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区历史 >老区革命史

浴血古城 光耀千秋

——纪念东方军进入将乐作战80周年

日期:2013/11/11        来源:三明将乐老促会        点击数:

浴血古城  光耀千秋

——纪念东方军进入将乐作战80周年

吴福瑞

 

1933年夏,中共临时中央无视十九路军已日益增长的反蒋抗日情绪,无视蒋介石正在加紧筹划更大规模的反革命“围剿”,制定了以红一、红五军团组成中央军,在抚河、赣江之间作战,以红三军团为基干组成东方军入闽作战,企求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同时取胜,进而夺取抚州、南昌,实现其“革命在江西和邻近省区的首先胜利”的作战部署。这是一个错误的决策。当时,朱德、周恩来曾致电苏区中央局,认为“方面军主力一、三军团目前绝对不应分开。”(1)很可惜,这一正确建议没有得到采纳。东方军入闽后,广大指战员浴血奋战,至84,完成了第一阶段作战任务,但在转入“以将乐为总方向”的第二阶段作战任务后,由于执行中革军委关于强攻将乐、顺昌的命令,攻城一个多月未克,致使红十九师“伤亡超过700人,由3000多兵力减员为2000余人,配合东方军作战的闽西地方武装也付出很大的牺牲。”由于北线敌军已攻陷占黎川。(2)925,中革军委不得不命令东方军从福建将乐、顺昌等地撤离北上就敌。直到1230,第二次入闽作战的东方军、红七军团在将乐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才攻下将乐县城,使将乐苏区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纵观将乐历史风云,我们更加缅怀革命英烈,更加难忘东方军为创建将乐苏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一、东方军两次进入将乐作战的经过

