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
“英雄三岛”的沧桑巨变
日期:2012/11/13  来源:厦门翔安区老促会  点击数:
“英雄三岛”的沧桑巨变
厦门市翔安区大嶝街道地处翔安区东南部,由大嶝、小嶝、角屿“三岛”组成,与金门一水之隔,最近距离1800米,两岸鸡犬之声相闻,炊烟可见。总面积1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00亩,滩涂面积3.72万公亩,海岸线长25.15公里,海域面积28.3平方公里。街道下辖9个社区居委会,18个自然村,总人口23228人。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从1927年开始,大嶝就建立了党组织,进行了长达22年的革命斗争,历经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在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的30多年中,大嶝“三岛”人民为保卫海防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被誉为“英雄三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岛”人民坚持改革开放,在厦门经济特区的辐射下,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尤其是翔安区成立后,在厦门市推行岛内外一体化的进程中,坚持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把海岛建设成为自然环境优美、经济稳健持续上升、社会进步和谐、对台特色旅游商贸区。2011年,全街道总产值42389.78万元,比2003年增长315%,财政收入5586万元,比2003年增长195.7%,居民人均纯收入9100元,比2003年增长74%。大嶝街道先后被国家建设部和省政府分别授予“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福建省“新农村建设先进镇”、“园林式乡镇”、“省级卫生镇”等称号,还被民政部编入《中国名镇》目录。
改革开放铸辉煌,昔日海岛变新颜。这些沧桑巨变的成果,是在中央、省、市、区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街道人民发扬老区光荣传统和“英雄三岛”战斗精神、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跨越发展的结果。
发扬光荣传统保卫海防建奇功
大嶝“三岛”是一个革命老区海岛,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7年就有宋安心、宋报等共产党人在岛上开展宣传马列主义,播下了革命火种,发展党的力量。1937年成立了党支部,1948年党员发展到43人,建立了4个党支部。全国解放前夕,岛上地下党成立了大嶝游击中队,开展了武装斗争,袭击水头特务机关,攻打大嶝伪公所、搜集驻岛敌军布防情报,配合解放军解放了“三岛”。之后,他们又组织群众,支援解放军攻打金门岛,在金门战役中,有28位烈士献身于祖国的解放事业。
祖国大陆解放后,“三岛”成为海峡两岸军事斗争的最前沿。“三岛”民兵及广大群众全力以赴,一手抓支前,一手抓生产,积极配合驻军开展反炮击、反袭扰、反偷渡的斗争。在多年的炮战中,金门国民党军队向仅有13平方公里的“三岛”倾斜炮弹20多万发,尤其是在1958年“8·23”炮战的130天中,落在“三岛”的炮弹就有万余发,被毁民房806座2734间,半数村庄变成废墟,8000亩农田到处是弹坑,浅海滩涂的渔业生产也被迫中断。炮战期间,“三岛”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共有34名民兵阵亡,95名群众遇难,72名群众受伤。“英雄三岛”人民发扬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英勇不屈,在坚持海防斗争的同时,坚持农业生产,取得了丰产丰收,小嶝岛荣获周恩来总理亲手签名的国务院颁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涌现了“英雄女炮班”、“妇女铁甲队”、“八姐妹”等英雄集体和洪秀枞、洪顺利、周谋荣、洪秀德、蔡火在等300多名战斗功臣。大嶝、小嶝、角屿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三岛”光荣称号。
坚持改革发展成就辉煌
“三岛”人民在祖国的解放事业和保卫海防的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把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转化为建设新家园的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三岛”人民坚持改革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不仅改变了贫穷面貌,而且把海岛建成了全国、全省的名镇。大嶝的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主要体现在十大方面:一是经济建设快速发展。2011年工农业总产值达42389.78万元,比2003年增长315%,其中工业32553万元,农业9836.78万元。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1980年以前,“三岛”无水、无电、无路、无通讯,与陆地交通依赖于船渡。1993年,在中央及省、市政府的支持下,投入近亿元资金,兴建了大嶝通往蔡厝的跨海海堤公路,开通了海岛通往陆地的“门户”,2004年,又新建了大嶝大桥,通往陆地交通更便捷。完成了汀溪水库至大嶝的引水工程建设,并把引水管道铺设至小嶝、角屿,建成日供3000吨的自来水厂,自来水普及率90%以上。铺设了通往“三岛”的海底电缆,建成一座35KVA变电站,实现了村村通电。完成了全岛42.93公里的硬质化道路建设,实现了环岛路总体工程整合,还完成村级硬质路11.73公里。使全岛的交通道路实现硬质化、网络化,百姓出行十分便捷。通讯发展快速,共安装程控电话5200门,移动通讯网络,小灵通基站、电脑宽带网络覆盖全岛,进入百姓家,有线电视用户4300户,入户率达90%。如今百姓手中的手机拥有量不计其数。建成一座300吨的全天候台轮专用码头和大小码头11个。公交线路开通了4条,可通往厦门、同安、南安等地。结束了“三岛”无水、无电、无路、无电话、无电视的历史。2006年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扩大,新建了镇政府大院,扩建了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开挖吹填北门临时航道及储泥区等;开建海峡论坛会址项目吹填造地工程和大嶝机场用地吹填工程项目。完成了国贸金门湾酒店的建设,于2007年建成并开业。三是村容村貌变新颜。“三岛”原有半数的村庄毁于炮火中,断墙残壁处处可见。经过多年的建设,拆迁旧房1836幢,面积22.6万平方米,新建楼房3015幢,面积70多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近50平方米。全岛植树造林绿化成绩巨大,森林覆盖率达45%,同时建绿地0.8万平方米,双沪、阳塘、山头3个村和大嶝小镇、镇政府大院成为园林式单位。田墘、阳塘、双沪等村完成“五通五改”工作,实现了村道有路灯照明。