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09年

革命老区的辉煌与期待

日期:2010/12/21        来源:本站        点击数:

——福建老区改革开放30年巨变

谢慈青

 

老区,是福建的一个基本省情。福建老区具有历史久、分布广、牺牲重、贡献大、坚持“红旗不倒”等特点,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全省现有老区县(市、区)68(其中15个为中央苏区县)、老区乡()834个、老区村8241个、老区人口144343万人,分别占全省现行区划县(市、区)、乡()、建制村和人口总数的764%、753%、523%、435%。老区,是福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福建老区大多地处山区,交通阻隔,信息闭塞、生产单一属于全省相对贫穷的地带。然而30年来,老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并没有被边缘化,没有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而是有了巨大的变化。

老区巨变

改革开放30年,是福建老区发展最快、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我省龙岩、三明、南平、宁德四个设区市是老区乡村比较集中、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即使如此,改革开放30年仍然发生了巨变。据统计,到2007年,上述四市地方生产总值为202316亿元,财政总收入为233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85元,分别增长738倍、532倍、446倍,老区人民总体上已解决温饱问题,实现基本小康,部分老区村已开始向全面小康迈进。

一是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改革开放的成就最直接体现在老区群众的日常生活上。地处闽浙边界山窝的柘荣县坑里村,过去是闻名的“三靠”村,70%村民“吃粮靠回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自从1991年以后“以水电立村、靠茶药致富”,产值和村财收入均增长12倍以上,主村85%的村民住进新房,成为“省级小康明星村”。30年前人均年收入不上百元、住房不到10平方米的闽北建瓯市桃源村,如今人均收入比增50多倍、人均住房30平方米。昔日许多山区老区群众过着“地瓜当粮草,火笼当棉袄,蓑衣当被套,竹篾油灯照”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目前全省老区群众的“吃穿住行用”已有了历史性的转变和提高。人们穿着开始注重款式,饮食讲究营养,出行以车代步,住着砖瓦楼房,家用电气普及,相对贫困人口已大幅度降低,老区因病因灾返贫现象已降至5%左右。

二是基础设施有了突破。交通闭塞曾一直是制约老区发展的“瓶颈”。“要致富、先修路”的呼声很高,反映强烈。自1999年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现在已有93%的老区建制村通了水泥路。2008年又针对宁德、南平市部分老区村修路困难而采取“一县一议”的政策和办法,确保老区建制村道路硬化任务的顺利完成。全省75%老区建制村用上安全饮用水或简易自来水,并普遍实现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老区人民高兴地说这是盘古开天地以来从没有过的事,称赞这些都是党和政府为民着想的“德政工程”。

三是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在多年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实践中,老区人民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以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面向市场,发挥各自优势,发展茶业、食用菌、反季节蔬菜、中药材、水果、水产等,并逐步按照“种植永续化、加工现代化、管理标准化、产品有机化”的要求,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比如,漳州市老区,注重发展“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的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对台农业,以工兴农、务工富民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再如龙岩市洋畲村,永安市桂溪村,福安市狮子头村,莆田市坪盘山村,惠安县五峰村,安溪县官桥镇等一批老区乡村,都是一些发展较快的脱贫致富典型。它们在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建设老区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发展。在老区,一要靠山头(种茶、竹、果等),二要靠田头(种好优质粮食、蔬菜),三要靠水头(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小水电),四要靠石头(发展石板材、石雕),五要靠外头(富余劳力有序外出务工经商)

老区山区县在发展区域经济上,也取得了突出成效。人口超过百万的1985年国定贫困老区县安溪,实施“工业兴县、茶业富农”战略,经过20年的顽强拼搏,一跃进入全国“百强县”第97位行列。

“要致富、出劳务”已成为老区脱贫致富的主渠道之一。全省约有30%以上的老区农民走出山门、务工创业,实现减人增效和城乡互动,成为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开端。地处闽西北的明溪县只有12万人口,约有15万人到欧洲打工经商,成为内地山区“旅欧第一县”。大批农民工不仅成为城镇建设的生力军,而且返乡创业、扶持家乡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重点老区连江县近年来两次“亲情回归”就吸引了400多位在外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返乡创业,签约77项,总投资113亿多元。

