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
永福民间传说故事:十七童生试出十八秀才
日期:2012/12/12  来源:网上来稿  点击数:
永福民间传说故事
十七童生试出十八秀才
从永福新坑村新坑自然村向西上山走四五里路就到福兴岭北山峰半山腰,这半山腰伸出了一块巨大的石头,伸出部分有两三丈,宽也有三、四丈,在这块石头下面足有十多平方丈之阔,秒象一个巨大的蜂窝,所以人们以其这一奇特的形状称之为蜂窝形。明清时期这里曾经是一所私塾,故称蜂窝形私塾。这里四周都是深山,没有人烟,听不到任何鸡鸣狗叫,十分清静,空气非常新鲜。在封建社会,人们认为这里的环境是最好的办学地点。因此,明清时期就在这里办了一所私塾。蜂窝形私塾座西向东,背是山峰半山腰,私塾就办在这块巨石下面,这块巨石就是天然的上盖。私塾的左边(东北方向)山垅头有一口池塘,传说私塾的先生让人做了一艘小木船和竹伐,让童子利用课余时间在池塘里伐游,以锻练身体。
相传有一位先生,在蜂窝形私塾收了十七个童生,几年后参加童子试,结果,竞然试出了十八个秀才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秀才得来不易,必须通过几重考试关隘才可,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
蜂窝形私塾的先生收了十七个童生,另外收了一名当炊事。这名炊事因家境贫寒,父母无力供他上学,只好求先生收他做炊事,以换得一口饭吃。这名炊事非常好学,常常利用工余时间到课堂外偷听先生讲课,夜间就用灶膛里的火灰(草木烧过的灰)扒出来倒在地上摊平,左手拿着火把,右手拿着小木棍在火灰上练习写字。后来就用松树叶子来做笔,经常利用洗衣洗菜时到小山涧,用水当墨,在石头上练习写字。再后来就用麻英(山上一种小树,其皮象麻,可做麻袋、织布)皮来做笔,搬一块较平的石板,放在灶台下,一有空就拿着自制的笔沾水在石板上练习写文章。
有一天晚上,他在石板上练习写了一篇文章,练习到下半夜,因爱睏,忘记把石板上的字迹洗干净,就去睡觉。次日清晨,先生早起发现石板上字迹,知是炊事所为,先生念其好学,就送给他纸笔。从此,这名炊事就利用工余时间勤奋学习。
那年正逢童子试,先生带上十七名童生准备参加乡试,这名炊事看到他们都去参加童子试,私塾里一人无事可做,也就一同跟在后面去看热闹了。到了考场,童子们都进入考室,这名炊事也在后偷偷跟随进入考室,在后面空位座下休息。先生不知这名炊事也跟着来,而考官误为是考生,就同样发给试卷,这名炊事暗自惊喜,随手拿起卷子看看,就拿起笔做了起来。结束后大家离开考场,先生带着童生回私塾去。过了一些天后,童子试结果公布,先生和童生们都赶去看,先生急忙先看自己私塾考中的多少,他边看边算,结果蜂窝形私塾竞有十八名考中秀才,先生疑惑,明明是十七名童生参加童子试,怎么会有十八名中秀才?先生怀疑自己算错,又连数数遍,还是十八名,于是就拿出童生名单,一个一个名字来对,对完才知,原来这名炊事也考中了,先生更是不解,这名炊事没来参加乡试怎么会考中秀才呢?一名童生告诉先生说:那天,炊事偷偷跟来,座在后面空位上,考官就发给卷子,炊事也就做了起来。先生高兴至极,满脸笑容,立即回蜂窝形私塾,向这名炊事祝贺。这名炊事非常高兴,
蜂窝形私塾遗址笔者十多年前曾特意由当时的新坑村村主任黄月秋带我去看过,已长满杂树野藤和杂草,拨开杂草野藤看到还有一些石柱、石柱盘、石条和石板卧在下面。蜂窝形私塾遗址如能修一条路上去,再把蜂窝形私塾遗址修整一下,即可开发为一个旅游景点。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