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3年

关于加快我省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日期:2013/4/23        来源:省老科协        点击数:

关于加快我省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郑义正

  

 “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加大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力度”,这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作出的重要部署。省老科协据文件精神于226日至322日,就我省如何进一步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组织专题调研,我和省老科协副会长先后到福州、莆田、漳州、宁德四市9个老区县(区)、29个乡镇,召开20场座谈会,了解20个企业,参观27个现场,听取88位同志情况介绍,与25位经理、菜农、技术员、销售员交谈,还邀请省农业厅、农科院、经贸委4位处长、蔬菜专家参加调研,通过听、看、问、议,了解实际情况,剖析主要问题,研讨五点建议,形成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省发挥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全省约600万人从事蔬菜种植和销售,蔬菜播种面积仅次于粮食作物,产值已超过粮食总产值,成为我省种植业第一大产业。蔬菜出口总量居全国第三位,出口创汇额是全国第二位。2012年蔬菜播种面积1039万亩,总产1541万吨,产值365亿元。设施蔬菜栽培面积100万亩,其中钢架大棚蔬菜10.5万亩。从市场供给情况看,我省蔬菜自给有余,按人均日消费500克计算,包括流动人口和驻军,全年消费776万吨,还有824万吨南菜北调和出口外销,为全国“菜篮子”工程建设作出贡献。在蔬菜产业发展好的地方,以政策为导向促进设施蔬菜发展,以立足当地实际合理布局蔬菜面积,以合作社为龙头带动周边蔬菜发展,出现了组织领导在强化、产业布局区域化、种植基地规模化、蔬菜品种多样化、销售运作专业化、栽培技术科学化、产品生产标准化、出口外销品牌化的“八个化”新局面。但是,我省蔬菜产业发展也存在:生产布局分散,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高优新品种少,技术服务、质量监管不够到位,科研滞后,市场信息服务不够完善等问题。

综合各方意见,提出加快我省蔬菜产业发展的五点建议:

     一、重视设施蔬菜建设,发展现代蔬菜产业。

 设施蔬菜是现代蔬菜的基本要求。我省菜田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易受台风、暴雨、低温、冻害危害,抗风险能力低,往往造成菜价涨跌幅度大。多数菜农还是“靠天吃饭”,有的地方一年三季就有一季欠收,有的地方每隔两三年就会遇到一年亏损。

1、制定全省设施蔬菜建设规划。我省设施栽培起步较晚,虽然在重点蔬菜产区已初具规模,但总体还不适应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的客观要求。建议统一制定全省设施蔬菜建设规划,加大对蔬菜生产基地、重点产区和产业共性技术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土地整理、土壤改良等基础设施建设。

    2、设施建设应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设施蔬菜除了建设钢架大棚,还包括建设竹木菜棚、拱棚、避雨棚架、地膜覆盖、微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要根据各地不同气候、季节和地域特点,合理布局,制定适应本地需要的设施标准,因时因地因种发展设施蔬菜。设施投入要向高山区倾斜,在规模化生产的蔬菜基地要扶持蔬菜冷藏、加工等配套设施建设。建议根据我省平原少、山地多实际情况,不宜以连片30亩为最低起补线,可以相对集中的一个合作社或一个村为主,确定合理起补线,并考虑贫困山区实际困难与需求,可通过种子补贴、农资补贴或微喷灌设施补贴方式给予补助,力争把此项强农惠农政策功能最大化。

3、加强设施栽培配套技术研究和推广。在加强设施建设同时,设施栽培配套技术要紧跟上。我省设施蔬菜品种结构单一,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低水平重复种植比较普遍,高优级新品种少。近年大棚栽培中的土地盐渍化、病虫危害等连作障碍问题已经陆续出现,要引起重视。建议在加强设施农业的同时要提高设施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促进传统蔬菜向现代蔬菜产业发展。

二、重视种业发展,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良种壮苗。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当前制约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是种业滞后。各地菜农普遍反映良种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品种受制国外,不断推高种植成本,比如一罐重7两的日本胡萝卜种子高达6000元,1粒以色列西红柿好种子要六七元。我省自“八五”以来,自己培育的蔬菜新品种不足60个,仅占省级以上审定品种的5%左右。调研认为,要推进蔬菜产业进程必须下大力气发展我省种业工程,加快培育自主产权的良种壮苗。

    1、整合我省现有蔬菜科研院所力量。目前,全国只有西藏和福建没有省级专门的蔬菜科研机构,我省仅有几个蔬菜专业研究人员挂靠在省农科院作物所。福州市菜科所是我省唯一的蔬菜专业科研所,目前仍处于搬迁过程,科研项目少,经费短缺,力量分散。建议对我省现有高校、院、所科研力量进行整合,形成省级专业蔬菜科研平台,加速开发适应本地需要的高产优质抗逆强的新品种。

2、继续做好集约化种苗基地建设。2011年,我省启动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已见成效,在莆田、宁德等地发挥了作用。省财政支持建设的屏南县岭下高优育苗基地,在1300平方米智能温室育苗棚里,年可育出5000万株高优种苗,可提供当地4万亩的蔬菜生产。建议继续加大集约化种苗基地建设,以保证良种壮苗供应。