四是社会事业有较大改善。30年前我省老区群体上访事件频发,30年来,随着党的政策落实,以人为本、着力民生,革命“五老”生活定补标准不断提高并给予大病医疗补助,全省706万贫困人口(多为老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92%的老区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44万生活在边远山区或灾害频发地区的老区农民因实施“造福工程”而喜迁新居,读书难、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老区新农村社会建设事业统筹发展、逐步加强,广大老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风正、气顺、业兴、人和的新气象。

五是思想观念发生积极变化。老区人民干革命争先恐后,抓发展不甘落后,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面向世界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农业出口创汇生产基地星罗棋布。例如,泉州市老区人民打破了旧体制、旧观念的框框,以“敢拼才会赢”的闯劲,形成了以民营为主力、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成为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头雁”。其中,戴云山麓的老区德化县出现了巨大变化,城镇化水平达到5743%,森林覆盖率达773%,以科技兴瓷,每年有2万多个新产品问世,陶瓷产品80%外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又如,过去以“打铁”为生、经营小五金生意的南安市英都、仑苍老区人民,经过近20年拼搏,已发展成为全国水暖阀门、卫生洁具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万水暖供销人员活跃在全国各地,年销售总产值超过50亿元。再如原中央苏区以小吃业而闻名的沙县,根据大量耕地抛荒的实际,早在2001年就自发地流转承包耕地,2007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地规范流转土地,成效明显,积累了宝贵经验。

经验启示

一是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经济特区、开发区和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迅速壮大经济实力,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手抓“三农”工作和老区建设不放松,取得了相互协调发展的显著成效。

改革开放初期,省委领导认真落实与老区人民息息相关的地下党政策和平反冤假错案,凝聚了党心民心;及时恢复和始终保留老区工作机构;以深厚感情给革命“五老”人员以特殊的优待政策;从1985年起坚持不懈地着力抓老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把老区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纳入海西建设规划,先后出台了《关于拓宽山海协作通道,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建省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坚持“老区优先、适当倾斜”的原则,使老区在短短的几年间就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从2004年开始的两轮整村推进工作中,确定355个老区村作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占总数436个村的814%,带动了全省各级老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尤其是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亲自深入老区调研,言传身教,增强全省各级干部充分认识老区工作的特殊性和做好老区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推动各市、县持续不断地组织领导干部挂钩帮扶老区贫困村,或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早在1978年,永定县湖雷、湖坑两个公社部分生产队暗中分田“包产到户”,粮食连年增产,1980年初就得到地委领导的支持。1979年仙游县李金耀在全国率先承包1200亩荒山办起家庭林场,引发了全省集体林权改革。1981年省委提出“福建要起飞、思想要解放”之后,全省老区大力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积极性空前提高,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30年来我省广大老区人民还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奋力建设自己的家园。例如霞浦县老区群众在生活不宽裕甚至还很贫困的情况下,自筹配套资金,完成90多公里通往66个自然村的简易公路和机耕路。当年红军“后方医院”、“修械厂”所在地偏僻深山的龙潭、马地自然村19户农民,主动投工投劳,每户自筹达5000元资金,自发修建了通往西胜主村、总长8公里的公路,结束了全靠肩挑步行的历史。

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省不断创新“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农村工作机制,率先推行以老区为重心的下派干部驻村制度,建立起拥有14万多名为“三农”服务的农技、综治、计生、环保、村医和文化的“六大员”制度;不断创新以老区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在全国率先实行帮扶整村推进;在老区率先创办台商投资区,出现漳浦老区的台农创业园、漳平永福国家级的台农创业园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完善并提升包括革命“五老”在内的社会保障机制,大大促进了我省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是不断加强老区基层组织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组织不断加强基层建设,夯实基础,涌现出一大批发扬老区精神,坚持艰苦创业、勤于为民、开拓进取的骨干队伍,有力地推动了老区的建设和发展。其中,有带领村民建设新农村而以身殉职的省优秀共产党员、宁化县石壁村党支部书记张仁和,有革命“五老”后代带领村民书写新农村画卷的南安市湖山村党支书沈胜生,有扎根福安市首洋村深受群众拥戴而担任党支书的“川妹子”邱天兰,有不改变老区贫困面貌就“睡不好觉”的周宁县进登村两委干部,有铁心挖掉浦城南岸村“穷根”的省优秀共产党员吴友奴,有带头实干苦干走上富路的平和县西坑村和仙游县石苍村领导班子,有活跃在邵武偏远山村的省优秀团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黄善华等等。正是他们,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领成千上万的老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八闽红土地上建设老区的脊梁和楷模。