四是社会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兴建了中小学教学楼,学生宿舍6100平方米。建有大嶝医院一座,建筑面积238.3平方米,达到市标镇级一级医院要求。9个社区设有医疗服务站,乡村医生27人。文教体育普及率高。至2012年10月,街道共设文化中心8个,各类图书馆6个,藏书一万多册。现有小学4所,在校生1129人,中学1所,在校生63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体育活动十分活跃。中小学建有体育场5个,9个社区均安装健身器材,参加活动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5%。各社区成立腰鼓队、太极拳队、篮球队等,居民文体生活丰富多彩。五是居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全街道居民拥有高档家用电器7500多台,大小汽车180多部,旅游观光电瓶车近200台、拖拉机112台,摩托车3800多辆,机动船2328艘。实现了居住高楼化,家用器具电气化,交通工具现代化,生活环境美化优化,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气息,人民安居乐业。六是大力发展海岛特色旅游业。利用“英雄三岛”品牌效应,开发海岛自然景观,推动战地观光旅游业发展。“三岛”在58年“8·23”炮战中的英雄事迹驰名全国,充分利用战时留下的历史遗迹和岛上的自然景观,开发建设了“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让游客了解当年炮战的历史情景,也可近距离的眺望金门岛。还开辟了“海上看金门”、“登白哈礁望金门”和“游三岛”等旅游项目,每年游客量达120多万人次,每年旅游收入均在300多万元以上。还解决了上千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旅游业已成为大嶝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也使大嶝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旅游岛。七是发展多元经济取得新成效。在兼顾传统农业种植的同时,利用浅海滩涂发展养殖业,引进“紫菜”种苗,获得丰收,产品以“脆嫩鲜滑无污染”为特点,深受市场欢迎,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全岛养殖紫菜达5800亩,海蛎7600亩,对虾1200亩,鲍鱼0.175公顷,滩涂养殖1.6万亩,年均水产品2000吨,经保鲜、冷制、干制、加工、远销国内外,年产值5900万元。同时,发挥群众的技能作用,组织劳务输出、开展来料加工业务。“三岛”船民多,建筑人员多,刺绣能手多,街道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成立了劳务站,开展技术培训,使劳务输出和来料加工成为支柱产业。2011年,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6800元增至9100元,同比增加2300元。八是社会保障全覆盖。随着翔安新区跨越发展的势头迅猛,失地失海农渔民不断增加。2011年以来,大嶝街道引导退养人员转产转业1000多人。按照“应保尽保、全员覆盖”要求,2011年获最低生活保障户311户、人数746人,支出低保金878220元。居民参加医疗保险17481人,参保率达99.8%,解决了看病贵、看病难的大问题。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共计12444人,参保率85%。在社会保障方面,还对失地失海农渔民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和救援。2010年7月至2011年,共发放退养渔民过渡生活补贴3918.32万元。九是农渔民转为社区居民。在厦门市推行岛内外一体化进程中,9个村委会全部改为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3228人全部转为城镇居民,享受城镇居民的相关待遇。十是文明建设成绩显著。街道党委、政府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省级文明城区为载体,认真谋划、精心组织,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深入,群众支持率、参与率不断提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扎实推进,广大干部群众文明素质逐步提升,废除“封建日”宴请、丧事简办、见义勇为、尊师重教形成社会新风。2004——2007年,老区山头村、小嶝村、东埕村先后被翔安区政府评为文明生态村。嶝崎女民兵哨所被省、市授予“先进民兵哨所”等称号,街道还荣获国家建设部授予的“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福建省授予的“新农村建设先进镇”、“园林式乡镇”、“省级卫生镇”、“省级文明镇”等荣誉称号。
开创对台交流合作先河共创双赢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海峡两岸的炮击声、对骂声停止,两岸关系开始和缓。作为军事斗争最前沿的大嶝“三岛”,开始筹划对台交流合作平台。大嶝和金门历史上同属于一个行政区域,史缘、血缘、文缘、商缘、神缘关系密切,大嶝紧密依托厦门经济特区这个载体,发挥大嶝与金门的特殊关系,民间开始在金嶝海上开展贸易活动,受到金门民众的欢迎。1998年5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决定设立全国唯一的厦门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首期工程占地面积约8.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内设478个店面,于1999年5月1日正式开业,引来了全国28个省、市和台湾、金门等300多家客商前来经营各种家用品。特别是2001年1月实现厦门至金门直航后,当年对台小额商品贸易市场更加活跃,吸引投资、考察、购物的客商达90多万人次,其中台湾、金门同胞1.5万人次,进口台湾商品450航次,金额1500多万美元,出口金门商品5个航次,金额8万美元,两岸商品交易额达4.5亿元人民币。2011年,大嶝为了扩大贸易市场,新建了“大嶝小镇”商贸区,完成投资15260万元,形成了以经营“金门三宝”等台湾商品为主,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上千种名、优、特产品为辅的特色旅游购物市场,吸引着更多海内外游客到这里观光购物。2012年1-9月大嶝小镇交易金额达69278万元,同比增长44%,游客接待量达179.7万人次,同比增长16.2%。
大嶝“三岛”是一块热土,辉煌的历史和同样辉煌的现实在这里隆重交接,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积淀着厚重如山的国家和民族的记忆。大嶝的崛起和起飞,已成为时代的新坐标,老区海岛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居民群众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
翔安区老促会 李增为 曾志勇
2012年11月12日