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2年

积极融入试验 努力推动跨越

日期:2012/11/19        来源:莆田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点击数:

积极融入试验 努力推动跨越

——关于促进我市老区村跨越发展的几点思考

莆田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他说:“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总书记的报告对我们莆田市正在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出台的《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强大的动力;对推进莆田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方案》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和具体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积极提升全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改变;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全市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全市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努力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逐步实现城乡在政策执行上、产业发展上、国民待遇上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与实惠,使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莆田市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如此重大的综合改革试验工作,既是莆田市的发展机遇,也为我们莆田革命老区跨越发展开启了新机遇、新使命、新挑战。我们在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报告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后,深刻感悟到,在莆田市进行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必然会全面促进全市城乡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也必然会全面提升全市城乡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而使我们全市革命老区从中受益,促进革命老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我们全市从事促进老区建设的工作者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性的大好机遇,帮助老区积极融入试验,努力实现跨越,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实践、新探索、新作为。

下面我们围绕“在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如何推动老区村跨越发展”的主题,将市县区老促会进行的调研、交流、思考要点梳理如下:

一、珍惜巩固老区建设中已取得的丰硕成果

    这些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支持革命老区的战略决策和科学发展规划。莆田市委市政府把中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变成实际行动,把老区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不断加大对老区的扶持力度,有力推进了全市老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莆田市这块曾经是全国15块革命游击区之一的革命老区,全市5个县(区)均为革命老区县(区),全市有重点老区乡镇32个、老区行政村538个、老区人口168万人,分别占全市乡镇的59%、行政村的56%和总人口的54%。通过这些年的建设扶持,目前全市通老区行政村的道路硬化已全部完成,各老区行政村的安全饮水工程已基本完工;全市老区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也得到改善,村容村貌也有较大改观。特别是2008年我市贯彻省“两办”54号文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莆田革命老区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形成关心老区、支持老区的浓厚氛围,各级领导更加重视老区工作,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落实“优先、倾斜”政策,加大对革命老区的帮扶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159个老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并已涌现出一批如涵江区的官庄,荔城区的水南,城厢区的洋边,秀屿区的东潘和仙游县的坝下等一批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8000元的先富快富起来的老区小康村。

这些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初步改善了我市老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初步积累了一套促进老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初步奠定了迈向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准备。这些成果来之不易,催人奋进,我们应倍加珍惜,继续巩固提高。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老区发展存在的不足:由于受地理环境、生态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部分老区村经济建设相对滞后,老区村与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老区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薄弱,老区的经济发展受制约;教育、医疗资源等公共资源配置还不尽合理,大多数老区群众还存在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老区的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利用和挖掘,老区乡村“一村一品”的主导产品和产业尚未形成。这都是我们在配套改革试验中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二、在综合改革试验中,落实好省委省政府30号文件精神

莆田市委市政府贯彻省委省政府30号文件实施细则对我市支持老区建设发展作出了具体安排,也为我们老区融入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提供了一系列新的举措,我们要抓住综合改革试验的历史机遇,把新举措落实到位,为促进老区村跨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进一步扶持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升公路通行能力,集中财力逐步推进老区通较大自然村公路建设,至“十二五”末,争取70%的革命老区较大自然村实现通水泥路;倾斜支持老区村道路建设。按照省级管理程序,优先安排自然村项目指标,其中经省交通厅验收合格的市级配套补助,每公里补助1万元;加快电网建设,进一步理顺农村电力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城乡“同网同价”,20132017年计划投资34亿元推进老区500千伏及以下电网建设,新建扩建500千伏变电站2座、220千伏变电站7座、110千伏变电站29座、35千伏变电站6座,新增变电总容量434.48万千伏安;提升通信与通讯化水平,优先安排资金推进老区“无线城市、光网城市、智慧城市”的工程建设,确保老区90%的宽带接入能力不低于8M,所有行政村实现3G网络全覆盖;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十二五”期间,确保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以上,加大县区支农涉水整治力度,实行集中连片建设,整体整乡推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完善以财政为主导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落实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倾斜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和维护,在市财政补助资金上优先考虑老区村,优先保障老区村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理经费支出和经常性维修经费支出;倾斜支持“造福工程”建设,在符合搬迁安置条件下,优先支持老区贫困户易地搬迁,鼓励老区贫困户集中安置,对集中达50户以上的,在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上予以倾斜;每年确定市领导挂钩帮扶重点贫困村,老区村要占70%

