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3年

关于古衕革命老区基点村“跨越发展”情况调查

日期:2013/4/8        来源:南平松溪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点击数:

关于古衕革命老区基点村“跨越发展”情况调查

松溪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松溪县老促会于201336日由会长林先发与县生态创建办魏农和县老促会毛金寿、张志强等同志深入到国家级生态村溪东乡古革命老区基点村调查了解“跨越发展”新农村建设。在溪东乡党委书记陈锡明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先后召开了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座谈会,听取了村支书罗章顺同志关于落实老区跨越发展工程和创建环境生态文明村的情况介绍,走访看望了革命“五老”遗属、老党员,并实地察看“农改”、生态村建设,村容村貌和村民休闲活动场所:

一、古衕革命老区基点村的革命简史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崇安的革命烈火和路下桥民众会暴动苏维埃政府诞生,中共松东区委传播下的,1933年后闽北红军独立师黄立贵师长、饶守坤团长,中央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粟裕、刘英部以及闽北红军周汝春纵队和中共建松政中心县委、闽浙边特委左丰美、陈贵芳、张翼部等党组织的多支军队均在古安营,建立红色根据地秘密组织农会,设立地下交通联络(点、户),打土豪抗捐税,破国(粮)仓剂贫民,长期坚持革命斗争至1949514日全县解放。

该村老区人民在革命斗争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国民党的反动军队多次围剿中,被烧毁山村十一个,民房150多间,笋厂30多座,森林、竹山三万多亩,全被烧光,革命烈士彭甫人(1934年入伍)被杀害,地下交通接头户被抓捕30多人受尽酷刑,始终坚守党的秘密。因此解放后被确认为革命老区基点村。

二、古衕新农村建设,落实了“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情况

村有3901513人口,耕地980亩,山林21000多亩,其中毛竹林6300亩,茶山500多亩。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7300元。该村的经济发展主要来源于笋、竹、茶、烟、菌以及部分村民外出务工、办小型企业,竹木加工、笋罐头厂、初级茶业加工。村两委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力打造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的落实,争取各方支持,得益于中央、省、市、县惠及老区的倾斜政策,村民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经过三年来的艰苦实践已构划出美丽和谐的新农村面貌,他们主要抓了“六改”、“三创建”工作。

1、全力以赴抓农改。

拥有耕地面积980亩,其中:洋尾段、山湾段、易厝门下、白凉亭等四大农田面积比较集中,从2010年以来,得到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立项改造,先后投入280多万元,分别建成了大田的机耕道和防护堤及旱涝保收的排灌水沟共达三千多米,使村民充分发挥农机耕作和运输便捷。村两委乘势而上,把农改视作党和政府关怀老区的工程,活动全民为农改引路,为农改自我投入,为农改不计较边角地段的损失,村民说国家惠民政策实在好,处处为老区人民着想,不仅免交农业税,还给农民田地修建成花园式的美丽,为我们奔小康创新条件。

2、改造河道,保护好水源。

村对水源保护十分看重,从九十年代至今多次加固防洪堤建设。这三年来,打了硬仗,以治本方法创建目标进行河道改造。请水利技术人员从上而下对历史的每逢大雨的河道冲流被填高的河床,被冲毁的防洪堤进行测量,截弯取直,拓宽挖深,理顺流水。在县乡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的支持下发动全民投工投劳,在对老区的惠民政策倾斜下共投入了180多万元,完成了拓宽河道2100多米加固防洪堤1600多米,完成土石方3.2万多立方。通过整治,改变了水质浑浊,水质清新,为美化环境,保护了水源,进一步造福子孙后代健康成长。

3、实施全面规划,创造美丽新农村。

建村是后唐年间,历史悠久,地处龙头山脉,楼山脚下是块风水宝地,古代的遗址至今深受称赞,五谷殿的神井,西门下的清泉,山湾大丘小宫殿式的旧址,狮子下溪的深渊,鲤鱼塘的鱼跳龙门,后门山风水林中的御葬等古迹古物留存于民间美丽传说。村两委根据新农村建设要求,在县乡党委领导下,从2009年着手发动村民,协同设计人员认真规划绘出建设新村蓝图,拓宽了村内的8条巷弄(约560多米)开通了二条宽3.5米的水泥硬化街道230多米,共投入了100多万元。同时依托于党的“造福工程”拆危房改建新房达186家,使村民住上宽敞舒适的新楼房,老党员陈富顺说得好:党中央决策英明,圆我老区人民的梦想成真。