193372,彭德怀、滕代远率领东方军主力从江西广昌出发向福建宁化挺进,东方军的红十九师则从黎川向将乐出击,任务是相机夺取将乐,如果未能相机袭取将乐,则立即切断将、泰、顺交通,调动刘和鼎部,策应红三军团在宁化的攻势。(3)7月3,红十九师在将乐县万安寨消灭刘和鼎部一个连,俘虏人枪各五十以上,并切断将乐、泰宁交通。(4)7月6,项英致电周恩来、朱德要求“红十九师可由万安进到将乐、归化间,牵制打击归化、永安之敌。”尔后,红十九师奉命由万安、光明进入黄潭、泰村等地,依靠两只小船,经过一昼夜才渡过金溪,控制了万全、黄潭、南口、白莲一线。(5)7月10,彭德怀命令红十九师配合闽赣独立师在万安寨消灭刘和鼎之一团。(6)7月14,彭德怀、滕代远电令红十九师在黄潭、白莲一带加紧征集资,并确向将乐之敌隔河佯攻以威迫之。(7)7月16,周恩来调整东方军部署,令红十九师迅速由将乐白莲地域南下,两天后赶到泉上接替围攻任务。(8)7月22,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中央人民委员会召开第四十六次会议作出决议,鉴于“现在东方战线上猛烈开展,清流、归化、宁化、将乐、沙县有二、百里地,反动政权推翻了,急须普遍的建设革命政权……要大规模的开办苏维埃训练班。”(9)8月10,苏区中央局转发共产国际驻上海军事顾问团三封来电,要求“东方军应迅速在顺昌、将乐一带取胜,然后即率三至四个师转向邵武、光泽、资溪,进入第三阶段的作战任务。(10)8月11在灾地侦察将乐等地的地形、敌情后,彭德怀、代远致电朱德、周恩来,报告“渡将乐水困难……,顺昌及将乐到建宁房屋多被匪烧坏。前历该地,见农村破产,真令人想象不到。将乐城河南房屋可勉强驻一团,其余周围数十里无房子,离城三十里之光明可驻一师,余房子均在城内,且三面水,仅西南高山,如其储粮丰富,有三团兵够守,但这些困难应估计到,”并建议我军改变北上路线,“取道宁化,集结建宁,其利特多。” (11)8月13,中革军委命令东方军以消灭洋口、顺昌、将乐地带的敌人为目的,主力出洋口以东适当地点,渡过顺昌河。同时以一小部分兵力出顺昌河以西适当地点,渡过将乐河,掩护主力行动,并协同红三军团第六师及红五军团第十三师消灭将乐之敌。(12)8月18,共产国际远东局对东方军第二阶段作战行动发出指令:“在8月剩下的日子里与我们在兴国的力量相配合打败将乐、顺昌地区的56师。”(13)8月21,彭德怀、滕代远下达《东方军为消灭洋口、顺昌、将乐之敌的行军命令》。8月23,红六十一团攻占将乐万安,击溃刘和鼎部数百名,缴获了许多枪支弹药和其它军用品。(14)为了配合东方军转入以将乐为总方向的第二阶段作战任务,中共闽赣省委派出特派员前往将乐开展工作,在黄潭成立了中共黄潭边特别委员会(19341月改为闽中特区委),统一领导将乐和沙县的革命斗争。(15)8月26,红六师和红二十一师第六十团遵照“围攻将乐,制止蒋敌东援顺()()、北窜邵武、建瓯,相机消灭之,夺取将乐”的指示,把将乐县城团团围住。此后,红十九师、红二十一师、红五军团第十三师、兴国模范师、少共国际师、闽赣省军区所属部队先后进入将乐参加围城作战或配合作战。同日,将乐攻城总指挥、闽赣省军区司令员肖劲光致电朱德、周恩来、彭德怀、滕代远建议:“我估量将、顺之敌有固守形势,因此,我们主力不应停滞在坚城之下,应机动的应用,因此,具体布置:拟十八团监视将敌,以六十一团(缺一营)位置高滩()、积善之线,保护将桥,并策应将乐方面,其余六师两团,即挺出顺()、邵()间,如大干、水口之线,以切断顺邵交通,威胁顺昌、建瓯之敌,配合东方军主力进逼洋口、延平行动,并时时准备回击将乐撤退之敌,同时可解决一部经济问题。”(16)8月27,彭德怀、滕代远在给朱德、周恩来的报告中,建议东方军主力应集结,准备打击援兵,而不宜向顺昌、将乐两城硬拼。(17)9月3,朱德、周恩来致电苏区中央局,告之赣敌注意力已渐向东移,再提醒予以重视,同时,坚持东方军对将乐、顺昌、延平三城只能以相当监视,而不宜实行攻坚的意见,但未能得到采纳,彭德怀、滕代远只得奉命加大兵力投入攻城战斗。(18)8月30,彭德怀、滕代远下令在万安等地设兵站。(19)9月7,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格伯特于上海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皮亚特尼茨基致电说:“我们在福建的作战行动可以认为结束了。顺昌和将乐已被包围,它的攻克几乎是注定的了。”(20)9月10,肖劲光电告朱德、周恩来、杨尚昆、彭德怀、滕代远、袁国平,红六师最近扩大红军将近一百三十名,在高唐、积善一带建立了革命委员会,并在各处组织了游击队,近几天内动员群众二百多洋口运胜利品。(21)9月12至14日,中革军委接连电令催促东方军攻下将乐、顺昌两县城。(22)9月30,泰邦宪在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的电报中称:“我们的部队现在试图借助地下爆破破坏顺昌城墙并准备武力夺取将乐。在顺昌和将乐都有很多粮食。两天前,刘和鼎命令他的部队出城,但恰恰在这时他接到了蒋介石派遣增援部队的电报。因此他取消自己的命令,并像以前一样进行防御。(23)同日,彭德怀、滕代远、袁国平与十九路军代表陈公培在南平王台举行谈判,并致电项英、朱德、周恩来报告蒋光鼎、蔡廷锴关于谈判的条件之概略:“停止进攻苏区,释放共产党,取消经济封锁,红军退出洋口,以泰宁、将乐、建宁、清流、连城为国界,保守条约内容的秘密”等。(24)正当东方军与十九路军谈判之际,蒋介石在北线已完成了第五次“围剿”的准备,开始向黎川大举进犯。在此之前,朱德、周恩来曾多次致电中革军委和中央局,要求东方军回师江西御敌,但均遭拒绝。924,周恩来再次致电项英,鉴于“红六师围将乐遭敌几次进击,东西坑道尽毁,我方亦有损失,”建议改围困为监视,不为强敌所滞,以便能在运动中灭敌一部,赶早北上,“免失剪除赣敌左翼良机。”(25)当天深夜24时,中革军委电告朱德、周恩来,才同意“第一方面军应立即结束东方战场,集中泰宁出其西北地带,消灭进逼黎川之赣敌。”(26)