2、进一步提升老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老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扶贫小额信贷重点支持老区特色种养业、家庭小型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金融部门每年落实的小额信贷要向老区贫困户倾斜,农业和科技部门要扶持培育老区发展壮大优势特色农业;放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评定条件,在项目布局上向老区倾斜;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立足我市老区现有产业基础,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发展,提高传统行业的技术含量,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延伸;节约利用土地,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以产业链为纽带,发展关连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把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加大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种子育苗、农业生物、设施农业、精细农业和农林产品深加工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培养和引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对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和学科带头人申报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区域科技重大项目优先给予扶持;立足老区实际,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和农产品物流网络,逐步形成以市、县区商业中心为龙头、乡镇商贸综合服务中心为骨干、村社直营连锁店为基础的三级市场体系,拓展国内外市场;对符合条件的老区种养企业予以列入市级城市副食品基地;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促进产销衔接;健全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绿色通道,努力提高市内外市场占有率,市外贸每年划出200万元用于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对于老区出口企业参加境外展,每个展位给予1万元支持;把老区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与造福工程结合起来,推进老区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

3、进一步提升老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老区教育发展水平,到2015年,全面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使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到2017年,全市老区县区全面达到“教育强县”标准,完善中小学布局,推进县区开展普通高中达标创建标准和县级职教中心标准化建设;推进县区内义务教育学校老师校际交流,促进城乡师资、设备、图书、校舍、学前教育资源等均衡配置,优先安排老区各类校长、老师培训计划,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市、县区逐年加大对老区基层医疗卫生的投入,加快设施建设、设备更新,实行当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包干责任制,消除医疗卫生服务空白村,实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基本药务费零差率的多渠道补偿机制;清理化解乡镇卫生院的历史债务,对历年拖欠挤占的卫生专项补助经费,于2012年底足额拨付到位;确保老区乡镇卫生院有4名全科医生,落实乡村医生养老补助和生活困难补助,完善全科医生长期服务基层的鼓励政策;在“十二五”规划内,完成10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建设任务,老区乡镇供水建设经费普及率达到100%,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健全“县、乡、村”三级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老区乡镇劳动保障所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制度、场所、工作”六到位,行政村实现“人口、经费、制度、场所”四到位;有效、有序转移劳动力就业,加大技能培训,每年优先倾斜老区贫困户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促进“一户一就业”;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结合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到2015年,完成全市老区县区文化馆、图书馆、仙游县博物馆建设工程,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每个县区建有一个四厅以上影院,省综合试点小城镇设有数字影厅,每个老区乡镇有1座文化站和1个图书室;完善老区人居环境,2012年所有老区乡镇完成农村垃圾治理,优先安排老区沼气建设、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

4、加强财税支持和要素保障。每年根据市财力,安排革命老区专项补助资金用于财力较为困难的老区县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县区建立革命老区专项资金,帮助老区积极争取国家、省里对发展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的政策扶持。

三、把握试验机遇,推动跨越发展

莆田全市一县四区全部都是革命老区。在我市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49%的地级市,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村是重头戏,我们革命老区置身农村,也必然是改革发展的重点,我们要主动作为、主动融入,推动跨越。

115日,莆田市委市政府对试验方案中的重点进行分工,在总目标关于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万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工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基本实现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1左右,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城乡同水平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千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型城乡形态初步形成;到2020年,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形成较为完善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经济实力持续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我省沿海设区的市平均水平以上,工业集中度达到90%,城镇化率达到70%。现代港口城市与绿色荔林水乡和谐交融,城乡经济富裕度、社会文明度、环境优美度、公共安全度、生活便利度和资源承载度等基本达到国家宜居城市标准,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型城乡形态基本形成”的安排上,提出了细化年度目标,实施项目和推进举措。我们老区村的跨越发展,应紧紧围绕细化目标,积极融入,努力推动。建议着力抓好以下几项:

1、高起点、高标准,把握老区在城乡一体化中的统筹规划定位

市委市政府在试验实施方案中明确,“创新城乡规划建设机制”,“按照全域莆田的理念,编制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及生态建设规划为一体的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实现规划由城市延伸到镇村的全覆盖”,这些规划都与我们老区村息息相关。把老区村跨越发展纳入全市城乡一体化规划,是促进老区村跨越发展的前提。我们应不懈努力,协调全社会力量,把老区发展定位好;在编制规划时,把全市32个老区乡镇,538个老区村全部涵盖,全部纳入,统筹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老区村在其中的分区功能定位,构建功能完善、产业互补,涵盖全市老区村的统一规划体系;让老区乡镇、老区村在规划中体现“拓展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味”;把项目建设与老区村建设关连起来,乡镇框架与老区村改善民生关连起来;在土地利用、城乡人口、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中将老区村列入城乡同步进行;在规划中要融入繁荣老区村经济、培育主导产业,综合考虑老区村在城乡一体化中的“地位、资源、土地、人口、潜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安排工业型、特色农业型、商贸型、旅游型、资源型经济,培养城乡互补的产业支撑体系。比如:仙游榜头坝下老区村的红木家具工业商贸型,城厢区常太镇与仙游钟山老区乡镇的红色旅游型、生态旅游型,秀屿区一批老区乡镇的银器加工、木材进口加工等等都纳入城乡一体化的产业分工、合理布局,使整体规划在实施试验中发挥推动老区村发展的引领作用。

