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大田苏区乡合理流转土地的调研报告
日期:2013/5/23  来源:三明大田县老促会、老区办  点击数:
泰宁县大田苏区乡合理流转土地的调研报告
为加快泰宁县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合理流转土地,构筑新的农业生产格局,5月14日县老促会伍洪金会长率调研组一行到大田乡料坊、垒际、谙下三个自然村的种养示范基地,通过参观、座谈了解到该乡土地流转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大田乡位于泰宁县峨嵋峰西南麓,距县城31公里,离建宁县城30公里,205省道、向莆铁路、武(武夷山)建(宁)高速公路横穿乡境,总面积138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110人,耕地面积9639亩。该乡是富有革命斗争传统的老苏区之一,早在1933年2月9日,集结在建(宁)泰(宁)黎(川)一带的红一方面军主力奉命向西,强攻江西南丰时,泰宁县委、县革命委员会曾一度转移到大田乡坚持斗争,是年11月29日,大田乡石塘、赤坑等地的游击队员30多人配合红军到金龙山打土豪,经谙下返回大田,在过桥时,突然遭到鱼川保卫团的袭击,10余名游击队员和3名红军战士牺牲在此,为了纪念革命先烈,人们把谙下桥改称为“红军桥”。解放后的1980年池潭水电站大坝建成,电站上游的大田谙下、小北斗、鱼川等部分行政村变成库区,千亩耕地被淹,而且该乡还接受安置上晚将、桥头、下石塘等村62户335人,80年代初被定为省定贫困乡。近年来,205省道公路改线扩建、武建高速公路、向莆铁路建设中,泰宁县委、县政府领导顾全大局,支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征用该乡大量耕地、山地。仅建泰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中,料坊村种烟的良田,就从1400亩减少到700亩。面对大田苏区乡土地少的现状,大田乡党委、乡政府采取积极引导,完善服务,合理流土地,开发种植药材、茶叶、养殖、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化示范项目,如垒际村民雷斌承包村里荒山荒地1500亩,种下黄枙子苗11万株,使该村千亩荒地变药园。目前,大田乡已流转耕地3000余亩,占全乡耕地面积的31.12%,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土地增值增效,增加就业机会,村财村民增收。
二、工作做法及经验:
1、抓住机遇,呈现多样特点
①流转形式多样。具体有转包、租赁、转让等流转形式。如多户耕地、荒地,荒山转包建设的料坊村小背岭金银花基地、从村民小组租赁建设的谙下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和荒坡地转让建设的谙下村陈建刚养殖基地等。
②经营范围多样。大田乡土地流转经营范围从种植烟叶、粮食为主,逐步扩大到中药材、大棚蔬菜、畜禽和水产养殖、制种多种形式。
③经营主体多样。具体有金逸生态、绿苑生态有限公司,食用菌、中药材、蔬菜和笋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村种粮、种烟、制种承包大户等。
④收益形式多样。通过土地流转,全乡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不仅涌现出了10余户农业种养大户,增强了该乡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力,而且使全乡的土地集约化经营和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同时,致富模式也由单一的个人收益,转变为“公司+合作社+农户”、“支部+协会/合作社”等模式,如:引进金逸生态有限公司发展中药材种植,谙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陈建刚养殖基地等。
2、抓强帮扶,深化多样服务
①深化服务。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对流转双方免费提供统一合同范本,组织供需双方谈判,指导签订流转合同等工作,为供需双方搭建流转桥梁。
②细化指导。承担土地流转业务指导,为流转双方提供服务、法律法规及政策咨询,对发生的土地流转纠纷进行调解处理或向上级部门申请仲裁。
③优化政策。对发生土地流转以后进行设施农业建设的,优先享受各项设施农业扶持政策。如料坊村谢金勇回乡创业,投资50余万元,流转抛荒田块300余亩,主要种植中药材金银花、养殖棘胸蛙和淡水龙虾等。乡政府通过积极争取,向上争取雨水积蓄项目(90万元),解决种养灌溉问题;向县里争取农业产业化奖励资金3万元等。现正帮助业主向省里争取林下经济奖补项目,极大地增强了业主做大做强产业的信心。
④强化培训。对流转转出土地的农民,优先享受乡、村两级再就业培训并优先安排就业,2012年就配合农办、农业、劳动、农机等部门对群众培训5场900余人次。
3、抓实机制,构筑多样平台
①加强组织领导,搭建服务平台。为了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领导,大田乡从农业服务中心抽调2人成立了大田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投入1万余元为服务中心配备了联系电话、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等。7个村也相应配备了土地流转信息员、负责土地信息的收集与上报。真正做到了责任明确,任务到人,确保日常具体工作有人抓。
②广泛宣传发动,构筑舆论平台。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 进行土地流转,关键要转变干部群众对土地的传统耕作管理观念。为此该乡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发放宣传单、召开干部会、群众会、培训会、设立咨询台等多种渠道,向基层干部和群众宣传有关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让群众了解土地流转的意义和程序,努力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主动按照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流转土地。