为了掩护东方军的撤退和集中,从926日开始,我军围城部队连日向将乐守敌发起猛烈攻击。927,朱德、周恩来致电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滕代远并急转董振堂、朱瑞:东方军主力分两纵队于九月二十八日开始转移撤回江西。红六师不能由围城姿势直接转行动姿势,应解围改监视在十三师后跟进。红三十四师领导夏茂、高桥的游击队,活动于将乐、沙县间。红七军团第二十一师的第六十一团活动于顺昌河两岸。929,东方军主力分两纵队开始转移。由于顺昌大干和将乐泽坊兵站尚有4000余担胜利品及伤病员若干名,彭德怀、滕代远下令各兵团将支援部队搬运的群众抽出交兵站,并发动强壮指战员每人背7斤,体质弱小的背4斤,不使一个伤病人员和一担胜利品落到敌人手中。同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从莫斯科致电中央苏区,指出“东方军主力自愿后撤,这意味着失去福建的主动权。”101,施特恩在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中也称:“出现一个困难,即我们东方军在顺昌和将乐遇到了抵抗。困难在于,我们因此失去了时间,并且在继续失去,而蒋介石已经做好了进攻的准备。”(30)106日,朱德、周恩来在给项英的电报中称:“三十四师主力移南口,昨以一部由水南佯攻,将乐城敌大恐慌。”(31)同日,《红色中华》第116期刊登了中革军委秘书长徐梦秋所写的《东线的伟大胜利》,报道了东方军在将乐等地取得的胜利和意义。1022,《红星报》发表第十二期社论《把模范的奖旗赠给东方军》,盛赞东方军在将乐等地取得的胜利和苏区赤化建设的成就。10月,由红一军团的第三师和独立十四师等部合编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在将乐成立,罗炳辉任军团长,蔡树藩任政治委员。(31)1113日,红军某部在光明击溃将乐城出来游击的一营白军,敌狼狈逃回将乐。(33)1222日,为了援助十九路军和“福建人民政府”,中革军委决定重组东方军第二次入闽作战。1228日,朱德、周恩来指示红七军团“侦察将乐,如非十九路军而系团匪或空城,七军团应以一部驱逐或占领之,以便迅速征集资材。”(34)1230日,根据朱德、周恩来的指示,红七军团在将乐地方武装的配合下,解放了将乐县城。

19341月,为了适应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需要,中共闽赣省委将中共将乐黄潭边特委改为闽中特区委,负责领导闽中的革命斗争。同时,闽赣省委还派出以郑亦胜为团长的工作团进驻将乐,重建将乐县苏维埃政府,整合巩固了东方军第一次进入将乐作战时各部队在各区、乡、村建立的苏维埃政权组织。从此,将乐成为中央苏区闽赣省的一个行政县。(35)第五次反“围剿”中充分发挥了战略通道和东方门户的作用。

125,顺昌敌军偷袭将乐被红军击溃。(36)2月2,敌孙元良师黄梅兴旅在将乐高唐、漠源、南口、白莲一带与红军激战。(37)2月9—11日,朱德总司令亲临将乐指导工作。(38)2月18,东方军红三军团离闽返赣,第二次东征结束。

二、东方军进入将乐作战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组建东方军入闽与十九路军这样的抗日反蒋力量作战,是中共临时中央推行革命首先在一省数省取得胜利的“左”倾冒险行动,分散了红军主力的战斗力,失去了准备进行反“围剿”的宝贵时间,但是,东方军入闽作战,推动了十九路军的反蒋抗日,扩大了中央苏区的版图和红军队伍,缴获和筹集了大量的武器、钱粮和军用物资,尤其是将士们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前方指挥员的高超指挥才能,壮大了红军的声威,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光耀千秋。特别是对于将乐苏区而言,东方军两次入闽作战,恢复了将乐苏维埃政权,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斗争成果,对奠定将乐苏区的历史地位,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1、东方军两次进入将乐作战,不仅使将乐成为中央苏区的一个行政县,而且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战略通道和东大门。

