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古城 光耀千秋
——纪念东方军进入将乐作战80周年
日期:2013/11/11  来源:三明将乐老促会  点击数:
浴血古城 光耀千秋
——纪念东方军进入将乐作战80周年
吴福瑞
1933年夏,中共临时中央无视十九路军已日益增长的反蒋抗日情绪,无视蒋介石正在加紧筹划更大规模的反革命“围剿”,制定了以红一、红五军团组成中央军,在抚河、赣江之间作战,以红三军团为基干组成东方军入闽作战,企求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同时取胜,进而夺取抚州、南昌,实现其“革命在江西和邻近省区的首先胜利”的作战部署。这是一个错误的决策。当时,朱德、周恩来曾致电苏区中央局,认为“方面军主力一、三军团目前绝对不应分开。”(1)很可惜,这一正确建议没有得到采纳。东方军入闽后,广大指战员浴血奋战,至
一、东方军两次进入将乐作战的经过
为了掩护东方军的撤退和集中,从9月26日开始,我军围城部队连日向将乐守敌发起猛烈攻击。
1934年1月,为了适应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需要,中共闽赣省委将中共将乐黄潭边特委改为闽中特区委,负责领导闽中的革命斗争。同时,闽赣省委还派出以郑亦胜为团长的工作团进驻将乐,重建将乐县苏维埃政府,整合巩固了东方军第一次进入将乐作战时各部队在各区、乡、村建立的苏维埃政权组织。从此,将乐成为中央苏区闽赣省的一个行政县。(35)第五次反“围剿”中充分发挥了战略通道和东方门户的作用。
二、东方军进入将乐作战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组建东方军入闽与十九路军这样的抗日反蒋力量作战,是中共临时中央推行革命首先在一省数省取得胜利的“左”倾冒险行动,分散了红军主力的战斗力,失去了准备进行反“围剿”的宝贵时间,但是,东方军入闽作战,推动了十九路军的反蒋抗日,扩大了中央苏区的版图和红军队伍,缴获和筹集了大量的武器、钱粮和军用物资,尤其是将士们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前方指挥员的高超指挥才能,壮大了红军的声威,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光耀千秋。特别是对于将乐苏区而言,东方军两次入闽作战,恢复了将乐苏维埃政权,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斗争成果,对奠定将乐苏区的历史地位,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1、东方军两次进入将乐作战,不仅使将乐成为中央苏区的一个行政县,而且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战略通道和东大门。
东方军入闽作战期间,将乐成立过黄潭边特委(翌年春改为闽中特区委)和12个基层区委,全县6区9乡镇均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有111个行政村建立了红色政权,占当时全县行政村的89.3%。成立过黄潭补充团、县城独立营、工人赤卫军独立营、高唐游击大队等30多支地方革命武装。有2000多名将乐人民的优秀儿女加入了红军队伍,18200多人参加了游击队、赤卫队、工会、农会、妇女会、贫农团、少先队和支前队等群众组织,占当时总人口的25%。在82个村打土豪463人。全县已分田和插过标的有82个村,占全县村数的78.1%。城区工人斗争开展得红红火火,工人工资比斗争前增加20%甚至七、八倍。将乐苏区成为中央苏区的一个重要革命根据地,“突破了红军新区工作的一切记录。”(39)《红色中华》、《红星版》、《红色闽赣》、《苏区工人》、《赤邮通讯》等均作过显著报道。东方军从第一次入闽到第二次回师江西,始终坚持在将乐一带活动,并充分利用这条战略通道集结进攻、休整转移,极大地方便了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仅东方军两次入闽期间,东方军前线与中央的来往电报中涉及到将乐行动的就有40多封,平均每个月达四、五封,甚至连共产国际远东局的也有6封,足见这条战略通道的重要。东方军第一次入闽作战结束后,仍有大批红军坚持在将乐一带活动。1933年10月,红九军团在将乐成立,也彰显了苏区中央对这一战略要地的抉择。由于将乐山高林密,关险城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将乐成了中央苏区东边门户的天然屏障,红军在这里与敌人展开过30多场战斗,歼灭了大批敌人,为保卫将乐、泰宁、建宁和归化苏区,牵制敌人进攻中央苏区作出了重大贡献。
2、东方军两次进入将乐作战,为革命战争筹集了大量的资金、粮食和物品,有力地支援了中央苏区反“围剿”的斗争。
据民国二十九年出版的《福建省地政丛书·将乐分册》载:将乐当时有水稻田266103.63亩,总产2836.68吨;全县年造纸32000余担,价值160多万元;年产红糖1400余担、香菇600余担、红菇300余担、笋干900余担,价值40余万元。经济上比较富裕,因此,将乐苏区为中央苏区和红军提供的资金和物资相对也比较多。1933年8-9月间,东方军包围、攻打将乐县城达40天之久,将乐苏区为上万名红军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军需用品。9月,马岭区苏维埃政府还将打土豪没收的几万斤谷子由运输队运往泰宁作为红军部队的军粮。12月30日,红军解放将乐县城,缴获长短枪支九百多支、无线电台一部,食盐10多万斤,筹款12000多块光洋。(40)1月21日,将乐县苏维埃政府没收委员会主任王雨乾派邱辉泗等人押解现金2担、光洋2担(每担1300块)、烟土1担,经光明、阳源、泰宁到建宁,23日交闽赣省政府主席邵式平。(41)2月7日,城市工人募集了30余元大洋买了6头肥猪慰劳红军,水南农民群众自动挑了20多担小菜慰劳红军。