4、以民为本,认真抓好村民饮用水改造

老区村“五通”工程,饮水十分重要。村书记罗章顺介绍古村民饮用水先后进行了三次修建和改造。这次是下大决心,从水源头按规划设计建设,建大立方净化水池,埋设3.4公里长的高级水管,分支接入全村各户家中,村委确定了专人管理,饮水工程建设得益上级水利部门的支持下采取村民自筹和村财补助共投入80多万元,真正实现了:饮水卫生安全,改变从山沟田垅用竹管接水的落后阵规,这是党和政府为民办了一件实事。

5、认真抓好民居“三改”,促进环境美化

村两委为了提高村民生活水准,必须随着时代进步的要求,带领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参照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民居生活中的厨房卫生间,猪栏、鸡舍布局进行“三改”。在县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全村新建80多户民房,按照新农村建房要求,设立好厨房、卫生间,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了沼气池从卫生间排放物和猪栏鸡舍粪便连接一条通道进入沼气池内,全村有8立方以上沼气池占三分之一多。现在新建民房既卫生整洁,又美化了环境。村民叶林生说:我一家五口人使用沼气灶做饭,用热水非常方便,每年还节约1000多元,这一利民工程深受村民接受。

6、移风易俗,创新殡葬改革。

“生与死是人生历程中的起点与终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更是千古留存,为实现中华儿女孝心美德是古往今来的共同梦想和宿愿。古村两委认真贯彻国家殡葬改革的方针政策,反复研究,多方探讨,并征求有识之士意见,感到殡葬要“走好当地可行的路子”。立足本村实况进行改革,从2005年着手筹建村设公墓,经过反复选址,最终落定一块风水宝地:“鲤鱼塘”,获得了村民公认,并选举产生了“公墓管理委员会”,专司建筑及使用管理工作。经费来源采取全民集资,村财补助,凡满30岁的村民一次性缴纳300元,去世时骨灰就能免费安放公墓,实行了公墓管理的公益性、福利性和平等性。在建墓时,全村中老年人关心备至,自愿投工投劳协同管理监督建设工程,经过不到一年的努力,建成了上档次、有规模,成为全县村级一流的公墓。该公墓至今已有百余逝者安放,能使用70年以上,节省了大量耕地,改变了土葬“坟头林立”,子孙办丧事耗资,牵肠挂肚辛劳的旧习俗,提倡生前厚养,弘扬敬老美德。殡改成功,村民感慨不已,这是逝者安居,孝子放心,为民造福多得人心。

三、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村

1、跨越发展,古村走在全县前头。该村从2005年以来每年的经济增长是两位数上升,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3288元,到2012年底已达7300多元。村两委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带领村民坚持改革开放,弘扬革命光荣传统,因地制宜,走跨越发展路子。“以山为主,以烟为辅”,种粮为先,多种经营,形成了笋、竹、烟、茶、菌多业并举的格局。现在农民粮食自足,毛竹山6300多亩均山到户后,人均收入达2000多元,竹业是农户的支柱,种烟400多亩,人均收入达600多元,加工业发展以零的突破,办了两家清水笋罐头厂,一家竹制品加工厂,为村民季节性务工提供方便。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

2、跨越发展,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

村民们说得好,这八年来是干群一条心共谋发展路,共创新业绩,件件看得着:一是投入11万元完成了1.8公里的公路硬化到村部;二是投入50万元完成15公里的竹山简易公路,为管好竹林创新了机制;三是投入配套资金45万元建设好村民卫生安全饮用水,一体化水池及水管网铺设工程到每家;四是投入了40多万元疏通河道1500多米,完成8处防洪堤加固,修建4条过河水泥桥,以及村边河护坡,后门山的挡墙;五是农村电网改造,闭路电视、程控电话网络进农家。现在古呈现出“远山近地均绿化,茶果花香挂满园,村民安居小别墅,休闲娱乐益全民”。陈锡明书记说得好:古是我们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3、建设新农村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走自制美化的路子