东方军入闽作战期间,将乐成立过黄潭边特委(翌年春改为闽中特区委)和12个基层区委,全县69乡镇均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有111个行政村建立了红色政权,占当时全县行政村的89.3%。成立过黄潭补充团、县城独立营、工人赤卫军独立营、高唐游击大队等30多支地方革命武装。有2000多名将乐人民的优秀儿女加入了红军队伍,18200多人参加了游击队、赤卫队、工会、农会、妇女会、贫农团、少先队和支前队等群众组织,占当时总人口的25%。在82个村打土豪463人。全县已分田和插过标的有82个村,占全县村数的78.1%。城区工人斗争开展得红红火火,工人工资比斗争前增加20%甚至七、八倍。将乐苏区成为中央苏区的一个重要革命根据地,“突破了红军新区工作的一切记录。”(39)《红色中华》、《红星版》、《红色闽赣》、《苏区工人》、《赤邮通讯》等均作过显著报道。东方军从第一次入闽到第二次回师江西,始终坚持在将乐一带活动,并充分利用这条战略通道集结进攻、休整转移,极大地方便了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仅东方军两次入闽期间,东方军前线与中央的来往电报中涉及到将乐行动的就有40多封,平均每个月达四、五封,甚至连共产国际远东局的也有6封,足见这条战略通道的重要。东方军第一次入闽作战结束后,仍有大批红军坚持在将乐一带活动。193310月,红九军团在将乐成立,也彰显了苏区中央对这一战略要地的抉择。由于将乐山高林密,关险城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将乐成了中央苏区东边门户的天然屏障,红军在这里与敌人展开过30多场战斗,歼灭了大批敌人,为保卫将乐、泰宁、建宁和归化苏区,牵制敌人进攻中央苏区作出了重大贡献。

2、东方军两次进入将乐作战,为革命战争筹集了大量的资金、粮食和物品,有力地支援了中央苏区反“围剿”的斗争。

据民国二十九年出版的《福建省地政丛书·将乐分册》载:将乐当时有水稻田266103.63亩,总产2836.68吨;全县年造纸32000余担,价值160多万元;年产红糖1400余担、香菇600余担、红菇300余担、笋干900余担,价值40余万元。经济上比较富裕,因此,将乐苏区为中央苏区和红军提供的资金和物资相对也比较多。19338-9月间,东方军包围、攻打将乐县城达40天之久,将乐苏区为上万名红军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军需用品。9月,马岭区苏维埃政府还将打土豪没收的几万斤谷子由运输队运往泰宁作为红军部队的军粮。1230日,红军解放将乐县城,缴获长短枪支九百多支、无线电台一部,食盐10多万斤,筹款12000多块光洋。(40)121日,将乐县苏维埃政府没收委员会主任王雨乾派邱辉泗等人押解现金2担、光洋2担(每担1300块)、烟土1担,经光明、阳源、泰宁到建宁,23日交闽赣省政府主席邵式平。(41)27日,城市工人募集了30余元大洋买了6头肥猪慰劳红军,水南农民群众自动挑了20多担小菜慰劳红军。(42)特别是1933923日东方军与国民党十九路军在南平王台达成休战后,十九路军取消了对苏区的封锁,大批的药品、布匹、盐巴、煤油等紧缺物资从福州、延平经将乐苏区运入中央苏区腹地,为粉碎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东方军两次进入将乐浴血奋战,传播了革命的理想和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将乐县城三面环水,西南面又有高山作屏障,“埤堞之高,楼橹之雄,濠堑之深,规模壮丽,冠于一方。”19316月红军第一次解放将乐后,国民党守军为了防止红军再次攻城,把县城周围(除水南外,因当时河上无桥)数十里的房屋全部烧毁,使红军不易接近亦不便挖掘爆破坑道。国民党五十六师刘和鼎部之一六八旅两团人依靠坚固的城墙、土堡和外壕工事固守,攻城任务十分艰巨。加上东方军围攻将乐城时,正值酷暑天气,部队日夜都要露营,不仅伤亡大,而且连茶水也不容易喝到。但是英勇的红军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个个斗志昂扬。胡学庆、孙国著的《肖劲光大将》中有一段时任将乐攻城总指挥的肖劲光顶着灼人的酷暑,从东方战线上久攻不下的将乐县城外围赶到总部所在地泰宁,向总政治委员周恩来汇报将乐战况的话:“将乐城三面环水,一面傍山,就像一道天然的工事,易守难攻。六师师长已经牺牲了,城还是攻不下来,代价太大了。”可见当时战斗之惨烈。《火线上的一年》也记载了兴国模范师攻打将乐的情况:

