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区人物

晚霞在苏区基点村绽放

日期:2013/6/18        来源:三明市老促会        点击数:

晚霞在苏区基点村绽放

    ——记清流县老促会会长廖春华

   巫正根

 

清流县嵩口镇的梓材村是老区基点村,当年毛委员带领红军战士曾从村子走过。梓材村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多年仍很贫穷,用该村老支书陈娟秀的话说:“我们村真穷啊。这里离镇上20里路,原先还有条林业公路,后来山里的木头砍光了,路也没人修了。1994年的‘5.2’特大洪灾,原来勉强能行走的路也垮了。就连家养的猪,比外村收购的每斤便宜好几毛钱,猪贩子怕麻烦不合算也不找上门”。

梓材村是安砂库区移民村,虽然水域面积有2900多亩,但耕地面积却很少,人均不足一亩。主村400多人口,只有一口水井,陈娟秀说,吃水实在不方便,村民每天要早早起来挑水,在挑过三担水后,到第四担时井水已经见底,就浑了。

2002年,市、县老促会挂点梓材村,其时刚从县政协副主席位子上退休而接手老促会会长的廖春华傻眼了。梓材守着浩如烟海的水库没水喝,背靠着青山、怀抱着绿水却受穷。在毛泽东旧居林畲土生土长的廖春华,深知苏区人民的疾苦,他沉下心来,四出调研,八方求助,倾情奉献,尽心尽力,谋划着梓材的出路。

修筑致富路

就在2002年老促会挂点后,一惯声言“与世无争,与人无求”的廖春华,有了重大“突破”,让村民与世有争,与人有求。他始终坚信,没有老区、没有苏区,就没有共产党的今天,到了新世纪,苏区的百姓还受穷,我们老共产党员愧对他们啊。过去时,梓材村的土地没有抛荒,劳力也只是在农闲时出去打工。他们没有像有的乡村青壮年一样为了脱贫而背井进城“盲流”,因为他们深深地知道红土地是他们的根,苏区是他们的魂。他们的父辈当年那么贫穷,家家户户都为红军送粮送物,踊跃参军参战。为了安砂水库建设,他们数千亩良田、家园被淹,没有一家不听从党的召唤。他们整体搬迁后,仍守望着家园,没有人沮丧过。但他们都是单一地种植水稻,农田少,多种经营没发展,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就靠养几只家猪和鸡鸭,没有一家因为贫穷而离开父辈生活过的土地。

摆在面前的是,别说致富,想出村的路都是烂泥地。

1994年的特大洪灾,梓材村通向外界的通道给堵死了,连公益粮都挑不出去。村民买农药、化肥以及油盐都要通过水路绕一大圈,再从山路背回来,种了烟、育了苗也没法卖。即使到了路口,还走不进村。时任村支书的陈娟秀在县里讨不到修路的钱,就跑到了市里,找交通局长连续等了三天,第三天的清早终于见到了局长,局长也很感动,但他却表示爱莫能助,因为他已经接到调动通知了。

廖春华把修路的事认真地当成份内事来操心。他带着梓材村干部到市里请求支持,通过市老促会会长郜治才找到其时的市政府领导,要了三万块钱,县里也要到了两万。即便要到了五万,也不够修20里的路啊。为了修路,村里卖了一片山林,没想到却被农信社给扣了,说是梓材村曾欠他们的贷款。廖春华闻讯后,立即与有关部门协调,最后要回了7 万多元。同时,廖春华动员梓材村党员、群众自力更生,投工投劳,紧锣密鼓地投入到大干修路热潮中,让愚公移山精神在贫困的梓材村再现。陈娟秀和支部一班人带头,从镇上水泥厂拉来了不要钱的煤渣和废料垫底,再浇灌上一层水泥,终于修通了路。通了路,就像鱼塘注入了活水,鱼就闹腾起来了。九十年代初,道路虽然通,但路况差,道路基本是晴通雨阻,全村就三四辆摩托车,还常常陷入泥坑。村民盼路,视路为命,因为他们深知路通才旺的道理。廖春华把修路作为扶持挂点的主战场,找领导,求机关,四处奔走,多方筹资。随着前前后后三次修路,如今省道从村口通过,水泥路铺进了村,村民家庭不仅有了摩托车,还有了农用车、大卡车、小车。让贫困的山区百姓摆脱了交通束缚,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架设连心桥

守着一个若大的湖仍没水喝,外人听了肯定不相信。

如果将湖水净化处理,肯定可以饮用。可是有那么大的资金吗?为了解决梓材村的吃水问题,廖春华带着有关职能部门和村干部爬山越岭寻找水源。时值汗流浃背的大伏天,身上的衣服常是干了湿,湿了干,有时碰上雷阵雨,他们都被淋得像落汤鸡似的,可廖春华会长却总是笑哈哈的。不知进出深山水溪多少次,最后才在七公里远的地方才找到水源,安装自来水,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流到每一户农家。

连引个水都不容易,架桥就更难了。

梓材有个叫木兰的小村落,一面靠山,三面临水,安砂水库的回水,淹没了这小山村的唯一便道,40多户人的往来和上学的学童只能靠木船摆渡,特别是枯水期,木船无法靠岸,大人往来难,学生更难。他们捕到的鱼,要凌晨三点摇船出来卖。群众的生产生活用品无法正常进出,农副产品更是无法转换为经济收入,村民苦不堪言。

