代化,标准化特色生产基地10个,引进“五新”项目100个,建立“五新”技术基地和展示田200多个,辐射面积50万亩,基本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全市被列入省和宁德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的30家,全市种植黄栀子4万多亩,占全国四分之一,并被国家工商总局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坛紫菜新品种造育、推广及深加工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福鼎槟榔芋和品品香茶叶获中国驰名商标,同时还被冠于“全国生态产茶县、“中国白茶之乡”和“中国鲈鱼之乡”等多张城市名片。还有店下镇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福鼎市革命策源地筼筜村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坚持对位市场需求,学科学用科学,淘汰老品种,引进新品种,不断壮大紫菜种殖面积,提升产量和质量,获得产销两旺,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实现老产业新发展目标。2012年全村人口2800人,年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关,其中70%多来自紫菜收入。
四、工业促动
紧紧围绕对接浙南及长三角的独特区位优势,确立“工业立市”发展战略,助力全市工业农业双翼齐飞,并驾齐驱,相互支撑,互动发展,增强物质功能带动新农村建设。首先加快推进福鼎工业园和龙安、水井头、铁塘里、岙里、贯岭、江边、金山、点头、店下、南派工业区等“一园十区”建设,构建“布局集中,产业集群,土地集约”产业基地,完善项目区规划,配套建设交通、能源、居住、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富有特色,富有竞争力“家园式”工业项目集中区,降低项目入园区成本。二是通过“筑剿引凤”大力招商引资,吸引海内外企业落户,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5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08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5%。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3家,实现产值460亿元,其中超亿元企业93家。六大支柱产业完成3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80%。三是以工业产业集群发展为支撑,加快区域经济规模快速扩张。形成以工补农,以农促工的循环发展格局。工业发展既给农业增添了新的发展空间,促进农业转形升级,又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市农转工劳动力达9万多人,占总劳动力的1/3。随着规模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小微企业品牌创建,带动乡村农产品加工业和小微企业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全市拥有紫菜、槟榔芋、茶叶、四季柚等产业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4件,全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件,省级著名商标34件,省名牌产品24个。从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为“美丽乡村”建设增强了物质保障。
五、旅游牵动
多年来福鼎市借助太姥山资源优势,确定“旅游兴市”发展战略,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给予培养壮大,牵动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是加快旅游景点配套建设增强旅游产业功能。全市共建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点)11外,其中国家5A级景区和
福鼎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2013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