“我们在城的东西北三面(南门靠河)选择阵地构筑工事对敌封锁。另外在几个接近点,进行坑药举行爆炸。

东门敌人百余人,第一次向东北门之间偷出,企图袭击破坏我们的坑道,结果被我守军某团四连沉着击溃,敌把头缩回乌龟壳。四连战斗员戚优胜同志负伤不下火线,同敌人打了好久的枪,直到战斗结束才去医院。隔了几天,西门敌人两营拂晓向我十八团突击,前梯队因受城墙上猛烈火力射击放弃了一个阵地,此时敌人企图乘机猛扑。我四连连长、政指相继负伤,然而支书挺而鼓动领导全体战士举行一个毅然的反冲锋,敌死伤百余,溃入城内,我们恢复了原有阵地。

当第一线阵地失了时,第三连一个付排长带两个战斗员受命固守一个阵地,经敌人几次压击,仍坚持不退,一直壮烈的牺牲在一块。又一个战士因退在后面和敌人打拳头,结果被冲过自己部队来”。(43)

这些鲜活的事例,生动地展现了东方军指战员为革命理想奋不顾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将乐人民为完成先烈未竟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第234页,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②中共三明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东方军入闽作战及对福建的影响》,1989年第6期《福建党史月刊》。

③转引自《东方军研究》第129页,中共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泰宁县委党史研究室199711月编印。

④《红色中华》第92期,193378日出版。

⑤转引自《东方军研究》第131页。

⑥同上,第135页。

⑦同上,第137页。

⑧同上,第33页。

⑨同上,第35页。

⑩同上,第41页。

(11)同上,第143-144页。

(12)同上,第42页。

(13)摘自《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第十三卷》第480页。

(14)《红色中华》第106期,1933831出版。

(15)《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435页,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16)摘自《中央苏区闽赣省》第85页,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19907月出版。

(17)转引自《东方军研究》第44页。

(18)同上,第151页。

(19)同上,第46页。

(20)摘自《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第十三卷》第488页。

(21)摘自《闽赣苏区文件资料选编》第100页,福建省三明、建阳档案馆、江西省抚州、上饶档案馆,19839月汇编。

(22)转引自《东方军研究》第48页。

(23)摘自《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第十三卷》第502页。

(24)转引自《东方军研究》第51页。

(25)摘自《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第70页,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6)转引自《东方军研究》第53页。

(27)同上,第54页。

(28)同上,第161页。

(29)摘自《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第十三卷》第521页。

(30)同上,第536页。

(31)摘自《闽赣苏区文件资料选编》第110页。

(32)《朱德选集》第403页,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19838月人民出版社出版。

(33)《红星报》第19期,1933129出版。

(34)《周恩来军事文选》第一卷第175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5)《中央苏区闽赣省》第189页。

(36)《红色闽赣》第6期,19341月出版。

(37)《江声报》,193422出版。

(38) 杨良生回忆片断》,摘自将乐县《党史参考资料》,19849251期。

(39)《红星报》第十二期社论,19331022出版。

(40)《杨良生回忆片断》。

(41)《老红军邱辉泗手稿》、《将乐县政协文史资料》第22辑。

(42)《红色中华》第160期,1934310出版。

(43)《闽北党史汇编》第十册第54-55页。

中共南平地委党史办编印。

 

               (作者系将乐县老促会副会长)

                 2013年11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