廖春华的血脉里有一种天然的“农民情结”。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群众收入低,无法依靠群众集资建设木兰桥,木兰村群众渴盼建一座桥,廖春华倾心为民解难。他说,老区群众有困难,我们就得尽心尽力帮衬着做点事。廖春华向县党政主要领导反映情况,同时与有关方面多次沟通,多方协调。风风火火,请求支持。那年廖春华听说市长刘道琦调研路过嵩口,马上把消息告诉梓材村支部书记陈娟秀。陈娟秀立即斗胆找了刘市长。刘市长知道梓材村需建木兰桥,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迫切问题很高兴,当场答应了10万。随后县里给了7 万,省老区办给了5,经过几番努力,筹集资金150余万元,修成了木兰桥,还修成了通向木兰村口的水泥路,让木兰村告别了七十年代至今靠摆渡进出孤岛的日子,农用车、摩托车、小轿车相继进入了木兰农家。村民们乐了、笑了。在廖春华的心目中,村民们的纯真笑容就是对自己最高的褒奖。

林坑自然村有耕地180多亩,林地1200多亩,多年来,就因为一条小溪将它与主村一分为二,溪面不宽,却有六、七米深,原本就缺少耕地的村民,眼巴巴地看着对面肥沃的农田和山地抛荒。在廖春华看来,老区群众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就是老促会的第一信号。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又领着村两委出面化缘,并通过市老促会筹措资金,修了一座3米多宽的水泥桥,终于让对岸的林地得到了合理耕种和开发。

桥修成后,原本叫林康桥,村民为了感戴市、县老促会的恩泽,改名“连心桥”,还立了碑。群众交口赞扬廖春华会长“为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发家指富路

靠山吃山,廖春华首先想到了发动村民种油茶,老促会送种苗,又让县里的农技人员送技术。市老促会每年从林业部门争取资金一万元,无偿补助开发种植油茶和毛竹。坚持“谁种谁有,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而今,全村油茶园已达到2300亩,毛竹1200亩,一般种油茶的农户仅此一项每家年收入三、四万元。

此后,还发动了药材、苗木的培植,苗木销往省内外,成了农民创收的好路子。他们种下了苗木500亩,杉木林3500多亩,如今已是满山林木郁郁葱葱。

靠水吃水,梓材人守着面前九龙溪畔的人工湖有庞大的水域,廖春华想到了面前的水域虽然不是优质的饮用水,但却是天然的渔场。过去这里的农民,只是用简单的工具在库区里捞点鱼,换点小钱,或是改善一点生活。如果搞溪鱼养殖,是不是村民的一个好出路?廖春华找来了畜牧水产局的技术人员,研讨溪鱼养殖方法。就在淹没的水荒地上挖下了鱼塘,筑起了大堤,留下一个活动口子,水涨,漫不过大堤,水枯时就是圩子,鱼跑不了。为了鼓励村民养殖溪鱼,市老促会无偿提供了资金1.5万元,鱼苗10万尾。就在这活水里养出了梓材特有的“溪鱼”,又嫩又可口。取得经验后,为了大规模养殖,廖春华又积极争取库区移民局和畜牧水产局的支持,投入资金115万元,建立库湾养殖基地450,改造滩涂、水荒地2200亩用于四大家鱼的养殖。后来,他们又摸索出了在河流的拐湾处,避开湍急的水流搞网箱养桂花鱼、石斑鱼等名贵鱼种,增加经济收入,眼下网箱已达160多个。就养鱼这一创举,就引来泰宁等地库区的人悄悄前来学习,相邻的本县沙芜、同一湖域的永安市安砂镇等地方的移民,也都仰慕梓材村合理利用水荒地的发财之路,想学一门技艺回家。

说起来似乎很简单,山上能挖出宝藏,水里能淘出金沙。其实不然,在先期,廖春华努力授人以渔,几年来,他出面聘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先后举办了油茶种植、库湾养殖、山地养羊、肉牛饲养等实用技术培训班30余期,无偿提供技术资料和书籍3600多份,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农函大学习,让他们掌握了技术技能,才能稳稳当当地走在致富路上。

11年的行程,梓材村的日子,就像他们种下的竹子,节节高。富起来的村民,从安程控电话到用手机,从摩托车到汽车……当了17年支书于去年卸任的陈娟秀,自豪地告诉来访者,梓材村现在有60%的村民家有了宽带,能上网销售苗木、药材;全村187户农家光小汽车就有32辆;70%住上了新房,有的在镇上建新房,县里买套房。而且新村建设又将开始,对扶持个别贫困家庭的政策在制定中。过去村财是“02012年村财达到6.8万元;还准备建移民文化活动中心和娱乐场;2002年廖春华在梓材挂点时,村民年人均收入0.33万元,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苗木大王”、“养鱼大王”等不断涌现,还有冒出不少苗木、渔业经纪人。2012年人均收入1.16万元,超过全县平均水平,荣获清流县“平安达标村”称号。

廖春华努力扶持梓材村的经验与做法,也逐渐幅射了清流72个苏区基点村,用三明市老促会会长郜治才的话说:“廖春华自己‘与世无争’,却让苏区基点村有村民与世有争,争取获得属于自己的福祗”。所以,在苏区基点村,临近75高龄的廖春华依然宝刀不老,他最想做的事,就是努力将苏区村民培育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走市场”的新型农民。他动员老区干部群众订好、学好、用好《中国老区建设》、《红土地》,充分发挥《中国老区建设》、《红土地》的指导作用。他注重从《中国老区建设》、《红土地》上学习借鉴其他省、市、县老区先进的工作经验和方法,用以促进自己的工作。廖春华魂牵梦萦的是苏区热土,挥之不去的是老区情结,他毅然选择了坚守和奉献。他的奉献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自2008年至2012年,他年年应邀出席全国老区宣传工作会议,他和清流县老促会多次受到全国和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