(42)特别是1933年9月23日东方军与国民党十九路军在南平王台达成休战后,十九路军取消了对苏区的封锁,大批的药品、布匹、盐巴、煤油等紧缺物资从福州、延平经将乐苏区运入中央苏区腹地,为粉碎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东方军两次进入将乐浴血奋战,传播了革命的理想和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将乐县城三面环水,西南面又有高山作屏障,“埤堞之高,楼橹之雄,濠堑之深,规模壮丽,冠于一方。”1931年6月红军第一次解放将乐后,国民党守军为了防止红军再次攻城,把县城周围(除水南外,因当时河上无桥)数十里的房屋全部烧毁,使红军不易接近亦不便挖掘爆破坑道。国民党五十六师刘和鼎部之一六八旅两团人依靠坚固的城墙、土堡和外壕工事固守,攻城任务十分艰巨。加上东方军围攻将乐城时,正值酷暑天气,部队日夜都要露营,不仅伤亡大,而且连茶水也不容易喝到。但是英勇的红军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个个斗志昂扬。胡学庆、孙国著的《肖劲光大将》中有一段时任将乐攻城总指挥的肖劲光顶着灼人的酷暑,从东方战线上久攻不下的将乐县城外围赶到总部所在地泰宁,向总政治委员周恩来汇报将乐战况的话:“将乐城三面环水,一面傍山,就像一道天然的工事,易守难攻。六师师长已经牺牲了,城还是攻不下来,代价太大了。”可见当时战斗之惨烈。《火线上的一年》也记载了兴国模范师攻打将乐的情况:
“我们在城的东西北三面(南门靠河)选择阵地构筑工事对敌封锁。另外在几个接近点,进行坑药举行爆炸。
东门敌人百余人,第一次向东北门之间偷出,企图袭击破坏我们的坑道,结果被我守军某团四连沉着击溃,敌把头缩回乌龟壳。四连战斗员戚优胜同志负伤不下火线,同敌人打了好久的枪,直到战斗结束才去医院。隔了几天,西门敌人两营拂晓向我十八团突击,前梯队因受城墙上猛烈火力射击放弃了一个阵地,此时敌人企图乘机猛扑。我四连连长、政指相继负伤,然而支书挺而鼓动领导全体战士举行一个毅然的反冲锋,敌死伤百余,溃入城内,我们恢复了原有阵地。
当第一线阵地失了时,第三连一个付排长带两个战斗员受命固守一个阵地,经敌人几次压击,仍坚持不退,一直壮烈的牺牲在一块。又一个战士因退在后面和敌人打拳头,结果被冲过自己部队来”。(43)
这些鲜活的事例,生动地展现了东方军指战员为革命理想奋不顾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将乐人民为完成先烈未竟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第234页,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②中共三明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东方军入闽作战及对福建的影响》,1989年第6期《福建党史月刊》。
③转引自《东方军研究》第129页,中共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泰宁县委党史研究室1997年11月编印。
④《红色中华》第92期,1933年7月8日出版。
⑤转引自《东方军研究》第131页。
⑥同上,第135页。
⑦同上,第137页。
⑧同上,第33页。
⑨同上,第35页。
⑩同上,第41页。
(11)同上,第143-144页。
(12)同上,第42页。
(13)摘自《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第十三卷》第480页。
(14)《红色中华》第106期,
(15)《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435页,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16)摘自《中央苏区闽赣省》第85页,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1990年7月出版。
(17)转引自《东方军研究》第44页。
(18)同上,第151页。
(19)同上,第46页。
(20)摘自《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第十三卷》第488页。
(21)摘自《闽赣苏区文件资料选编》第100页,福建省三明、建阳档案馆、江西省抚州、上饶档案馆,1983年9月汇编。
(22)转引自《东方军研究》第48页。
(23)摘自《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第十三卷》第502页。
(24)转引自《东方军研究》第51页。
(25)摘自《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第70页,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6)转引自《东方军研究》第53页。
(27)同上,第54页。
(28)同上,第161页。
(29)摘自《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第十三卷》第521页。
(30)同上,第536页。
(31)摘自《闽赣苏区文件资料选编》第110页。
(32)《朱德选集》第403页,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1983年8月人民出版社出版。
(33)《红星报》第19期,
(34)《周恩来军事文选》第一卷第175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5)《中央苏区闽赣省》第189页。
(36)《红色闽赣》第6期,1934年1月出版。
(37)《江声报》,
(38)《 杨良生回忆片断》,摘自将乐县《党史参考资料》,
(39)《红星报》第十二期社论,
(40)《杨良生回忆片断》。
(41)《老红军邱辉泗手稿》、《将乐县政协文史资料》第22辑。
(42)《红色中华》第160期,
(43)《闽北党史汇编》第十册第54-55页。
中共南平地委党史办编印。
(作者系将乐县老促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