新农村建设蓝图绘就着两委的一心投入,村民认同的路子,既要对村民住房改造,又要有一条行得通的方法,更需要得到造福工程的惠助,所以几年来他们采取了:一是拓宽巷弄,开通一条中心三米宽的街道;二是户户门口水泥路硬化,均由村财投资,各户投劳;三是改变旧习,圈养家禽家畜;四是规划垃圾处理,有专人收集清理,定点处置,无污染源出现;五是设置了中老年人休闲娱乐场所,新建活动中心及二个公园和一个舞场;六是美化农家,提倡文明新风,各户栽种花卉。由于措施得当,党员干部带头,村民共建的结果,五年的艰辛,展示出新村风貌,新建和改建的民房已达180多栋,农家独户别墅型的构造入村可见,有的还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初步建设成了村舍整齐、美观,环境美化,民风淳朴,居家美丽,富裕、文明的“生态山谷”,人们称赞为松溪的“山谷明珠”,所以获得了国家授予“优胜村庄”称号,省、市、县委政府授予:文明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12年在省环保厅的质量评价,对照国家级生态村建设五大条件,22项的经济发展,生态环保,社会进步的指标,考核后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村,同时上报国家环保部为国家级生态村。

4、树新风,改旧俗,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每年春节村办的“联欢晚会”已走过了多个年头,村中文艺创作、诗词协会成立,自编自导自演花样翻新的文艺节目,每场演出不少于20个节目;还组织了女子舞龙队、腰鼓队、军鼓队、山村露天舞场每晚都相聚着六、七十人跳广场舞。老年人健身休闲在活动中心和幸福公园看鲤鱼嬉水、打四色牌、下象棋、聊天都成为日常之事。社会风气好,还表现在多年来古未发生过重大刑事案件。树新风,改旧俗,实行红白喜事按统一标准,集中定点筹办,由村里免费提供场所用具,不搞吹拉弹唱,大操大办,这一改革大得民心。好民风还表现在村民外出劳动干活,每户家门不上锁闭户,也没出现谁家的东西被窃,这些都是全村干群遵循高尚道德,良好的互助互爱村规民约文明的守法典范。

四、几点启示

村的变化奔小康的目标,村民已梦想成真,主要启示有下列几点:

第一,历届县、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培植、引领、树立基层党组织和村委先锋模范作用,县、乡党委对古村班子培养视为能信任、信得过、有作为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该村两委班子的先进事迹早在2005年就被南平市老促会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题,上报省老促会长在联谊会上作介绍交流。同年村支书罗章顺同志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实践证明,没有上级党组织栽培、指引就无法造就伟业。

第二,全靠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古发展迅速,每项成就都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鼎力支持,惠及老区,支持“三农”发展,没有上级帮扶也无法成现,但该村班子善于认真学习钻研惠民政策,适时呈报申请对接项目,所以多次得到了专项建设资金的支持,全村干群无不欢欣鼓舞。

第三,村两委班子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奋发图强,团结协作,勤政为民,书记、主任带头自律,并作出了廉洁奉公,坚守“三不原则”(即:一不贪沾,二不吃请,三不受贿),敢于向村民公布,同时还喊出了“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关键看干部”、“要发财,不要当村干部”的口号。所以村主干出差办事上县里住的是低档旅社,吃的是路边小店,真正成为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好班子。

在坐谈调研中,古村干部群众满怀豪情,决心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两会”精神,继续加快生态村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立足于当地特色,打造人文旅游景观,将圳头小溪改造好放养鲤鱼,建成鲤鱼溪,利用6300亩毛竹山建设竹海森林公园,修建6公里茶山公路,改造低产茶园,开发红色旅游景区,以太平山天竺寺,楼山庵,沿七条路、龙头山、天堂、铁栏等红色革命战争中的地下线路,重走红军路,为后代增添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促进溪东的红色生态休闲竹海森林旅游路线早日实现,让我们同心共筑中国梦,老区人民的梦,国强民富的梦想成真!并建议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给予继续关照支持!

 

 

 

                        松溪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2013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