四是发动社会各界以及海外侨胞助推老区的建设与发展。19941月成立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以来,从省到县及部分乡镇,各地老区建设促进会形成网络,6000多位老同志凭着党性良心,发挥着自己在“政治、威望、经验、时间”的优势和“三平”精神以及“宣传、促进、协调、服务”的功能,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老区人民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建设和发展老区的重要社会力量。20016月,王直、熊兆仁等10位老将军、老同志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和财政部写信,争取保留了每年给我省的扶贫资金6600万元和信贷资金8000万元,一直使用至今。省老促会提出“教育扶贫”这一带有根本性扶建措施,先后支持成立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福建潘振东教育基金会以及菲律宾侨领陈祖昌教育基金、厦大赴港校友联谊会助学基金,并联系林尚德教育基金会、省扶贫基金会与扶贫协会、省慈善总会、大丰文化基金会、科华助学奖教基金会和海内外爱国华人华侨、企业家及热心人士为我省教育卫生等事业筹措了20多亿元资金,为老区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省各级人大、政协委员还广泛参与调研,献计献策,建议国家给我省原中央苏区县享受中西部优惠政策,并向中央有关部门呼吁,助推我省武平、漳平、平和、将乐、沙县划入中央苏区县范围,使我省中央苏区县从10个增至15个。而在实施难度最大的老区村公路硬化建设工程中,众多的老同志时时牵挂,或自己捐款,或四处集资,或创立修路理事会监管,使红色通道真正做到通乡通村通人心,所通之处焕发生机。

展望与建议

30年来,我省老区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实力依然薄弱,发展速度仍然相对较慢。相当部分老区乡村财政困难,约有80%的老区建制村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负债,二是老区群众增收困难,部分群众生活仍然较为贫困。据寿宁、屏南、周宁3县统计,老区基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本县平均水平约低13,年收入人均在2000元以下的老区村仍占15%左右。三是一些老区生态基础脆弱,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制约了老区的建设和发展。全省尚有10万多人居住在条件极端恶劣的零星自然村(多是革命基点村)7万多人居住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域,他们多数分布在三明、南平、龙岩、宁德等重点老区。老区基础设施中除了通建制村道路基本完成外,通自然村(特别是革命基点村)道路以及安全饮用水、农业灌溉等建设任务仍然艰巨,反映强烈。四是社会事业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县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欠账多,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五是各地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抛荒现象,有的还相当严重。六是基层组织建设相对薄弱,干部队伍有待加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这是党中央的伟大号召和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反哺农业的阶段。老区工作是“三农”问题的组成部分及其重点、难点,应该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打一个总体战,举全省之力,标本兼治,增加投入,彻底改变老区面貌。要把培植提升老区在海西建设中新的增长极,列入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规划。要调整财力分配、资源配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的投入。要确保广大老区人民随着全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共享发展成果。

我们要结合各自特点和条件,谋划新时期老区发展的新思路。包括创新水土流失治理观念、加大投入强化治理等,以实现老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要着力调整城乡、区域、部门等利益关系,全面统筹城乡与地区协调发展,特别是对老区基点村的道路硬化要与实施“造福工程”搬迁扶贫开发工作加以统筹解决,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要建立健全长期支持老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老区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考虑老区工作的政治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建议尽快制定出台《福建省促进老区发展条例》,在区域发展规划、产业与项目安排、人才资源组织、监督保障机制和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作出规范性的决定,以利于加快促进老区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

要建立实用技能培训制度。把增加老区农民就业作为增收的重点,建议加大对农民工实用技能的培训力度,并形成制度。

要积极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创新基层组织建设的机制。要坚持在当地选贤、下派挂职、大学生当“村官”、探索推进中心村管理以及党员核心网络建设与加强对分散党员管理的办法,重视农村“六大员”的培训教育和激励措施,以进一步发挥服务老区的工作职能。

要大力继承和发扬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激发创业热情,推动老区先行先试。同时又要尽早制定有利于鼓励在边远山区老区工作条件艰苦地方引进并留住人才的政策,努力提升老区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持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持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对革命老区切实重视,措施得力,运作有效,老区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作者单位: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