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村 美丽吕塘
日期:2013/6/18  来源:厦门翔安区老促会  点击数:
古今名村 美丽吕塘
翔安的母亲河九溪下游河畔东南侧,坐落着由西林、林边、董水、中保、后树、尾头下、董水前7个自然村组成的吕塘社区。现有人口4100人,共有8个姓氏,以洪、柳、董三姓居多。相传古代林边村住过吕氏,又因村前有口大塘,洪氏迁入后称吕塘。清乾隆时期,吕塘被称为“蓬莱保”。从古至今,吕塘是一个地杰人灵的乡村。2006年,吕塘荣获“福建十大最美乡村”称号,还享有“古迹成群第一村”、“文明生态村”、“八闽机械第一村”等美誉。让我们一起同行见识见识古戏悠悠、古树青青、古厝座座、古迹多多的吕塘之美。
人文历史之美
吕塘,九龙聚首香山脚,狮山象山把水口,背负叠翠峰峦、面朝浩瀚沧海。吕塘,有端庄大气的浩然之气,又不失小家碧玉的温婉风情。潺潺九溪水、悠悠古戏音、飞檐翘脊九架厝、老态龙钟古松林。历经百年的古松林,坐看云卷云舒、观遍沧海和桑田,守护着一方水土,庇佑一方百姓。日潭、月潭据守九溪畔,弯弯石桥架设之上,林荫小路环抱村庄,连着山,接着湾,遍地都是。传说的吕塘,有九龙子吐珠化九溪、有八仙勇斗牛魔王、有农历七月不做普渡的美丽传说。这就是蓬莱,这就是吕塘。吕塘的人文历史底蕴厚重,文物古迹有20多处,现保存完好的有:“太监碑”,位于西林村村道旁边,碑为花岗岩石质,高2米,宽约
新村建设之美
今日吕塘,已不是昔日的“瘦吕塘”,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这个古村变成“山美水美村美”的文明生态村。自1998年开始,吕塘村党支部、村委会对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治理穷山恶水作出整体规划。
十几年来,全村所有的山头全部植树绿化,森林覆盖率达15%;旧村改造拆除了露天茅厕430多座,清除违章搭盖的猪舍、牛舍、柴禾间1200多处建设;村间硬化道路总长17.6公里,实现村村通硬质化道路;所有村巷、房前屋后铺设水泥面;每个自然村的主要道路两旁进行绿化;家家户户用电、用自来水,入户率100%;建设标准卫生公厕12座位;设置垃圾处理点16处;全村呈现出“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明亮、卫生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景象。与此同时,村委会为了解决村民的文化娱乐“饥饿”问题,筹集资金建立篮球场6个,生态公园3处,以及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老人活动中心、室外健身设施等。走进吕塘还可以看到,各自然村的“石板屋”,破旧古屋已不见,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幢幢新建的高楼大厦、村民们的生活用具都是现代化。吕塘,无愧于“福建十大最美乡村”。
“吕塘精神”之美
自古以来,吕塘人具有勤劳、果敢、朴实的气质。吕塘在革命战争时期,是一个著名的老区基点村,是当年地下党活动的重地,地下党员、交通员、游击队员最多。1949年,吕塘游击队大力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马巷、同安县城,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令人感动的是吕塘人具有“穷则思变”和“敢拼会赢”精神。改革开放后,村民们承包了责任田,改变了传统种植品种,不再以种植水稻、花生为主。从1995年起,大力引进了胡萝卜品种,全村70%左右的农田种植胡萝卜。沿着新莲公路走进吕塘社区,人们可以看到村庄外的空地上,停放着许多挖掘机械,像刚毅的巨人向来者行礼,铁臂下的高级轿车、铁臂旁的小洋楼,似乎是这些机械赤裸裸的在炫耀它们的功劳。是的,正是这些机械的足迹遍布全国,不仅给村民们带来了财富,也给吕塘带来了“八闽机械第一村”的美誉,正是这些机械,在翔安隧道建设和翔安新城建设中挥舞双臂,翔安日新月异的发展,有它们浓重的一笔。吕塘村民发展挖掘机械,增加经济收入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吕塘5户洪氏村民合伙贷款购置5部挖掘机,开始在本地一些工程作业挣钱,想不到一年里不仅还清了近百万元贷款,还净赚了10多万元。这个消息传开后,村民们也纷纷集资购置挖掘机,他们由近到远,走出翔安、厦门、走出福建。在深圳、广州、上海、浙江等省市都可以见到吕塘挖掘机的身影。巨大的经济效益犹如滚雪球一般,让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到机械挣钱的浪潮中,他们采取了传帮带方式,以师带徒,一传十,十传百,连年轻的姑娘都学会了驾驶挖掘机的技艺。现在全村有近300台挖掘机,每年总收入约1500万元左右。凭着这种“敢拼会赢”的精神,吕塘人闯出了一片新天地。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3500元提高到1.1万多元,增长214 %。
美丽吕塘,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翔安区老促会 李增为 曾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