3、加大科研及推广经费投入。据了解,我省蔬菜科研及推广人员少,投入少,远不及邻近的广东、浙江省。比如省农业部门每年开展5个蔬菜标准园建设经费50万元,平均每个标准园创建只有10万元,基层普遍反映缺乏蔬菜科技推广机构、人员。建议有关部门根据蔬菜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加大投入,加强队伍建设,有效改善科研及推广基础条件,解决科研及推广手段滞后问题。

三、健全蔬菜流通体系,确保城乡供应。

蔬菜从田间到菜篮子里,一般要经过产地采购、运输、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菜价层层加码。一些地方蔬菜流通费用要占到总成本的60%70%,作为全省最大高山蔬菜种植基地的屏南县,农超对接仅占蔬菜总量的12%。综合各地情况,菜价大幅上升时,利润更高者是批发商、零售商,而非菜农。

    1、加强蔬菜直控基地建设。要继续支持省级城市蔬菜调控基地建设,特别是以扩大生产能力和保障产品质量为目的的基地建设。建议在人口规模相对集中的大中城市确保落实城市人均20平方米的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给予政策扶持,不断提升我省“菜篮子”供应能力。针对群众偏好消费绿叶菜特点,要重点扶持加强绿叶菜生产,对蔬菜春秋两淡和台风等自然灾害期间,绿叶菜种植达到一定面积且供应当地市场的生产基地予以优先重点扶持。

2、建立蔬菜产销信息流通体系。合作社和菜农期盼及时有效的“市场预警”,尤其是市场出现大波动的关键时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亟需以信息化为载体,建立以声讯、短信、网站服务为一体的省级菜篮子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对接国内外市场行情资讯,随时了解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信息,增强应急调控能力,稳定市场消费预期。

     3、加大蔬菜产销对接力度。支持大型连锁企业与蔬菜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引导大型零售企业、学校、餐饮等用菜大户与蔬菜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直供直销,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通过举办展销会、交易会等产销对接活动,促进蔬菜流通渠道畅通,以降低流通成本。

    4、完善应急调控机制。福州市在蔬菜市场价格波动异常时,多次启动蔬菜价格协商机制,通过价差补贴方式,对主要价格异动品种实行协议批发价和协商零售价,有效稳定了大众化蔬菜品种价格,建议有的市县在价格波动时推广运用价格协商机制。鼓励蔬菜基地在城区设立平价店,鼓励超市建立平价区,为市民采购提供服务平台。上海在全国首创绿叶菜价格保险制度,政府对保费进行补贴,淡季时确保了蔬菜的供应,价格保持基本稳定,这种经验对应急调控起到良好调节作用,可供学习、借鉴。

四、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蔬菜安全生产是涉及民生的大事。我省千家万户的蔬菜分散经营方式及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导致蔬菜质量安全隐患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1、加强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调研发现,有的地方安全监管措施有力,值得借鉴,如福州市聘请140位蔬菜安全生产管理员,在产地巡查抽检农残;在海峡蔬菜批发市场,每天抽检500个以上蔬菜样品;长乐市还在所有大棚蔬菜生产基地配备了农残快速检测仪。建议建立健全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和生产操作规程等相关完整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引导和支持蔬菜标准化生产;严格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肥料。

2、建立蔬菜可追溯制度。实行蔬菜实名制,形成蔬菜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打通安全监管直接通道,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菜。加强蔬菜流通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实行索证索票和质量安全检测,建立不合格蔬菜退市销毁机制。

3、加强对蔬菜生产者的培训和引导。加强农民对生产知识、生产标准的“大轮训”,保证蔬菜质量安全。建议加快示范园区和示范户建设,引导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做到“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示范户”。鼓励蔬菜基地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商标注册,培育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品牌,通过品牌示范效应,引导更多菜农扩大优质蔬菜覆盖面。

五、加强政策服务,促进蔬菜产业优化升级。

调研过程中,菜农反映了许多涉及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性问题,关键在于改变传统观念,要用现代农业观点看待蔬菜产业发展。观念转变了,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1、重点培育发展扎根乡土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从省情来看,不是没有人种菜,而是这地由谁来种,不是种不过来,而是怎么种的更好。要有具体举措鼓励土地流转,期限适当延长,使经营者放心生产,加大设施投入,变粗放型为集约型,变以产定销为以销定产,变零散化为规模化生产,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当前,要紧密结合我省农村实际情况,通过政策扶持和财政倾斜,鼓励和引导建立蔬菜生产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使其成为经营主体,承担起组织农民生产,协助农民销售的职能。

2、理顺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体制问题。调研发现,蔬菜生产、流通和安全监管等方面存在多头管理现象,涉及多部门犹如“九龙治水”。有的单位有技术没经费,有的单位有经费缺技术,部门都反映存在多头管理,都希望理顺管理体制。建议理顺管理体制,让职能部门职权责一致,做到任务跟着职能走,经费跟着任务走,谁领任务谁负责任,解决好工作中出现难于协调、力量分散、互相推诿等问题。

3、解决扶持蔬菜产业做大做强问题。近年来,国家部委和省政府陆续出台许多金融政策措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但这次调研发现,有的惠民政策在基层没有得到很好贯彻落实。去年闽政办〔201279 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金融业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八条措施的通知》,明确指出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但我们在基层调研时,许多蔬菜企业依然强烈反映贷款难、难贷款,一般菜农更是“望而却步”。他们期盼相关部门能够不折不扣落实金融政策,大力扶持蔬菜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