2、抓重点、促转型,统筹老区村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市老区基本上是以农业型产业为主。这些年各县区、乡镇做了许多尝试,形成一批特色农业产业,但产业化程度不高,且受区域分割限制,单打一的经营比较明显。要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试验中,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打破行政区划和城乡分割,把老区所在的农村作为区域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发展极,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培养现代农业;突出发展园区经济,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发展途径,把产业园区规划在城乡结合部,或规划在老区村家门口,办产业吸纳农民;把农业变成第一车间,让农民成为农业工人;使老区乡镇、老区村和全市农村一起将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与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形成产业化经营,组织有特长的老区村民进城发展,组织城里的能人下乡办企业;提升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提高老区村的生产力,提高老区群众的经济收益,逐步壮大老区村经济体量。

3、抓改革,促创新,尝试管理制度变革

我市老区主要在山区、沿海,生产、生活条件滞后,加之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要用好用活省委省政府在综合改革试验中赋予的“先行先试”的政策倾斜,积极尝试土地管理制度、人口管理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就业制度等若干制约老区村发展的现行制度进行改革,探索创新制度模式,促进管理创新,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①积极尝试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推行并完善土地流转。规划土地流转方式,加强对土地流转方式的指导,建立完善政策法规,规划流转合同、签证登记制度,尝试老区乡镇、老区村土地流转新机制,确保依法依规运作,推进集体土地规模化经营,开展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鼓励产权入股,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支持集体土地入市交易,促进农村产权的集中规划管理,从源头上盘活老区村土地、山林资源,壮大老区经济体量,增加老区群众的财力。

②积极尝试户籍制度改革。目前老区村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常年住村人口减少,且多数为老人、妇女和儿童;要积极推动放宽老区人口进城落户条件尝试,推进城乡社保体制和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化解人口流动的制度性瓶颈;改变农民“自发”、“ 盲目”向城市流动为政府“自觉推动”,有政策、有管理、有规制的引导老区村民主动向城市转移,促进一部分老区村民向城镇聚集,既帮助老区群众解决就业问题,又化解老区村教育布局和其他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分流一部分子女进城镇就读,化解部分老区村家长为学龄儿童赴城镇租房陪读的问题;从源头上探索改善老区村民生活质量的新途径。

③积极尝试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在试验中认真探索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健全支持“三农”投入稳定的保障机制,扩大公共财政对老区的覆盖范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老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公共财政制度改革中逐步化解老区村的历史债务负担,促进老区村轻装前进,跨越发展。

④积极尝试老区劳动力培训制度的改革。这些年我们扶持老区村建设发展的一条深刻体会是:没有人的发展,就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老区村的跨越发展,也无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在综合改革试验中建立面向城乡的全体劳动者职业培训制度,切实提高老区农民就业职能,培养一批技术能手,使老区村民在务工、公共服务领域有专业技能,在现代农业领域既是合格的职业农民,也是合格的农业工人;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中,加速培养老区村民成为国家农业部提倡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晓政策、建组织、讲文明”的职业农民,并以此作为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主体,作为解决农民的出路,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真正从根本上提高老区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他们的生活生存方式,融入现代化生产链条,融入现代化文明生活体系,促进革命老区的跨越发展,从关键上改善老区民生。

⑤加强老区公共社会事业建设。在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强教育、医疗、卫生、通讯、文化、体育设施等公共社会事业的建设,让老区群众和城市居民一样共享改革发展的文明成果,实现加快老区跨越发展在公共服务领域的阶段性目标。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创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重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我市老促会诸同志决心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省委省政府关于莆田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战略布署,认真学习领会市委市政府贯彻试验方案的各项工作决定,扎扎实实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决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持之以恒,振奋精神,乘势而上,积极促进莆田老区全面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融入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与全市城乡一体书写富裕莆田、和谐莆田、文化莆田、生态莆田、幸福莆田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