③规范流转程序,建立工作平台。结合实际,制定了《土地流转服务指南》、《土地流转资格审批受理流程图》、
《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工作职责》、《土地流转资格审查制度》等6项制度;印制了300余份“土地流转意向调查表”,挨家挨户开展土地流转信息调查、统计,为土地流转工作收集了第一手资料,确保了全乡土地能够依法、有序流转。
④依靠项目支撑,打造流转平台。在开展土地流转工作中,重点引导土地向主导产业、特色种植、种植大户流转,发展效益农业,推进规模经营。如谙下村小溪组主要从事烟叶种植,亩产值大约为4000元。2012年,乡政府利用库区和水利项目,流转土地40余亩,引进大棚蔬菜种植。现已投入60余万元,建成35亩钢构标准化大棚、滴灌、排水等设施,主要种植辣椒、西瓜、黄瓜、青瓜、苦瓜、西红柿等茄果类蔬菜,6月将陆续上市,预计产值超过30万元。同
时,该蔬菜基地常年雇工10人左右,帮助村里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流转行为不规范。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多通过私下口头协议,将土地流转给邻居或亲属,没有签订合同,导致承包费兑现难而引发纠纷。
2、政策理解不到位。部分村干部及群众对土地流转政策了解少、不透彻,制约了土地流转。在流转过程中由于引导不够有力,方法不够妥当。农户心存顾虑,怕土地流转会失去承包经营权,影响自己的利益,加上农民的恋土情结,宁愿粗放经营或造成土地荒芜,也不愿转出去。
3、资源配置不合理,土地流转成本高。耕地规模经营面积小,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由于责任制初期,大多数地方承包土地是按照高、中、低产田分类平均发包给农户,导致面积不大,块地多,难以成片,不利整治耕作,也增加了土地流转难度。同时,段面田流转困难,流转成本过高。当前农户以种烟为主,基本是烟一稻或烟一种,缎面田亩产值基本在4000以上,农户对田块依赖程度较高,全乡稍微肥沃的缎面田流转都要500斤干谷/亩年以上,流转成本超过其他乡镇,严重制约了用地条件较苛刻的花卉、蔬菜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
4、土地管理不到位,补偿制度不健全。流转后缺乏管理,导致土地改变农业用途,流转期满后很难如数退还给农户。少数土地流转后业主缺乏对耕地的保护意识,对土地实行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或随意改变土地农业用途,土地复耕困难。而且未建立土地流转补偿制度,土地流转费的确定没有可操作的价格标准,未考虑物价上涨和土地增值因素,长期以固定价格支付土地流转费,容易出现损害农户利益的行为。
四、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土地流转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村民既得利益,关系到农业产业发展进程,它是实现城镇化必由之路,也是实现规模农业、效益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和基础。建立正常的农村土地使用程序不仅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影响到农业产业化进程,要进一步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和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教育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知法、懂法、用法。
2、规范程序,防微杜渐。组织土地流转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及时做好农户之间签定合同的指导,签定之后,需严格审核,以减少和避免土地流转纠纷,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害。同时要建立乡村组三级矛盾纠纷排查网,利用实地调研、召开矛盾纠纷形式分析会等方式,及时排查化解因土地流转而产生的矛盾。
3、提高流转土地效益,稳定土地流转关系。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有利条件;建立健全农业社会上服务体系,提高规模经营效益;遵循农业土地流转原则,在保障土地集体所有,稳定现在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保护流转土地承包权,营造良好的土地流转氛围。同时,建议县里出台土地流转优惠政策,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适度扶持。
4、加大扶持力度,实现美丽乡村梦。大田乡是重点革命老区,该乡土地面积少,在支持高速、高铁项目建设中,是全县范围内征迁面积最大的乡,加上库区淹没了许多耕地,建议上级在安排项目资金时不应受规模、人口等因素的限制。为此,恳请国家和省、市加大对该乡的扶持力度,要在生态、库区补偿、苏区产业政策以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政策倾斜,提供项目资金支持。
5、科学整合资源,建设生态景区。大田乡地处泰宁西部,建泰高速公路在该乡建成了互通口成为闽赣边界和赣南周边前来泰宁旅游的直接通道和集散地。建议把大田乡观光休闲,生态景区和新华坊避暑胜地与泰宁寨下大峡谷、峨嵋峰景区资源科学整合、深度开发,以方便中西部省份游客来泰宁观光旅游。
泰宁县老促会、老区办
2013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